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育孩子,除了陪孩子成長外,也是和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懂一些心理學知識,在這場陪伴加鬥争的過程中,家長可能就會取得最終勝利,孩子也能夠得到健康的養育。
我深以為然。
同事家的孩子寫作業特别拖拉,家裡一到寫作業時間,同事就開始催啊催,至少得催十幾分鐘孩子才可能做到桌子前。不過,就算人坐下了,作業本攤開了,卻遲遲難以下筆。于是,同事又催啊催!!
這樣催了又催,孩子依然磨磨蹭蹭,最後就演變為同事的歇斯底裡,孩子的哇哇大哭。
每次同事都很郁悶,為什麼孩子寫個作業就那麼難?明明就是一些抄寫的作業,為什麼孩子就是難以下筆?
正巧,我最近看到了一個心理學理論“登門坎效應”,我覺得可以用在這裡,說不定能幫助那些因為孩子寫作業而煩惱的家長們解決問題。
1、什麼是“登門坎效應”?
1966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根據“無壓力的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這個實驗的具體過程如下:
他們派人随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将一個小招牌挂在她們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将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裡,結果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
與此同時,派人又随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将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裡,結果隻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
同類實驗: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标語牌。在第一個居民區向人們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個居民區,先請求各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幾周後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研究者認為,人們拒絕難以做到或者違反意願的請求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它費時費力還難以成功。但人們很樂意接受一些較小的、容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較小的、容易完成的要求後,才會慢慢接受較大的要求。
這個道理,同樣出現在明代洪自城的《菜根譚》中:“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人可從。”
2、如何運動“登門坎效應”引誘孩子?
雖然寫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應該由家長去要求,但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家長的引導作用就非常大了。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那些高年級依然拖拉的孩子,低年級的時候并沒有養成好習慣。所以,當孩子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及時糾正是最佳時期。
使用“登門坎效應”能幫助家長培養孩子自覺寫作業的習慣,也能讓已經養成拖拉習慣的孩子改變習慣。
第一步:分析孩子家庭作業。
這一步很重要,家長需要明白孩子當天的作業有哪一些,難易程度如何,大概所需時間等。和孩子一起将作業按照難易程度、多少程度排列,有助于孩子清楚自己今晚的目标。
我同事在這一步就做錯了,她總是要求孩子先寫那些難的、題量大的,理由是孩子做完了這個,大頭也就完了,剩下的就沒什麼問題了。我自己也有這樣的感覺,在工作中喜歡先做那些難的、程序複雜的事情,做完這個就會覺得很輕松。
但是對于孩子來說,一下就面對那些又多又難的卷子,會讓他産生畏難情緒,從而拖拉不願意下筆。
孩子的心量可比不上大人,大人覺得簡單又輕松的作業,在他們眼裡可能就是題海。如果家長無法确定孩子作業的難易程度,幹脆就讓孩子自己排序、自己選擇吧!
第二步,讓孩子先從簡單、題量少的作業開始。
“登門坎效應”認為,人們很樂意接受一些較小的、容易完成的要求,孩子也一樣。所以盡量先選擇那些最簡單、題量最少的作業讓孩子做,這樣孩子一看自己能夠勝任,也就不會排斥了。
這樣做的好處是,孩子每完成一項,就會産生深深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指引他繼續挑戰接下來稍微難一點的作業。
我剛開始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也總是建議孩子寫卷子(我家孩子剛上一年級,每天的作業基本一樣,一張數學小半頁,語文是抄寫音節,英語是朗讀和背誦)。每天回家,我總是建議他先寫卷子,理由也是卷子最難,需要我幫助讀題,寫完了我就可以不用盯着了。
但我也知道,必須鍛煉孩子自己讀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總是充斥着我的不耐煩和孩子的依賴。結果,我們帶着情緒做完卷子,孩子也無法平靜下來抄寫拼音和讀英語了。
于是,我改變策略。每天讓孩子先抄寫拼音,這個簡單也不用我盯着;等這個做完了,再看着他寫卷子,并帶着孩子一起讀題。做完卷子休息一會,上個廁所喝點水啥的,然後再開始英語的複習。
第三步,提前讓孩子知道今天的作業總量。
雖然孩子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會一再強調今天的作業,但對于剛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記不住。老師一般也會在微信群裡給家長說一說具體作業。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今天的作業總量,也就是需要做哪些。
同事覺得她家孩子之所以拖拉,和她總是給孩子增加作業有一定關系。因為她一旦發現孩子做完了老師布置的作業,時間又還多的話,就喜歡給孩子多布置一些額外的作業。這一點非常不可取。
如果同事在孩子剛開始寫作業的時候就告訴孩子,你做完學校作業後還會做一些其他作業,孩子心裡有數,或許就不會使用拖拉的方法來逃避多餘的作業了。
孩子也是人,把握好了孩子的心理,家長才能對症教育。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通過引導或者使用“登門坎效應”就能改變拖拉的習慣。但我個人覺得,這個心理學理論實用在剛上一年級孩子身上效果會更好。因為,一年級和二年級正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如果他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高年級的時候家長就能省心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