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唐代,一個春日,新科進士們在曲江參加皇帝賜宴,席間歌舞升平好不熱鬧。席罷,他們三五一群簇擁着來到了大雁塔,這些躊躇滿志的“白衣公卿”們聚集于提名屋,各報姓名,預将其姓名提報在大雁塔的磚壁上,按慣例,通常都會推舉一位書法出衆者作文一篇,以記盛事。
此刻,一位白衣進士走到衆人面前,輕輕一笑,随口一句“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此句一出,無人不和,作文自當非此人莫屬。一語秒殺衆人的,正是白居易,白居易也不會想到,當年的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千年之後成為一段佳話。
白居易
白居易27歲時中了進士,在唐代,考中進士就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是非常之難事,所以在普通人眼裡,中進士之人,未來就是一路坦途的出将入相之才,因此唐人有諺雲:"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已算是年老,而五十歲登進士第,尚屬年輕。可想而知,二十七歲的白居易當時何等榮耀,傲氣十足。
每年一次的科舉考試,讓更多的人有了“雁塔提名”的榮耀,這些人中若有人日後做到了卿相,還要将姓名改為朱筆書寫。
盡管新科進士們詩興不減,而塔壁畢竟空間有限,不久,白牆不見。更加影響嚴重的是,導緻了某些人的嫉妒心。據說,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不是進士出身,故深忌進士,不僅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飲,還讓人将新科進士的題名也全數除去了。
雁塔提名
不管是不是宰相的心胸狹窄,大雁塔也由于多次的毀壞和重建,已經不見當時的雁塔提名,不過,現在大雁塔有的門楣和石框上,還有前人的部分題詩留存。如果你來大雁塔景區,一定要看看,感受那些文人學子們曾經的風華正茂時的意氣風發。
二、大雁塔的由來從“雁塔提名”的故事,不難看出大雁塔,在當時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為何大雁塔在當時被如此高的推崇呢?這就要從雁塔名字的由來說起。
玄奘和大雁塔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很早就有雁代表“信”和“禮”的記載。公元前523年,孔子問道老子,見面禮就是“雁”。蘇武牧羊用鴻雁傳書最後南歸大漢,所以大雁還是信義的象征。大雁有了這麼多象征意義,也就不難理解玄奘法師給雁塔起名的初衷。
玄奘取經
關于大雁和佛教的淵源也究之甚遠。古印度也有關于大雁的傳說,傳說在揭陀國有一座寺廟,有一天飛過寺廟上空的一隻大雁離群摔死在寺廟之内,方丈認為是菩薩顯聖舍身布施,為了别人犧牲自己。寺中僧人大受感動,從此不再吃肉,以雁為尊。為了紀念這隻菩薩化身的大雁,便在雁掉落的地方建造了一座五層的佛塔,名為雁塔。
無獨有偶,在釋迦摩尼身上,也有關于大雁的傳說。
在釋迦摩尼成佛之前,他一度也像其他人一樣修苦行僧。有一天佛在樹下打坐,身體十分饑餓和疲憊,這時天上飛過一群大雁。佛祖依然入定苦修。為了考驗佛的意志,一隻大雁忽然墜落在佛的腳下。可是佛祖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心智。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佛祖的意志,就将藏佛經的塔稱為雁塔。
大雁塔
在我國民間,曾有關于玄奘法師與大雁的傳說。唐玄奘西天取經途中迷路被困沙漠,瀕臨死亡,突然飛來一大一小兩隻雁,玄奘法師對大雁行禮并道明身份,表示如果大雁能夠帶他走出沙漠,那麼他取經回到中土之後,一定修塔謝恩。鴻雁聽後便帶着玄奘法師平安走出沙漠,為了兌現諾言,玄奘特地在回歸之後,建築了大小兩座雁塔。
玄奘取經圖
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在慈恩寺的西院,建造了為藏經而用的佛塔,起名“大雁塔”,他也成了這裡第一位方丈住持,由于玄奘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所以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從此之後,大雁塔無論朝代如何更叠,雖然也經受了戰争、地震、火災,但仍然屹立在西安這座城市中,成為城市代表性的建築。
三、傾斜的大雁塔“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歎大雁塔的恢弘氣勢。大雁塔是今天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古塔之一,幾經損毀和修複,至今依然保持着唐朝建造時的形制。一千三百多年以來,這座佛塔經受過戰争、地震和火災的洗禮,外表雖沒有大的變化,但也沒能逃過“十塔九斜”的命運。
傾斜的大雁塔
1996 年媒體曾經報道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陝西省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築 大雁塔,塔身傾斜幅度已經超過 1 米,塔身也一直在持續沉降。大雁塔這座千年古塔的命運,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其實,大雁塔的傾斜早已有之。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康熙年間,大雁塔就已經向西北方向傾斜了198 毫米,這個數字一直被當朝官員記錄在案。
1941 年,國民政府還對大雁塔進行過新的測量,發現傾斜變成了 413 毫米。人們認為古塔十有九斜,沒啥奇怪的。
但當傾斜數據變成 1010 毫米的時候,人們再也不能無視了,人們開始擔心大雁塔這樣傾斜下去,會不會倒塌?
