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國、德國、日本,通常都是在全球排名前四的“商品貿易大國”。其中,美國的對外商品貿易基本處于逆差狀态(出口小于進口),而中國、德國和日本的對外貿易整體處在順差狀态。
我國的制造業規模全球最高,産業鍊也最為完整,再加上工業化進程仍在持續發展中,對外貿易處于順差狀态是順理成章的。德國、日本以及韓國,其國内市場相對狹窄,需要搶占國際市場,推動經貿發展——長期處于順差狀态。
但在2021年,日本的對外商品貿易結構卻發生了逆轉——不再是順差,轉變為逆差,且“逆差規模突破了1萬億日元”。對此,我們不禁好奇了:2021年發生了什麼,導緻日本外貿出現逆差呢?
2021年日本對外商品貿易逆差達到14721.52億日元
上為日本财務省公布的2021年1月到12月份的對外商品貿易數值截圖。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12個月份中,2月、3月、4月、6月、7月,這5個月份中日本對外商品貿易為順差,其他7個月份均是逆差。
整個2021年,日本對外商品貿易金額超過了167.6萬億日元。其中,出口商品金額約為830930.92億日元,進口商品金額約為845652.44億日元——貿易逆差高達14721.52億日元,不再是順差。為了便于閱讀,南生将信息彙總在表格中。
2021年日本對外貿易轉變成逆差,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是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暴漲,推動了進口商品金額增速的大幅提升。熟悉外貿的網友應該清楚,進出口商品貿易由下單到完成貨物交割往往有2到6個月的間隔。
2021年2月、3月、4月的進出口“所涉及到的訂單”往往都是在2020年下半年提交的。這個時候,這些大宗商品價格仍未出現暴漲——這就是日本在2021年上半年,仍是貿易順差的重要原因。
按這個邏輯,2021年上半年的訂單結果,是在下半年顯現——已經遭遇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帶來的沖擊,使得日本對外貿易“從8月到12月份,連續五個月出現了貿易逆差”,并帶動全年出現逆差。
展望2022年的日本外貿:在2021年下半年設下的那些訂單結果,會在2022年上半年體現。如果下半年的狀況不發生有效扭轉,将會意味着:2022年,日本對外商品貿易很可能也将是逆差狀态。
其次是出口企業自身,消耗了大量的成本壓力。與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這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相比,出口的工業品價格卻難以“同比例提升”——比如汽車的出口價格,無法做到翻倍。
進口的原材料、能源價格暴漲帶來的影響,有相當大的一部分由企業自身來消耗了,無法将之全部轉移到“終端産品”。在進口金額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出口無法同比例提升,逆差自然就來了。
第三是供應鍊受阻,特别是芯片短缺帶來的影響。日本财務省公布的數據還顯示:由于芯片不足的影響,多家日本汽車企業的産量、出口量都出現了銳減。比如9月份,日本汽車出口下降40%,10月份的汽車出口下降36.7%……
除了以上因素,南生認為:日本的優勢産業仍主要集中在“傳統産業領域”,在電子商務、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以及其他新興領域缺乏建樹等,這也是日本出口增長相對乏力的原因之一。對此,網友們認同嗎?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