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90後喜歡宅

90後喜歡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09:01:20

90後喜歡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樂對宅文化的沉迷也體現了一種逃避心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90後喜歡宅?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90後喜歡宅(95後宅人偏愛趣緣社交)1

90後喜歡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樂

對宅文化的沉迷也體現了一種逃避心理。

一提起“宅”,很多人會自動聯想到足不出戶,自我封閉,流連網絡等一系列與現實社會隔絕的宅人形象。事實上,“禦宅族”,最初是一個源自日本的人稱代詞,一般來說指熱衷于動畫(Anime)、漫畫(Comics)以及電子遊戲(Game)的人,即人們常說的ACG文化愛好者。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林品曾在《“有愛”的經濟學》一文中提到,由于互聯網的傳播效應,“宅男/宅女”這個更為本土化的詞語,逐漸被并不愛好ACG文化的人所使用,指代的對象也置換為“長時間待在家裡的人”,詞義演變中,這個詞語也由亞文化用語變成大衆流行語。

林品分析稱,中國的禦宅族,大多成長于城市的獨生子女家庭,從小就是“網絡原住民”,借助網絡,他們可以自如接收各種資訊和資源,也可以從“家庭-校園/公司”兩點一線的常态生活中,通過消遣娛樂獲得臨時的滿足。這種足不出戶又自我滿足的文化消費,塑造了“宅”的定型化意象——封閉在自己的房間中,沉溺在個人的小宇宙裡。

作為網絡原住民,95後宅人是如何看待“宅”這種生活方式及心理狀态的?宅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逃避嗎?基于共同興趣愛好驅動的趣緣社交,又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與自己和解,還是逃避現實?

“我覺得能有一個宅的機會是非常可貴的,在一段時間裡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間和空間完全屬于自己,可以任意支配,你是完全自由的,我覺得這種感覺很爽”,北京某高校2019級女生小洋非常享受“宅”的狀态。她的同學小葉,也是一個重度宅人,哪怕是去年疫情期間被動宅家不能出門,也沒有覺得不習慣,因為很喜歡“舒适的、懶散的狀态”,導緻有時候線下活動反而會讓她不适應,“我覺得人越長大,能自己獨處、宅在家裡的時間就越少。能有一段時間宅在家裡是一件多麼難得的事情。我覺得宅是一個讓我不斷與自己和解,恢複自身狀态的過程”。

20歲的肖寒是日語專業的大學生,對他而言,宅就是“在家裡玩一些自己想玩的東西”。他從小學三四年級起開始接觸宅文化,“那時候天天看火影(日本漫畫《火影忍者》),喜歡上了動漫、遊戲”。

但肖寒的家人對他的宅家行為卻不置可否,“他們不反對,但也不會太支持”。留學生小笛同樣也喜歡宅在家裡看動畫、畫畫,是别人口中的“宅女”,她感覺宅在家裡充實了自己的生活,“但父母會嫌棄我不幹正經事,有時還會說,早知道(你這樣)當時就該制止你”。

線上社交,結交同好

95後群體中,獨生子女居多,他們有着旺盛的社交需求,但是相比出門社交,95後宅人更喜歡線上社交,并享受宅家做自己興趣内的事。

基于興趣圖譜和推薦關系的社交平台Soul曾發布《Z世代社交報告》,報告中也提到,年輕人的線上社交已告别了唐突的搭讪和尬聊。當他們在線上尋找聊天對象時,會先浏覽潛在對象的主頁,尋找三觀和興趣相符的同好。

肖寒在網上結交同好的方式大抵類似,“現在的平台都有很多分區,一來二去就認識了,甚至兩人在同一首歌下同時評論了,然後就認識了。”小笛則引用一句漫畫作品中的名台詞“替身使者會相互吸引”,表示遇到同好朋友并不難,她上網時會主動搜索關鍵詞,尋找跟她一樣,喜歡二次元角色的人,或者關注一些創作者。00後宅女知畫認識同好的主要方式是通過遊戲社群,“我比較喜歡玩二次元手遊,一般會加入工會群或交流群,碰到特别聊得來有意思的朋友就會拉着一起玩,然後朋友再拉朋友,玩得比較好的幾個網友就會形成比較固定的小圈子”。

正如小笛所說,“宅人”的稱謂隻是在自嘲,自稱為“宅人”的95後,更多時候,是在表達自己對于某種興趣愛好的強烈情感,甚至癡迷。正是這種癡迷,支撐着他們長期宅在家中,并通過網絡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将興趣培養作為他們的小目标。擁有相同愛好的宅人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個小小的獨特圈層,這些圈層是他們基于共同興趣愛好的身份認同。

