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問我,如果在國内生活,你會覺得不适應嗎?
我想了想,對我來說有兩大障礙是我很難逾越的。
一是我沒法用GOOGLE了;二是整個人際圈氛圍,讓我感到大家都過早放棄自己。好像一起爬山,爬到一半,絕大多數人選擇不再繼續,有些幹脆往山下走,一個想繼續往上的人,難免寂寥。寂寥也許不算什麼,更艱難的是精神土壤的喪失,繼續成長變得異常困難。
我所謂“繼續往上走”或者“繼續成長”的比喻與追求名利無關,于是那些貌似兢兢業業追求成功的人士,亦很難是同類。“繼續往上走”,是一種曆經挫折迂回仍然向上的精神成長,是内心愈來愈寬廣;“繼續成長”是忘記歲月流逝,像孩童一樣憧憬一切未知的降臨,是努力實現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簡單願望。
Jayne是我認識的一個普通美國人,她60多歲的時候想給自己買輛新車,我想她那麼有錢應該買一部凱迪拉克,她說這是老年人才會喜歡的牌子。現在她快70歲了,依然學習中文,獨自去各國旅行,常常有突發奇想,然後試圖實現再然後放棄,實在很像我認識的一班文藝男女。Jayne的與時俱進與對生活的熱情,讓你覺得和她沒有任何年齡代溝,這差不多是美國老年人的常态。“無齡感”的生活,這是我喜歡美國的種種之一。
國内卻是另一番情景,周圍的朋友常常感歎自己老了,感歎自己大不如以前。我既看不到他們在業務上的精進,也沒有發覺他們對這個世界有什麼比以前更明晰與高明的見地。換言之,我沒有在他們身上發現什麼會令人不覺一驚的進步性,但他們卻自以為老了,老到除了追求名利之外,一切皆不合時宜,一切皆可放棄。
我常常問朋友,你為什麼覺得自己老了呢?女生的答案差不多是有關容貌,身材;男士則覺得自己體力下降,性功能減弱。就為了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讓整個心理彌散一種暮氣,無論對自己對周圍的人,都是一種災難。
意識的衰退伴随而來的是真正的衰退,你貢獻給這個世界的将隻有陳詞濫調。
我亦對國内濃烈的養生氛圍感到無所适從。保肝護胃之類的僞科學養生類文章充斥微信朋友圈。每逢和朋友吃飯,也總有深谙此道的朋友圈點各類食物的養生功效,吃飯就是吃飯,将功力性進食模式當作養生方式,讓我覺得很難認同。
一個同你談論中式養生的人,至少看起來老30歲。那種和垂暮老人在一起的感受是如此結實,與年齡大小,皺紋多寡無關。
回到上海,我就會陷入一種抽象的,無處不在的焦慮中,你習以為常的生活,突然變成一種與普遍觀念的對抗。我很難找到“無齡感”人群的存在,這些人總是試圖把自己手裡的工作做到完美,他們總是在往上走閱盡人生遼闊,他們對一切皆保持好奇。
也許是一位比GPS更指路明晰的出租車司機,他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無名小路;也許是一位快遞員,他有使用封箱帶的絕技,把箱子封閉地如此完美整潔;也許是一位家庭主婦,哪怕是電影裡那位粗魯,穿廉價絲襪但非常懂清潔劑,把家裡擦地一塵不染的後母,我都全心膜拜,因為他們沒有放棄自己。要把每一條路銘刻于心,要研究每一種清潔劑的功效,哪裡有餘力關注歲月流逝?
對于我來說,我會選擇“無齡感”生活模式直到生命終點,工作,承擔責任,學習以及流浪。
無論對誰,此時此刻,就是最年輕最有希望的一刻,我們隻會越來越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