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明确提出,住宅小區應至少在一處生活垃圾交投點設置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新條例實施一個多月以來,記者深入社區調查發現,不少市民,甚至垃圾分類指導員都表達了這樣一種訴求:可回收物垃圾桶不妨多擺幾個。
東五環外,有個隻有兩棟居民樓,住着300多位居民的“袖珍小區”。然而,這裡因為可回收物垃圾桶數量不夠所出現的問題可不少。
6月1日中午,記者來到這裡。小區大門口,“人人參與垃圾分類,家家踐行綠色生活”的條幅赫然醒目,但距此五米外的投放點上,可回收垃圾桶卻已經冒了尖,蓋子直挺挺地立着。一位女士手拿泡沫箱,皺着眉頭費了好大力氣才成功把垃圾壓進桶内,沒一會兒,一對兒年輕夫妻合力擡着廢紙箱來到投放點,同樣皺起了眉,沒辦法,隻能把箱子斜靠在垃圾桶旁邊,等待工作人員清理。“因為垃圾太多蓋子合不上,遇到大風,泡沫箱子直接被吹上了天,越過了小區圍牆。”一位居民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幾天前目睹的場面。
樓下的可回收垃圾桶空間有限,很多居民無奈之下在自家門口擺上了臨時桶,用來盛放廢紙箱、飲料瓶等可回收垃圾,這讓寬度僅兩米多的樓道顯得更加狹窄擁擠。已經住在這裡兩年多的居民孫先生有些擔憂,“可回收垃圾中,很多都是可燃物,擠在樓道裡真的很有隐患。”
究竟為何造成這種尴尬的情況?一些居民認為,工作人員清運不及時造成了可回收物積壓,但更多居民則認為,是因為可回收物垃圾桶數量太少,才導緻工作人員忙不過來,小區不妨根據實際情況多配置幾個。
這個“袖珍小區”的300多位居民中,大多是單身或是新婚不久的年輕上班族,平時不怎麼在家做飯,每天産生的廚餘垃圾十分有限,可因為年輕人熱衷網購,快遞盒、泡沫箱等可回收垃圾的産量卻是不小。以單身的孫先生為例,他每天三頓飯基本都在單位食堂解決,家裡1個月也很難産生1斤廚餘垃圾,可網購的零食、飲料,每個月都得幾大箱子,冰箱裡塞得滿滿當當,每個月産生的可回收垃圾,少說也得有10斤。由此一來,小區裡的可回收垃圾桶經常被“喂”得冒了尖,而廚餘垃圾桶卻常常“食不果腹”。
距離“袖珍小區”20公裡外,在位于南五環附近的一處回遷小區,垃圾分類指導員王師傅也發現,小區裡的可回收物垃圾桶似乎數量不太夠,僅早高峰倆小時,就有好幾位居民詢問,為何自家樓下不能設置個可回收物垃圾桶呢?
居民譚女士咨詢時,記者恰巧在場,于是便跟着她體驗了一翻。譚女士住在小區北門口的那棟樓裡,樓下隻有廚餘、其他兩個桶,如果想投放可回收物,必須向南走100多米,來到小區中央廣場附近,“我們這棟樓居民習慣走北門出小區,早晨時間緊,扔個垃圾還要多走幾百米,不方便。”住在這處小區的居民希望,小區能夠通過研究居民生活習慣、活動路徑,合理布局垃圾桶的點位設置。
就在幾天前,某社區上線了相關平台,市民發現身邊桶站垃圾溢出、垃圾桶破損等問題,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上傳曝光,居委會和小區物業将在第一時間處理,獲得了不少居民的好評,“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多聽聽居民聲音。”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強
編輯:徐慧瑤
流程編輯:郭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