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社會學家古德在《家庭》裡寫道:“家庭是一項社會發明,其任務是将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
我們之所以能長大成人,離不開家庭的滋養,父母的關愛,兄弟姐妹的幫助。
可是,總有一些家庭,遭遇了各種各樣的不幸。天災難以避免,人禍可以避免,卻仍舊會發生。
讓一個家庭幸福的辦法有很多,毀掉一個家庭的方法也很多。不管怎樣,我們的初衷,一定是在期待家庭更加幸福。因此,我們時刻要記住——生活千難萬難,都要關愛自己的家人。
有人說:“愛的最高形式,就是彼此懂得。”所以,我今天要告訴你,一個家庭,越有共情力,就越有福氣。
共情力是什麼?就是一個人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别人的言行舉止。從家庭角度來說,就是渡己先渡人,不管多難,都要當好一家之主的角色。
02
夫妻能夠共情,風風雨雨一輩子。
在《初刻拍案驚奇》裡,寫了一個破鏡重圓的故事。
元朝至正年間,真州有一個官員名叫俊臣,妻子王氏。
有一年,俊臣被調到溫州當差,夫妻兩個人一起乘船去赴任。半路上,被船家搶走了财物,俊臣被逼走河道,王氏被逼着改嫁。
王氏趁船家睡着的時候,拼命逃跑,然後在一家庵堂裡栖身;俊臣從河裡逃走之後,遊到了岸邊,有驚無險。
因為人生地不熟,夫妻兩個人很多年都沒有再見,但是他們日夜相思。有一天,一個香客帶着一幅字畫,走到庵堂,王氏一眼就認出了,字畫是丈夫很多年以前的作品,于是她想辦法買下了字畫,并在上面寫了一首情詩。
後來,字畫被一個文人買走,又轉手送人,恰好被俊臣看到了。憑借一幅字畫,夫妻終于重逢。
俗話說:“拼命思念一個人,對方一定會有心靈感應的。”
當一個人随時随地都在想,心愛的人在哪裡,在幹什麼,有沒有危險,是否需要幫助?那麼就一定能夠感知到對方的真實心理,并且不斷向他靠近。
沒有人說得清思念是什麼,但是思念卻讓夫妻的感情,越來越好,把兩個不同的世界,融合成一個世界。
03
父母和兒女共情,是親人也是朋友。
父母和兒女來自兩個不同的世界,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很多父母,習慣了對兒女的生活,橫加幹涉。
比方說,不管兒女是否願意,逼着他們去學習某項技能,去某座城市工作,根本沒有因材施教,也沒有尊重兒女的選擇。
《正面管教》裡寫道:“學會傾聽是父母給孩子很好的教育。”
真正關心人的父母,是孩子的朋友,孩子可以暢所欲言。即便孩子有非常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會橫加指責,而是加強引導。
把自己當成孩子,就可以理解孩子心中的“為什麼”;孩子把自己當成父母,就知道父母為什麼總是“操碎了心”。
古人說:“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就是告訴我們,兩代人要共情,不要有太明顯的等級觀念。
04
兄弟姐妹共情,金錢、真情不分彼此。
看過一個小故事:一枚天鵝蛋,混入了鴨蛋裡。當天鵝出生後,所有的鴨子都笑話它,還用嘴啄它。小天鵝不得不獨自離開,躲在一個陰暗的池塘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姐妹本是最親近的人,但是因為家庭利益分配,各自的小家庭的發展情況不同,導緻人生層次有了區别,矛盾也接踵而至。
卡耐基說過:“你遇到的人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渴望得到憐憫。”
如果兄弟姐妹之中,混得好的人,主動幫助落難的人,表示自己的同情,那麼感情就會越來越好。
對待兄弟姐妹,應該像對待自己的手一樣。不管财富、情感放在左手還是右手,都是屬于自己的,并沒有内外之分。
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一看,知道他們有多不容易,遭遇了什麼,你的幫助,就變成了“心甘情願”了。不計較回報的幫助,虧了錢,賺了情。
05
妯娌能夠共情,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
老舍在《四世同堂》裡寫道:“家,在中國,是禮教的堡壘。”
凡事都要認一個“禮”字,不要過分用原則和規矩來衡量感情。和外人交往,你可以較真一些,和家人交往,就大可不必了。
在家庭裡,還有一些特别的關系——妯娌關系、公公婆婆和兒媳婦、嶽父母和女婿。其中,妯娌交往比較頻繁,并且直接影響到了家庭的和諧。
古人說:“兄弟一塊肉,妯娌是刀俎。”很多原本感情很好的兄弟,自從結婚之後,感情就變卦了,他們都服從自己的妻子,偏向于娘家。
幸福的家庭,應該是妯娌和睦的。雖然她們原本不是一家人,沒有血脈關系,但是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不是親人勝過親人。如果能夠以姐妹相稱,那麼家庭就會更加團結友愛。
06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你們兩個人長得好像啊;你們真的有夫妻相;你長得像媽媽。
因為一家人長期一起吃飯,一起聊天,一起旅行,一起奮鬥,因此有了很多的共同點。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感情就會彙聚起來,從一滴水變成一口井,變成一座湖。
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果紮傷了手背,手心也會難受。隻有拼命保護,才能相安無事。
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你一定會發現,他說的,你懂得;你的酸楚,他知道;大家的痛苦,一起承擔。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