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整理徐霞客遊記的人

整理徐霞客遊記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8 11:16:08

整理徐霞客遊記的人(徐霞客遊記地名命名藝術)1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摘要

《徐霞客遊記》作為一部對地名學有重要貢獻的著作,記載了數以萬計的地名。文章從《徐霞客遊記》所記地名使用修辭的命名藝術方面進行了簡單的梳理。

關鍵詞

《徐霞客遊記》;地名;命名藝術

地名,是人類社會生産活動的産物,是用來識别不同的地域的各種地理事物的符号。和一般語詞相比較,地名是具體的、個體的,一般語詞是抽象的、類别的。李如龍先生認為“地名作為專名的一種,用來作為單一事物(地域)的指稱。······和人名相比,地名的命名法更多地取決于人們所感受到的客觀的情狀,而不像人名那樣更多地受命名者主觀意圖所制約······而地名就不同了,除了那些後起的年号地名、序号地名和寓托性地名之外,早期出現的地名,大多是反映了人們對該地有關自然或社會特征的認識和分類。換言之,地名的命名法固然也有某些主觀意念的因素(後期尤其如此),但總是體現着更多的客觀依據。”因此任何一個地方的得名,都有它的由來,都有一定的含意,往往和命名時的地理環境、曆史、政治、經濟以及民族、風俗習慣等有關系。

《徐霞客遊記》(以下簡稱《遊記》)系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記載了總數約7400個的地名,并且對其中許多地名專名的命名取義,往往推本溯源,作出解釋。這些解釋有的取自文獻資料,有的得于實地考察,或兩者結合,多方推求一些比較複雜的專名語源。所記地名千姿百态,體現了思維的形象性、典型性、具體性,充滿了藝術的色彩。綜觀《遊記》地名之命名藝術,最大的特點是使用修辭。修辭是一種目的在于提高表達效果的運用語言的藝術。在《遊記》中有比喻、拟人、借代、誇張、諧音、用典等等,試分别論述之。

一、比喻

比喻俗稱打比方,是一種表現力極強、使用頻率極高的修辭方式。《遊記》中使用比喻命名的地名十分廣泛,非常成功。

《遊記》中所記地名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有高山峻嶺、飛瀑流泉、平川丘谷、江河湖澤、奇洞怪石等等,這些千姿百态的地物形象作用于人們的頭腦,激發人們的想象力,這種想象是由于兩種事物形态的相似引起的。《遊記》中用各具形态的動植物、事物或頗具情态的人物來給地物命名,使地物形象逼真。如鹦嘴峰:“蓋正南而獨高者為寨頂,頂又有石如鹦嘴,又名鹦嘴峰。”仙桃石:“所謂‘仙桃石’者,石小如桃形,在淺土中,可鋤而得之。”巨鼠岩:“出洞門,望洞左削崖萬丈,插霄臨淵,上有一石飛突垂空,極似一巨鼠飛空下騰,首背宛然,然無路可扪。”楊梅石:“洞中産石,圓如彈丸,而凹面有蝟紋,‘楊梅’之名以此。”象鼻山:“而插江之涯,下跨于水,上屬于山,中垂外掀,有卷鼻之勢,‘象鼻’之稱以此。”蟒山:“(都勻)郡西對蟒山······謂之蟒者,以峰頭有石脊,婉蜒如巨蛇,今志改為龍山。”雞公背:“土人指其東南峰上,有洞西北向,外門如豎而内可容衆,有‘雞公’焉,以形似名也。其洞東透前山,而此塢在其後,故曰‘背’。”這些地名都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來命名的,這些地名實體的名稱都是因勢就形,想象逼真,給無生命的山、石、峰、洞、岩等以栩栩如生的動态形象,充分顯示了《遊記》運用比喻命名的藝術特點。

二、拟人

在《遊記》中不僅用比喻命名地物,還用拟人的藝術手法命名地名,即賦予那些能夠引起人們喜愛的美麗的山山水水以人的品質,使無生命無情感的自然景物具有人的生命、情感、意志和道德情操。

如佛手岩:“穹然軒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橫出,故稱‘佛手’。”這是因為岩石參差,像人手伸出,因以此命名。老人峰:“今又名為老人峰。上特出一圓頂,從下望之,如老僧南向,袈裟宛然,名為‘老人’者以此。”媳婦石:“所稱‘媳婦石’者,江邊一崖,從山半削出,下插江底,其上一石特立而起,昂首西瞻,豈其良人猶玉門未返耶?”婦女娘峰:“北山之東垂,有石峰分岐而起,尖峭如削,其岐峰尤亭亭作搔首态,土人呼為婦女娘峰。”新婦岩:“西北一峰如婦人搭帔簪花,俗呼為新婦岩······然茲山聳撥自奇,何必摹形新婦,托迹化人也!”等等,這些地名都是用拟人手法命名的,所發揮的想象力比起前面依據外表的相似的比喻命名更進了一步。這些被賦予了人的精神,注入了人的思想的地名,不僅使我們對這些地理實體産生鮮明的印象,而且使人倍感親切。