在曆史上,大雁塔有過四次重修的記載,但并沒有因此倒掉。
玄奘初建大雁塔時隻有5層60米高,仿照西域古塔形式建造,但建成不久就倒塌了。
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則天帶領王公貴族,施錢在原址上重新建造,這也是大雁塔第二次建造,新建為十層青磚塔。
公元931年,五代時後唐時期對大雁塔進行第三次改建,将其降至七層。唐末以後,慈恩寺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毀,隻有大雁塔獨存。
文獻中的塔圖
大雁塔第四次維修再造,是在公元1604年(明朝萬曆二十三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寬大,即是現今所見的大雁塔造型。
雖然曆經千年,但在曆史的四次維修再造中,大雁塔不斷加固,現在看來,倒掉的擔心是多餘的。
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注:慈恩寺--648 年太子李治為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後而擴建。擴建之後,唐玄奘由弘福寺遷往慈恩寺,在此,他耗費了 19 年時間翻譯了 74 部佛經,并且在這裡創造了佛教慈恩寺。慈恩寺由此聲名遠播,香火不斷。)
雁塔上的古迹
雁塔的結構複雜,在科技和工具并不發達的古代,我國工匠能有如此成就,更讓人歎為觀止。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磚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組成,現通高為64.51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約48.7米,東西45.7米;塔體呈方錐形,平面呈正方形,底邊長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刹高4.87米。
塔體各層均以青磚模仿唐代建築砌檐柱、鬥拱、欄額、檀枋、檐椽、飛椽等仿木結構,磨磚對縫砌成,結構嚴整,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登塔遠看
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鬥,在每層四面的正中各開辟一個磚拱券門洞。
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闆,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一層二層多起方柱隔為九開間,三四層為七開間,五六七八層為五開間。塔上陳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經足迹石刻等。
二聖三絕碑
傳說中的“二聖三絕碑”,就在大雁塔的底層南門洞兩側,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内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的《述三藏聖教序》,很多學習書法的人都臨摹過此聖教序,而塔底四面的石門上的線刻佛像和阿彌陀佛說法圖,以及上面富麗堂皇的宮殿圖畫,據說都是閻立本的手筆。
大雁塔近景
一座傲然屹立了千年的古塔,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産生傾斜嗎?站在大雁塔前的廣場之上,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略有傾斜。
其實早在1719年,大雁塔就被發現塔身傾斜,到1985年已傾斜了998毫米。自1985年起,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測量隊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對大雁塔進行測量。至1996年發現,古塔向西北方向傾斜達1010.5毫米。
經過考證,專家們認為,緻使大雁塔傾斜幅度變大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大雁塔自身因素造成的。塔身本身的基礎就不均衡,結構缺乏整體性,而且水流的排放性能一直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大雁塔已經伫立了千餘年,它的構成材料出現老化。這些原因都能導緻大雁塔傾斜。
大雁塔結構
另一方面,跟大雁塔周圍環境的破壞有關。在西安的地質結構上,有四個類似翻鬥的下沉結構。一般來說,下沉結構的地表是不能修造大型建築物的,但大雁塔就恰好落在其中一個下沉結構的邊緣地帶。再加上周圍居民不斷挖土、挖井,使地下水過址被抽取,造成水位下降,地表下陷。于是,大雁塔也跟着下陷的地表歪曲了起來。
大雁塔傾斜的嚴重性,引起了各有關部門的重視,為保護千年文物,有關部門開始大規模整治周圍環境,彌補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而引起的地表下陷甚至裂縫的問題。
經過有效的整治,從 2006 年開始,大雁塔的傾斜幅度開始逐漸收縮變小。專家認為,如果按照這種進程發展下去,在确保環境不受破壞的基礎上,大雁塔将會在千餘年後回歸正常位置。這确實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至少我們可以把真實的曆史面目和文化,還原給未來的人們。
雁塔廣場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