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學還有一周時,一位八年級學生的母親打來電話咨詢:
老師,我們家小孩到現在作業還沒有寫完。這馬上要開學了,釘釘群裡每天有任課老師催寫作業,我有時間了就監督他盯着他寫,可是我不盯他就不寫,或者應付差事,作業批改下來全軍覆沒沒有幾個是正确的…
每天和他談寫作業的事兒氣死了都,寫作業時注意力也不集中,各種鬧脾氣,還學會了說謊,平靜下來和他聊時,他也不願意說,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班主任跟我反應了孩子的種種情況後讓我和心理老師聊一聊,所以這才給您電話尋求幫助,您給點建議吧。
電話中真切感到這位媽媽,非常着急擔心孩子的學習情況,但是又沒有有效的辦法。另外我也能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放假在家,好不容易有時間玩了,才不要做作業呢。
對于我們很多人來說,寫作業都是非常枯燥的,尤其是碰到自己不會的難題,更難保持高效學習了。但是現實中,解決難題,是我們一生的複雜課題。
面對生活與工作中的難題,你是如何解決的呢?
孵化:沉澱思維離不開分心與分享
我們先來猜個謎題,“請用6支筆,做出4個等邊三角形,每支筆都是三角形的一條邊”如圖:
這個謎題,心理學家們叫它“頓悟題”,因為你解題時的第一個想法一般都解不開它,你會嘗試幾個思路,可還是解不開……你不由得對着天花闆發呆,之後再用幾個全新的方法做不同的嘗試,可還是四處碰壁,再嘗試……突然靈光乍現!你找到辦法了!
這不經讓我想起我上高中的時候,有一天,我拿着朋友的吉他在那笨手笨腳地扒拉着,突然不小心把撥片掉進吉他的小洞裡面(請原諒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專業形容),然後我就愣在那了,天呐,怎麼辦?我嘗試用手指,手指太短了,我嘗試翻過來倒一倒,也不行,我甚至想好了實在不行,我就給人重新買一個,突然靈光乍現,我找到了一個好方法,我找了一隻筷子,筷子頭上纏了一段膠帶,然後輕輕松松就拿出來,我太搞笑了,我真的佩服自己的聰明腦袋。
你有過頓悟的時刻嗎?
格雷厄姆.沃拉斯,一位英國知識分子和教育家,他發現關鍵性的頓悟往往會在他放手之後,在他并非專心思考的時候,忽然意外地出現。他把這個内在過程稱之為“抓取步驟”:
第一步準備期:這個步驟你要弄清你琢磨的難題,你手裡有些什麼線索,别人是怎麼提示你的,去做各種嘗試,直到你用盡頭腦中所有不同的思路,也就是說你黔驢技窮的時候,準備期就結束了;
第二步孵化期:這是很關鍵的一步,放下這個難題,去做些其他的事情,比如睡一會,出去走走,和人聊聊天……
大腦在“離線狀态”下還在圍繞着這個課題繼續工作,不時加上一兩個早就裝在大腦裡但一時沒想到可調用出來的想法。
第三步頓悟期:這就是讓你拍大腿或拍腦袋的時刻,疑團散盡,妙招終于忽然從你的腦袋鑽出來。紅樓夢中香菱夢裡做詩就是最典型最神奇的頓悟。
第四步驗證期:這一步就是檢驗想法是否真的可行。
這樣看來好像第二步孵化期的休息很關鍵,那麼什麼樣的休息最有效?
兩位研究者把孵化期的休息歸為三個類别:
1、放松:比如躺在沙發上聽音樂;
2、輕度用腦:比如在網絡上漫遊一會,很多人會卡在這裡,控制不住自己花費很多時間。
3、高度用腦:比如寫一篇短文或琢磨其他課題的作業。
以上三種休息方法都很好,你選哪一種都沒有關系
休息時間5-20分鐘為宜,如果早早收工跑去打遊戲刷視頻,或者休息超過20分鐘之後,将沒有任何好處。
滲透:适度中斷,預沖向前,先退一退
學習和生活中的難題,不可能被簡化成一些謎題,不是一種辦法或一種技巧就能搞定的各種難題,而是曠日持久、必須種種辦法多管齊下才能完成的課題,比如學術論文、策劃方案、文學創作等等。
這種需要逐漸積累的過程就需要滲透在外面的生活中,
大家是否聽說過蔡加尼克效應呢?
某天,她和一位朋友在咖啡店喝咖啡,他們發現服務員從來不用把客人點的東西寫下來,都是記在腦子裡,但是一旦結完帳,你再去問剛才某人賬單都有什麼,那位服務員卻已經忘了一幹二淨。後來蔡加尼克通過大量實驗得出如果人在即将完成之前全神貫注的時候被打斷,則能最大程度地加深他對那項工作的記憶。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很讨厭被别人打斷。但是一直被我們當做學習敵手的東西——打斷,反而在恰當利用之下,幫助我們更好的記憶。
現在的電視劇就很會用這一招,剛演到關鍵劇情的時候來一段廣告或者明天播出下一集,這樣就留下一個懸念,我們大腦把這些未完劇情推到了“需要先完成”的首要位置。
很多人每當必須要完成一項繁重的研究課題時,總是習慣性地往後拖,把時間用在容易完成的小事情上,等到終于不得不坐下來啃這塊“硬骨頭”時,才悔不當初。
現在,我要告訴你,大可不必苦惱,你的拖延症有救了。你可以讓你的拖延症不那麼糟糕,區别在于:要立刻着手這項任務,哪怕隻做15分鐘,然後再放到一邊去,既然你開了一個頭,大腦便會就此運作起來,開始主動收集各種相關材料,等你再坐下來,你會發現,不知不覺中你就已經有了很多腹稿,另外一旦你開始做了,在蔡加尼克效應的作用下,你也會把這件事放在“要完成事項裡”,你的大腦會催促你去完成。
穿插:交替學習使訓練成效倍增
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們給我們做過,練習、練習、再練習。我也是一直奉行重複練習的學習理念,但是我還是羨慕那些輕輕松松就學得一身好本身的人,他們是不是天生就會?是不是有什麼秘訣?
研究學習技巧的心理學家們發現不同動作的交替訓練比單一動作的固定訓練更為有效,因為它能迫使我們内化肌體動作的基本法則,從而使肌體經過調整,對任何距離的目标都更有準頭。
運用穿插交替使訓練成效倍增,交替學習,培養大腦的應變能力。交替學習成了認知科學的術語,意思就是把相關又不同的題材混合到一起來學習。上學時,老師也告訴我們這個學一會,再看看那一科,現在想來就是這個道理。
交替學習之所以在提高數學理解能力上格外見效,很明顯的一個原因就是考試本身就是雜糅在一起的各種題型,平時練習如果也能用這種形式,自然有助于考試時的發揮。
交替學習非常因人而異,因内容而異,用在某些科目或者技巧上的效果尤其突出。最關鍵的地方在于,你在社交自己的交替學習方案時,一定要把新的科目或技巧跟學過、練過,但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複習的内容混合下一起。
當你懷疑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好用的時候,你應該是時候放棄對簡單重複的固有信奉,去尋找運用新的更科學的學習方法。
科學學習方法,讓我們在忽然間撞上一個生活抛來的弧線球時,更加胸有成竹。
最後,問一下,最開始的謎題,你找到答案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