三、借代

在《遊記》中利用地名和地物的相關關系來命名地理實體,這就是借代的命名法。這是在《遊記》地名的命名中使用較多的修辭格。使用這類修辭命名的地名都來源于當地的自然景觀,生動形象,别具特色。詳述如下:

以地理實體的色彩命名的地名如雪洞:“既渡,南向行,水流于東,路循其西,四顧石柱參差高下,白如羊脂,是為雪洞。以其色名也。”白沙灣:“江流南抵其下,曲而東北行,抱此一灣,沙土俱白,故以白沙名。”漓江畔的畫山:“有紋層絡,綠樹沿映,石質黃紅青白,雜彩交錯成章,上有九頭,山之名‘畫’,以色非以形也。”貴州白水河,為著名的黃果樹瀑布所在地,“水流甚闊,每數丈,辄從溪底翻崖噴雪,滿溪皆如白鹭群飛,白水之名不誣矣。”

根據水性、水質命名的地名如蒸水:“蒸水者,······謂之蒸者,以水氣如蒸也。”浪石寺:“沿南小江岸又西行三裡,是為浪石寺。小江中石浪如湧、此寺之所由得名也。”

根據植物命名的地名如:滇西順甯、蒙化間有桫松哨,“以嶺有桫松樹最大故名”。“艻子,樹名,昔有之,今無矣”,這是霞客在跨越贛湘之間的艻子樹村時對村名所作的解釋。此類地名還有桐柏宮、桃花塢、桃源、芙蓉山、蓮花峰、漳樹潭、桐柏山、芭蕉洞、葫蘆嘴、梧桐隘、梅花岩、楊柳塘等。

根據動物命名的地名如白燕山:“山本小垅,乃天華之餘支,寺僧建豎,适恰逢有白燕來翔,故以為名。”雲南尋甸州治的後山,“昔多小黃蛇,故今以黃龍名之”。鄧川州鳳羽鳥吊山,“每歲九月,鳥千萬為群,來集坪間,皆此地所無者,土人舉火,鳥辄投之”。大理的蝴蝶泉,“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花如蛱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千萬,連須鈎足,自樹颠倒懸而下,及于泉面,缤紛絡繹,五色煥然”。

以特産命名的地名如芝山:“蓋此即西山北走之脈,更北盡于潇、湘合流處,至此其中已三起三伏,當即志所稱萬石山,而郡人作記或稱為陶家沖,或稱為芝山······後因産芝,故易名為芝。”芝,為芝麻。此地盛産黃、白、黑三種。騰沖的硫磺塘村:“有橋架溪上。餘訊大塘之出硫磺處······其色渾白,從下沸騰,作滾湧之狀,而勢更厲,沸泡大如彈丸,百枚齊躍而有聲,其中高且尺餘,亦異觀也。”保山西北的瑪瑙山:“一裡轉北,下臨峽流,上多危崖,藤樹倒罨,鑿崖迸石,則瑪瑙嵌其中焉。其色有白有紅,皆不甚大,僅如拳······”

以産業命名的地名如醽醁泉、程鄉水:“郴之興甯有醽醁泉、程鄉水,皆以酒名,一邑而有此二水擅名千古。晉武帝薦醽酒于太廟。《吳都賦》:‘飛輕觞而酌醽醁’。程水甘美出美酒,劉香雲:‘程鄉有千日酒,飲之至家而醉,昔嘗置官醞于山下,名曰程酒,同醽醁酒獻焉。’”外楮村:“下馬嶺南二裡。為内楮村塢。又一裡,為外楮村塢。從此而南,家家以楮為業。”楮,落葉喬木,樹皮是制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

以上這些運用借代命名的地名,通過換用一個反映地理實體特征的名稱來表達,不但突出地理實體的本質特征,而且增強了地物的形象性,引發人們的聯想。

四、誇張

誇張是《遊記》命名地名的又一方式,它通過對事物的合理誇大或縮小,使地理景觀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正如劉勰在解釋“誇飾”(即誇張)時說:“壯辭可得喻其真。”這裡所說的“壯辭”,就是誇大了的言辭;“喻其真”,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質。用今天的話來說,所謂誇張,就是對所要表現的事物故意作言過其實的描寫與渲染,使之大大超過其本來面目,但目的并不是要讓人信以為真,而是通過誇大了的言辭來強調、突出事物的本質,從而使人獲得深刻、強烈的印象。

