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要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總結工作經驗,分析存在問題,進一步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向前推進”5月10日,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市委統戰部部長孟麟在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觀摩推進會暨“精準扶志扶智、決勝脫貧攻堅”專項行動工作部署會議上要求,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全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要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總結工作經驗,分析存在問題,進一步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向前推進。”5月10日,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市委統戰部部長孟麟在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觀摩推進會暨“精準扶志扶智、決勝脫貧攻堅”專項行動工作部署會議上要求。
近年來,銅仁市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為突破口,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标導向,探索“單打變協作、理論變家常、文明變積分、樂器變武器、服務變項目”的“五變”改革,破解束縛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瓶頸問題,紮實築牢黨長期執政的群衆基礎,打通宣傳群衆、教育群衆、關心群衆、服務群衆“最後一公裡”,為打赢兩場戰役,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單打變協作,破解基層力量不強難題
出台《銅仁市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方案》,按照“黨委領導、資源整合、責任共擔、各展所長、各記其功”原則,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在黨委領導下,組織、宣傳、統戰、政法、農業農村局等“三部一委一局”聯合行動,整合部門、群團、社團、新經濟組織以及東西部扶貧協作等資源力量,形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1 5 N”聯動機制,以“新農民·逐夢路”“新市民·追夢橋”為載體,在農村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實現陣地聯建、平台聯搭、項目聯推、活動聯動、文明聯創,打破了長期以來鄉鎮組宣統委員單打獨鬥、部門之間各自為政、基層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推進乏力的格局;以全縣域為整體,以志願服務為基本形式,在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分别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形成三級組織架構,縣、鄉鎮、村三級黨委(黨組織)書記擔任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任、所長、站長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總隊長、支隊長、分隊長,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挂牌志願服務促進中心,增強了對鄉鎮、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力;實施“文明滋養新生活”工程,組織近千個縣級以上文明單位,以“多對一”“一對一”的方式,屬地結對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文明創建。全市整合資金2000餘萬元,建設了1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68個實踐所、410個實踐站,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管理單元建設了124個“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打造了一批先進典型志願服務工作室,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框架基本形成。
理論變家常,破解思想落地不實難題
實施“百所千院萬家”宣傳教育工程,組織社科理論專家、講習員骨幹、先進典型“三支隊伍”,構建起從縣委書記到基層黨支部書記,從縣機關幹部到村幹部,從春晖人士到農民“土專家”的相互承接、互為補充、覆蓋脫貧攻堅“兩個戰場”的萬名理論政策宣講志願者隊伍,走進百個以上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千個以上農村院落,萬戶以上農村家庭開展宣傳宣講,将“大理論”轉化為群衆喜聞樂見的“家常話”“大白話”“土家山歌”“侗族踩歌堂”“漢苗雙語”“花燈說唱”“順口溜”“快闆”等,以群衆會、堂屋會、院壩會、田坎會等方式,讓陣地追着群衆走,實施“感恩引領新生活”工程,邀請有實踐經驗的縣領導和從縣直部門、黨校、科研機構遴選一批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紮實、具有較高引導說服技巧的同志,組成“上懂天氣”“下接地氣”的理論政策宣講志願者隊伍,以“店小二”的身份進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管理單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新市民夜校”,開展生活化、互動化、分衆化的理論政策宣講,與群衆一起話變化、談感言,引導群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推動“黨的聲音進萬家·話兒記心上”。目前,全市共開展感恩教育2萬餘場,受衆達50萬餘人次,依托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管理單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感恩宣講教育600餘場次,文藝演出620餘場次,放映公益電影760餘場次,增進了群衆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凝聚起了堅決打赢脫貧攻堅戰和疫情阻擊戰的強大精神力量。
