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開時節。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
鬥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
舣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标方徹。
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
歸棹晚,載荷花十裡,一鈎新月。
——宋·黃裳《喜遷莺》
這是宋人黃裳筆下的端午節,語調清新明快,仿佛看到人們在暖陽下,忙碌地包粽子,挂艾葉,還有年輕的母親細心地将五彩絲線系在孩子們的手腕上。河中則是彩舟縱橫,鼓樂喧天,一對對龍舟劈波斬浪,奮力前行。
龍舟競渡
端午,是中國傳統節日,源于古人對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傳說,端午那日,有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央,因此《易經》中有“飛龍在天”的說法。為拜祭龍祖,人們舉辦了各種各樣與龍有關的活動。諸如,拜祭龍圖騰、扒龍舟等活動,可以說,端午是龍的節日,而龍舟競渡也就成了端午必不可少的一項慶祝活動。
龍舟競渡的習俗,最早見于兩漢的文獻記載,是在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盛行的一項活動。後來随着各地文化的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慢慢傳到長江上遊和北方各地。
中唐名臣、詩人張建封曾在詩中詳細描寫了賽龍舟的場景: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莺。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钗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标将近,兩龍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挂虹蜺暈。
前船搶水已得标,後船失勢空揮桡。
瘡眉血首争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隻将輸赢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
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競渡歌》
五月五日端午節那天,江邊一早就紅旗招展、人聲鼎沸。鼓聲敲響三下後,紅旗兩面分開,就有兩兩龍舟飛躍而出,船槳如翻飛的利劍,推波逐浪,砥砺奮進。随着龍舟距離标旗越來越近,鼓聲也越來越急。突然坡上人群發出霹靂般的驚呼,勝負已分,輸赢已定。
唐代詩人張說在《嶽州觀競渡》中寫道:
畫作飛凫艇,雙雙競拂流。
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
唐代盧肇也在詩中說: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驿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隐隐,獸頭淩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争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标歸。
盛唐時代,人們生活相對穩定,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在節日娛樂方面自然也是達到了一個頂峰。尤其是端午競渡,在那個時期尤為鼎盛。而且一直延續到今天,龍舟競渡也是南方很多地區端午必不可少的節目。
挂艾草、沐蘭湯
除了龍舟競渡,挂艾草和菖蒲也是端午節的重要内容之一。菖蒲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自帶香氣,能夠開竅提神。而且,菖蒲形似利劍,俗稱“水劍”,寓意“斬千邪”,因此人們常常将其懸挂門前。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草藥,人們将其視為“辟邪”之物,還有産婦用其煮水洗澡或熏蒸。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這日,很多地方還有洗草藥水的習俗。草藥水,即古籍中所說的沐蘭湯,用佩蘭或有香氣的草藥熬煮沐浴。“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绡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裡黃鹂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宋·歐陽修《漁家傲》
輕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宋·蘇轼《浣溪沙·端午》
歐陽修詩中提到端午包角粽,正是浴蘭時節。而蘇東坡在記錄歡度端午節的情景時,也着重描寫了侍妾朝雲,穿着碧綠的衫裙,忙碌地準備着端午所需物品,薄汗微透青衫,正好沐浴蘭湯,洗去一身疲憊,隻留餘香袅袅。這一日,大家都忙着沐芳浴蘭,女子們洗去的胭脂香粉,都布滿了整個河面。
系長命縷
蘇轼在詩中提到“彩線輕纏紅玉臂”,則是端午的另一個習俗,即給孩子們系五彩線。五彩線,是指紅綠黃白黑五色絲線,俗稱五色絲,又稱避兵繒,朱索等。中國古代崇敬五色,認為這是吉祥色。故而在端午清晨,家裡的女人們就會把五色粗絲線搓成的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腕、腳腕上。到端午節後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扔進雨中,意味着祛邪攘災。
宋代楊無咎詩曰:
更钗凫朱符,臂纏紅縷。
元朝舒頔也道:
誰家兒女共,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
就連皇帝李隆基也曾寫詩說:
五月符數天,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李隆基的長絲續命,也是指在端午系五彩絲。因為它還有一個名字叫續命縷,長壽線。漢代應劭《風俗通》中記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明朝餘有丁《帝京五日歌》中還有“系出五絲命可續”的詩句。
包粽子
這麼多的習俗,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包粽子。粽子可以說是端午的标志,端午的代名詞。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關于粽子的最早記載,他說“粽”本作“糉”,即蘆葉裹米也。而更多的人認為,粽子是為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而誕生的一種祭祀食品。
雖然在史學上這一理論并不占優勢,但很多人卻願意相信這種說法,因為人們更願意以此來寄托對那位愛國詩人的哀思。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爾。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榮,但是死者貴。
——宋·文天祥《端午》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讵能還。
國亡身殒今何有,隻留離騷在世間。
——宋·張耒《和端午》
屈原,這個生于荊地的詩人、政治家,他創作了無數篇優美的詩文,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詩文标志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離騷》
屈原提倡“美政”,主張内舉賢能、修明法度,外聯齊國,共同抗秦。但是卻遭到楚國貴族的排擠诽謗,流放漢北。就這樣一個一心為楚的忠貞之士,最終卻落得一個抱石投江的結局,怎不讓後世人為之唏噓感歎。
端午節,是夏日裡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太多的文人墨客為它不惜翰墨,太多的詩詞歌賦因它經久傳唱。端午節,寄托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殷殷期望,也寄托了人們的一份真摯的愛國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