Furry控(喜好具有人格或其他人類特質的拟人化動物之虛構角色的一群人,也稱“獸迷”)、B站UP主“瑞狩是隻喵”,在圈内小有名氣,他的業餘時間更多是在Furry圈進行社交,他感覺這是一個重社交的圈子,“它讓我更多地去處理不同的人際關系,接納各種各樣的人或物,變得更開放包容了”。另外一個圈内的UP主“TommyCrash”對此也有相同感受。“TommyCrash”在國外讀研時,接觸到很多國外的Furry,無論是核物理人才這樣的社會精英,還是普通的售貨員,一群社會地位相去甚遠的人,基于共同的愛好,也能玩到一起。

對于網生一代來說,虛拟與現實不再有那麼明晰的分界線。許多95後宅人,不隻是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進行線上讨論,還會走出家門,與線上結識的好友見面,他們将此舉調侃為“面基”。吳優表示,不會和線上同好“刻意面基”,但如果同時參加同一個漫展的話會見面。今年夏天她去上海參加CP展會,就住在了網友家,也和圈子裡的幾個朋友一起見面吃了飯,“因為是圈子裡認識的,所以基本還是聊宅文化内容。如果關系特别好就什麼都聊,分享很多生活瑣事”。

既享受又很想擺脫

95後人群對于宅的态度也極為不同,大學生何晴宅在宿舍時,會忍不住打開電子設備,影視娛樂、八卦美食,各種信息魚龍混雜,浏覽一圈也并沒有看進去什麼實用内容,“感覺也沒做什麼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對于自己的不自律,她深感慚愧,但是又不知如何去改變。

盡管小洋很享受宅家的狀态,但長時間的宅,一方面讓她與線下脫節,更重要的是,她對于長期宅家表現出一定焦慮,“長期宅着會讓我看不清未來的方向,就像是被蒙住了雙眼胡亂前進”。如果說短期的宅,讓她的情緒得到一定疏解,長期宅在家裡讓小洋感覺很迷茫,她形容“自己把自己在往廢物的方向培養”,所以她會時不時地一個人出去走走,“看看樹、坐在海邊吹吹風、在公園裡坐一坐”。

記者發現,當下很多年輕人會因為長時間宅家而感到焦慮,他們既享受又很想擺脫宅的狀态。在長時間的宅家生活中,他們會去嘗試開發或學習新技能,但很多人由于缺乏自控力,都未能堅持下來實現最初的願望。

宅在家裡,讓本來就不愛運動的小洋不光體重增加,身體素質也明顯變差,她搜索了很多健身塑形的視頻,但直到現在她的健身目标都未實現;她還嘗試過學習計算機編程,但卻止步于下載了一個軟件,隻上了一節網課的她,甚至都忘記了這節課到底講了些什麼。

對宅文化的沉迷體現了一種逃避心理

“顯而易見,宅文化在國内的傳播是跨文化傳播的一種體現。”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邱淩認為,宅文化這種異質文化在年輕群體之間得以傳播,在于其滿足了這個年齡段人群在當前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多重心理訴求。

首先是年輕人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與渴求,邱淩指出,宅文化某種程度上滿足了95後、00後的未成年心态,“像動漫作品中一些人物的形象設計,以及一些表達方式,都反映了一種還未完全成年的心理狀态”。她同時表示,宅文化也能夠滿足青少年群體對于世界及社會建構、對于整個人類的一種幻想心理。最後,邱淩強調,對宅文化的沉迷也體現了一種逃避心理,“為什麼不去看更加原生态的文化作品,比如紀錄片這些,而是更熱衷于動漫、遊戲,恰恰體現了他們對現實的一種逃避”。

在邱淩看來,年輕群體以趣緣社交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宅社交”,隸屬于圈層傳播的範疇,線上基于對某一種事物或文化的共同興趣而形成認同的共同體,正是他們現實社交的一種映射,“在這種映射環境之下,形成了圈層傳播,或者說迷群傳播”。

邱淩說,“宅社交”的形成也與95後00後的網絡使用行為有關。他們的使用時長更長,參與程度更高,創造性分享性也更強,“他們在創造和分享的過程中,會創造出很多符号或話語”。讓邱淩體會比較深的,是她00後的女兒和同學交流時使用的一些縮寫語言和表情符号,這種共享性傳播性極強的符号,能夠快速得以分享傳播并被許多年輕人認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宅文化的擴散與傳播。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郭文清、王璐瑤、王昱棋、劉夢圓、郭子涵、周粵婷、艾小文、祝薇、王潇翼、叢之力、張宇星、邱宇然、徐婉怡、董航、童露雅參與采訪,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