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消費者怎樣看自營電商

消費者怎樣看自營電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5:41:56

消費者怎樣看自營電商?山西經濟日報記者 任慧君,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消費者怎樣看自營電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消費者怎樣看自營電商(你還會為電商預售商品買單嗎)1

消費者怎樣看自營電商

山西經濟日報記者 任慧君

“冬天買的衣服快到夏天了商家還沒發貨!”

“誰說顧客是上帝?現在的賣家才是!”

這段時間以來,在社交平台上,有關電商預售的話題引發了網友們的讨論熱潮,大家對這種動辄預售、超長預售的形式吐槽連連。

“預售”一詞顧名思義,指消費者需要在産品上市之前預先付費,而商家在預售達到一定量後才投入生産并發貨。在愈發方便快捷的電商平台,預售的做法原先僅限于部分制作工藝複雜的商品或首發上市的新品,但最近預售現象卻有向普通商品蔓延之勢。

4月13日,記者浏覽淘寶、拼多多、京東等多個電商平台發現,标注預售時間的商品不在少數,包括珠寶首飾、衣服、襪子、鮮花、護膚品、手機殼等衆多品類,付款方式有全款預售、定時預售和高級預售等形式,在非購物節的日常購買行為中,消費者所見最多的是全款預售。多名網友表示,對随處可見的預售商品及超長預售已逐漸失去耐心。

“我3月10日在網上買的鮮花,店鋪頁面顯示最晚3月27日前發貨,當時想着17天雖然長,還可以接受。但3月15日的時候發現宣傳頁面又改成了最晚4月10日前發貨。這沒人管一管嗎?”網友“玲珑”表示很無奈。

“商品質量不錯,店家靠譜的話,預售我是能接受的,但我2月份買的毛衣,顯示4月10日之前發貨,是不是等待時間也太久了。”網友“雪琴”坦言,自己在經曆幾次超長預售後,已經将預售商品從網購列表裡拉黑了。

“預售45天耗光了我所有的耐性,最後在我幾乎忘記的時候,賣家發貨了。”網友“我不是韭菜”表示不理解,“我記得以前電商都是以‘快’為噱頭的,怎麼現在都開始‘比慢’了?”

從平台評價區消費者的普遍反饋來看,預售時間過長失去了網購的便利性,降低了大家的購買預期,很多網友會在預售發貨之前,就失去耐心提前申請退款了。此外,還有部分網友反映,在好不容易等到預售約定的發貨時間後,詢問商家何時發貨卻得到延遲發貨的回複,而且缺貨理由五花八門,比如工廠出貨延遲、商品存在瑕疵被召回等,還有商家甚至會采取虛假發貨的操作,使訂單顯示已發貨,但實際上仍處于遲遲等待貨品攬收的狀态。

據網友反映,商家對于預售商品的标注不清晰也是普遍現象,有的預售商品在商品詳情頁面有相關提示,有的在銷售界面并沒有寫預售字樣,在消費者下單時才會有提示。預售期限也已從7天、10天漸漸拉長到了14天、30天乃至45天。記者注意到,随着電商平台的預售商品越來越多,昔日的網購體驗由“即刻享受”變為“過季收貨”。

在平台上,就此話題發言的不止有消費者,也有商家。有商家直言,因為流量見頂,商品同質化嚴重,自己承受的庫存壓力較大,從而不得不采用預售的方式。據了解,目前的預售模式,很多是廠家在“試水溫”,生産出一個新品,但是不知道市場認不認可,那就通過商家預售的方式,這樣就避免了存貨的風險,會根據預售情況及時調整生産。随着越來越多的商家加入到這種電商預售行列,廠家的生産能力又不盡相同,這就造成了從7天的預售逐漸演繹成45天。預售提供的窗口期可以讓小體量商家先收集一部分訂單,再集中向工廠下單進行生産,從而降低生産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特别是涉及手辦、私人定制的商品預售期都比較長。

連日來,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早在2012年,預售商品就已經出現了,一份生效于2012年12月15日的“天貓預售規則”顯示,天貓預售最開始作為一個頻道出現,旨在用戶提出需求量,供應方根據需求生産産品并提供給用戶。對于供應方來說,預先知道需求可以計劃性生産,從而減少貨品積壓或緊急加産造成的成本;對于用戶來說,同樣的産品價格可以更低。一份《天貓預售頻道(C2B模式)管理規範》也顯示,預售模式主要包括新品上市、新品探市、稀缺限量、當季時令、進口商品等。

據了解,近兩年,預售從小範圍逐漸變得普遍起來,甚至一些電商平台的大促節日也變成了“教育”大衆接受預售模式的時機。在萬物皆可預售的當下,一方面,大量消費者苦苦等待發貨;另一方面,不少商家卻在社交平台大曬預售人數、金額的成績單。在預售的規則下,平台賺了好看的數據,商家降低了庫存壓力,但消費者的真實體驗則被忽略了。預售模式俨然被用作營銷宣傳,包裝成流量增長的利器。于是,從保價到發貨推遲以及隐瞞預售事實等亂象層出不窮。

業内人士表示,預售這種以銷定産的方式有其合理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店鋪緩解成本和庫存壓力。不過在實際操作中,如果發貨時間被一延再延,勢必會對消費者的購物體驗産生不良影響,甚至可能損害其合法權益。另外,從長遠來看,不規範的預售模式亂象更會影響整個電商行業的公信力,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針對部分商家在設置預售後單方面延期發貨,甚至取消發貨的情形,省消費者協會提示,消費者在電商平台下單預售商品前,要關注預售商品的庫存數量和時長。下單後,如果預售商品超過訂單設置的發貨時間,可以聯系平台客服協助處理問題;在聯系商家發貨後,商家仍遲遲不發貨的,消費者可直接申請退款;如果商家既不發貨也不受理退款申請,消費者可以收集好付款憑證、與商家協商的記錄等證據材料,通過向銷售平台反饋、向消協及市場監管部門投訴、向法院提起訴訟等途徑進行維權。

如何共促消費公平?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如何?這一切都在考量着經營者的智慧,商品可以預售,品質和服務絕不能透支。電商平台需要健全預警機制,對平台和商家進行剛性約束,而行業監管和相關法律的出台落實必不可少,要為消費者權益提供有力支撐,切實壓縮其貓膩空間,共同營造一個公平、合理、和諧的消費環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