《遊記》中使用誇張命名的地名主要有:在《閩遊日記》中多處描寫的一線天:“攀踞其内,右有夾壁,離立僅尺,上下如一,似所謂‘一線天’者,不知其即通頂所由也”,“從此折入峭夾間,其隙僅分一線,上劈山巅,遠透山北,中不能容肩”,“其峽兩峰中剖,上摩層霄,中裂骈隙,相距不及丈,而懸亘千餘尺,俱不即不離,若引繩墨墨線、墨汁而裁削之者,即俗所誇為‘一線天’,無以過也。”萬年冰:“從台北直下者四裡,陰崖懸冰數百丈,曰‘萬年冰’。”一碗水:“下關半裡,鑿石坎停細流一盂,曰‘一碗水’,行者以口就而啜之。”雲南今盈江的八關中的萬仞、巨石:“西四關屬蠻哈守備,自西北而東南:一曰神護,二曰萬仞,三曰巨石,四曰銅壁。東四關······”。這些利用誇張構成的地名,使地物的特征更加鮮明突出,使人得到鮮明而強烈的印象,同時也給地理實體增加了藝術情趣。

五、諧音

諧音也是一種修辭手法,即“利用語音相同或相近作條件來表情達意、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方法”。由于種種原因,《遊記》中有些地名用詞用語音相同或相近的語詞來代替,我們把這一類地名稱為“諧音地名”。在《遊記》中這類地名有兩類:

(一)雅化地名

江西宜黃附近的荷玉山:“以何王二氏名何王山,後加‘草’、加‘點’,名荷玉山。”崇幀十二年八月五日,徐霞客經過雲南順甯府錫鉛驿,寫道:“按舊志作習謙,土人謂出錫與鉛,作錫鉛。”現在作習謙,在鳳慶縣西隅。這兩個地名的用詞就是利用同音詞來代替的,是一種有意的雅化。

(二)以訛傳訛地名

天子田:“其處小回成塢,西向開洋,水自山後轉峽而來,可潤可耕,名天賜田,而土人訛為天子田。”亦字孔:“石梁酉麓,有穴紛驕縱橫如‘亦’字,故名其地曰亦字孔,今訛為亦資孔,乃土音之溷也。”高黎貢山:“所謂高黎貢山,土人訛為高良工山。”豬矢河:“半裡,有數家倚坡間,是為豬矢河哨。‘豬矢’乃土音。此處為諸河之始,恐是‘諸始河’也。”

盡管諧音地名的産生與作為辭格的“諧音”不完全相同,不是為了“表情達意、增強表達效果”,但它也是“利用語音相同或相近作條件”的。在《遊記》中出現的這類諧音地名,不管是雅化還是以訛傳訛,根據這些地名提供的同音字,溯本求源,可以反映當時某地的語音特點,為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語料價值。

六、用典

《遊記》中有些地名是利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等典故來命名的。如白雲山:“白雲山初名螺擁山,以建文君望白雲而登,為開山之祖,遂以‘白雲’名之。”在今雲南永平縣的打牛坪:“有村倚北山坡峽間,廬舍最盛,是為打牛坪,相傳諸葛丞相過此,值立春,打牛以示民者也。”寒山:“寒山者,郁林西北之望也。······《九域志》:越王陀遣人入山采橘,十日方回,問其故,曰:‘山中大寨,不得歸。’因名。”銀甕灘:“上銀甕灘,灘東,尖崖聳削絕壁,有形如甕。《九域志》謂:‘昔有仙丹成,遺甕成銀,人往取之,辄不得,而下望又複俨然。’”在今貴陽的南京井:“以其側有南京僧結廬住靜,故以南京名;今易老僧,乃北京者,而泉名猶仍其舊也。”得于人名的地名,如湖南衡陽附近的伊山,“乃桓伊讀書處”;“謂昌黎公過此而始建者”的青草橋,又名韓橋;貴州的關索嶺因關索得名,“索為關公子,随蜀丞相諸葛南征,開辟蠻道至此”;江西貴溪的象山,“乃陸象山之遺迹也”,陸象山,即陸九淵,自号象山甕,人稱象山先生。

這些利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來命名的地名,不僅可以提高地物的知名度,而且能使人感受到地物所蘊含的文化和曆史的淵源,從而體現出中國光輝燦爛的曆史文化在地名中的沉澱。

《遊記》作為一部對地名學有重要貢獻的著作,所記地名數以萬計,這些地名不僅記錄了自然和社會曆史,而且展示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時代的文化,表現了曆史上的民族遷徙和民族融合,寓存着許多生動的民間傳說和神話······《遊記》給地名命名的方法多樣,本文隻是選擇了《遊記》中使用修辭來命名地名的特色,以此來體現徐霞客命名地名的藝術性。

來源:《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9年 第3期

作者:謝智香

選稿:何鉑羽

編輯:鄒怡思

校對:王 茜

審定:劉 言

責編:劉優華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釋内容請參照原文)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