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人是怎麼劃分時間的

古人是怎麼劃分時間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17:01:02

我國古代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别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時、日人、黃昏、人定,分别相當于現在的23點一次日1點、1點-3點、3點-5點 5點-7點、7點-9點、9點-11點、11點-13點、13點--15點、15點-17點、17點-19點19點-21點、21點一23點。

古代書籍文獻裡有關時辰的名稱很多,一般地說,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落時叫夕、暮、昏、晚。所以古書上常常旦暮并舉、朝夕并舉等,《論語·裡仁》篇:“朝聞道,夕死可矣。”《木蘭詩》:“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現代成語中仍然保留了這種并舉形式,如朝三暮四、朝令夕改、危在旦夕等。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兩小兒辯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三峽》:“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将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偏西時叫“昃(zè)”或“日昳”,《千字文》:“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古人是怎麼劃分時間的(古人是怎樣紀時的)1

在古代人們一般是一天兩頓飯。第一頓飯朝食通常是在日出後隅中前,第二頓飯夕食通常是在日昃後日入前。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或叫“昧爽”),這是天将亮的時間,昧旦之後是平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孔雀東南飛》:“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

另外,還有地支紀時法,就是以十二地支表示一晝夜十二個時辰的變化,分别為子時、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分别相當于現在的23點一次日1點、1點-3點、3點 -5點、5點-7點 7點-9點、9點--11點、11點-13點13點-15點、15點-17點、17點-19點、19點-21點、21點-23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