文明變積分,破解内生動力不足難題
探索以文明有“禮”為載體的積分兌換嘉許激勵辦法,破除農村群衆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和濫辦酒席、高額彩禮、薄養厚葬、封建迷信以及不注重環境衛生等陳規陋習,在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管理單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有條件的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先行先試,打造了82個“文明儲蓄所”“道德銀行”“春晖積分超市”“鄉風文明驿站”等,把群衆實名注冊成為志願者、被評為“好婆婆”“好媳婦”等先進典型、參與文明村(社區、家庭)創建、開展鄰裡互助、學習緻富技能、發展緻富産業等行為,細化量化為文明積分加分項,累計列入“文明存折”儲蓄賬戶,并把陳規陋習列入負面扣分項,與享受惠民政策挂鈎,形成利益聯結;組建由社區黨總支書記、樓棟長、黨員代表、群衆代表等為成員的積分評定小組、台賬管理組、監督組,每月根據群衆參與積分事項的次數和服務時長評定積分,用春晖使者資助、社會捐贈、集體經濟收入等資金購買生活必需品,采取以獎代補形式,兌換給群衆,文明有“禮”嘉許激勵改變了以往“幹部幹、群衆看”的困局,形成了比美德、比環境、比勤奮、比和諧的文明新風,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和農村社會治理體系建設,讓群衆在參與文明實踐中有了榮譽感和獲得感,自覺做到自強不自卑、期待不等待、依靠不依賴、苦幹不苦熬。目前,全市打造了82個“文明儲蓄所”“道德銀行”等,已有5.3萬餘名群衆獲得了物質小“禮”嘉許獎勵。
樂器變武器,破解文化供養不力難題
實施“百館千園萬廊”文化惠民工程,在廣大農村(社區)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服務平台,開展理論宣講、教育、文化、科技科普、健身體育服務等;在全國第二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省級挂牌督戰的深度貧困縣沿河縣,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建成一批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驿站 土家書屋”,村民們随時可通過刷臉、身份證、微信掃描三種方式進入文明驿站免費看書,為群衆脫貧緻富增添動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運行機制和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的工作機制,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在農村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廣場、鄉村大舞台、歡樂院壩、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平台,開展文藝巡演、文化培訓、公益放映、流動圖書車服務,豐富扶志扶智形式,在“富口袋”的同時“富腦袋”,在吹拉彈唱、寓教于樂中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文藝人才匮乏問題,打造“專業文藝骨幹、農村文化能人、文化志願者、群衆文藝隊伍四級培育模式,通過文藝骨幹、文化能人定期培訓、串聯表演、組建協會、結對幫扶,整合社會文藝力量,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打造群衆身邊“不走的文藝隊伍”,讓百姓成為“舞台主角”。目前,全市共建設了鄉鎮精神文明活動中心、農民文化家園及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572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室、文化長廊)2779個,鄉愁館29個,農家書屋2814個、文體廣場2000餘個,配置健身器材、音樂文化器材等文體活動設施6000餘套。
服務變項目,破解供需對接不暢難題
依托“百社千企萬人”,實施萬個志願服務“項目點亮新生活”工程,在線下着力打造“飛毛腿 ”志願服務模式,“飛毛腿”志願者走家串戶搜集需求,線下接受志願者登記注冊,編制發布理論政策宣講、文化文藝、助學支教、醫療健身、科學普及、法律服務、衛生環保、扶貧幫困、産業發展、創業就業等志願服務項目,建立志願服務隊伍,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和時長記錄等,探索出供需精準對接、适合農村群衆參與的志願服務新路徑,解決了長期以來基層特别是農村志願服務供需不精準,“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窘境;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縣級融媒體中心融合發展,結合實際打造“志願碧江”“志願玉屏”“仁義萬山”等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微信服務平台,思南縣升級融媒體中心APP服務平台,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模塊;聚焦脫貧攻堅“兩個陣地”的留守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群體,體制内外的志願服務隊伍針對性打造“錦繡坊”“四點半課堂”“助學圓夢”“日間照料”“扶殘助殘”等特惠性志願服務項目,有效彌補了政府服務和市場服務的不足與缺位。目前,全市湧現出“跑小青”“‘旗’心協力”“曬文化”等大批特色志願服務項目和“陳平志願服務隊”“張承源式黨員先鋒崗”等大批志願者典型,江口魚良溪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的“黔馨家園”項目,把村裡23名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殘疾人集中安置,120餘名志願者與村兩委輪流值班,讓他們不僅得到村集體經濟的生活供養和就業安排,還實現了相互之間力所能及的互幫互助,确保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落下。(黃風雲 張羽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