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還記得我們小時候背過的古詩《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說實話,我原來一直不明白,這首詩好在哪裡?要押韻不押韻,完全沒有章法,為何一直傳誦至今?
圖片來自網絡
直到上周讀《周濤散文》,周老師在“讀《古詩源》記”中談到《江南》這首古詩時, 給予了這樣的賞析:
此詩不用注解,通俗至此,童稚可懂。
以魚之倏忽,襯梁武帝之上适,甚至還有一種百無聊賴的情調。
明明可以押韻偏不押韻。倘把魚戲蓮葉間放在最後一句,似乎完全可以押韻,且與内容無損;或将東西南北略一調換,也可押韻上口;然而不,非如此不足現出單調、無聊、閑适的意味,也不足顯示皇帝吟詩的随心所欲,不循規矩。
詩心雖然單純明朗,詩味卻并不簡單。非有返璞歸真的藝術欣賞趣味,很難看見其中“奇格”之處。隻是這“奇格”,看似簡單平常,卻不易養得這番修養和功夫罷了。
圖片來自《周濤散文》節選實物拍攝
當時經周濤老師這麼一講,感覺賞析角度很獨特,當即如獲異寶。
但緊接着,又覺得哪裡不對勁兒,好像一直以來《江南》這首詩不是這樣作解的。
當時,周濤老師賞析《江南》時,在旁邊打一括号,裡面注明:【梁武帝作江南弄即本此】。然後,我們也看到,上面的賞析心得中,周老師是将本詩作為梁武帝的作品給予了賞析。
可是,印象中《江南》好像是漢樂府歌詞,與梁武帝所處的朝代有出入。
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又上百度搜來了傳統的解析,根據百度查詢結果(如圖所示):
《江南》乃漢代漢樂府創作的一首樂府詩。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查詢截圖
而梁武帝是南朝南梁政權的建立者,二者朝代不同。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傳統的解析有問題,還是周先生的賞析有問題?《江南》到底是誰的作品?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首先買來了《古詩源》,我想不管是百度還是周老師,其獲知該詩的本源一定是在這裡。從哪裡産生分歧了,我們就回歸到哪裡。
果然,在《古詩源》的第161首詩中找了這首《江南》 ,書中是這樣寫的(如圖所示):
《江南》,樂府歌辭,頁腳注解:梁武帝作《江南弄》即本此。
頁腳的注解也恰是周老師的讀書筆記上的小注,隻不過周老師小注裡的《江南弄》不帶書名号。
圖片來自《古詩源》節選實物拍攝
那麼,核心問題找到了:那就是對《古詩源》這本書中作者的注解裡“即本此”的理解。
顯然,周老師把“即本此”理解為“就是這個”的意思,所以把梁武帝理解為《江南》的作者給予了賞析。
那麼,“即本此”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平時不求甚解的時候,讀個大概差不多就行了,但此次事關本詩起源,不能将就。
于是,我又買來了《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去查“本”的古文含義。根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裡關于“本”的第4條注釋(如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
本:“根據,掌握”的意思。
圖片來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内容實物拍攝
由此,我們再聯系到“漢樂府”和梁武帝的朝代先後順序,以及梁武帝作的《江南弄》,幾相對比,真相基本大白。
1、《江南》是漢樂府歌辭,是江南姑娘采蓮時一邊劃船采蓮一邊唱和的采蓮曲。 2、根據曆史朝代更替,漢朝之後,時隔若幹年,南朝梁武帝也在同樣的場景下,根據當時的采蓮場景及《江南》這首采蓮曲,作了自己的《江南弄》七曲中的《采蓮曲》。内容如下:遊戲五湖采蓮歸。
發花田葉芳襲衣。
為君豔歌世所希。
世所希。
有如玉。
江南弄。
采蓮曲。
3、從上述推論過程,我們可以得出《古詩源》裡的那個頁腳注釋:【梁武帝作《江南弄》即本此】的精确含義。周老師雖有誤,但從那樣的視角來給本詩作新解,也着實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賞古詩本就是見仁見智各賞各的,每個人都能從中品賞出屬于自己的意味,就達到賞的目的了。比如,針對這首古詩《江南》,我的賞析是這樣的:
這首詩是漢代漢樂府創作的一首樂府詩,這是當時姑娘們采蓮時,劃着小船一邊采蓮一邊唱和的小曲兒。此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回旋反複的音調、優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出一幅明利美妙的畫面,反映了采蓮時的光景和采蓮人歡樂的心情。
我們可以體會一下,采蓮姑娘們歡快地劃着小船,一邊采蓮一邊唱歌,你唱一句我和一句,這個唱“魚戲蓮葉南”,那個對“魚戲蓮葉北”,另外一個唱“魚戲蓮葉東”,再有一個嘻嘻笑着,再和“魚戲蓮葉西”。這樣的場景,單是在腦袋裡想一想,當時歡快的采蓮場景就要呼之欲出了。
參考文獻:
《周濤散文》(耕讀卷),周濤著,新疆人民出版社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務印書館
《古詩源》,鄧啟銅注釋,南京大學出版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