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工智能機器會有自己的想法嗎

人工智能機器會有自己的想法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5-10 11:12:19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陳夢溪

  《終結者》系列電影的經典成為了一代人的“心理陰影”,那似乎是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足夠強大後的一種必然結果——反過來統治人類。與無所不能且産生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相比,人類似乎脆弱到需要保護,否則有着滅亡的危險。其實無論是哪種科幻作品,都是對未來所有可能性的想象的排列組合。隻是對比百年前儒勒·凡爾納浪漫的《海底兩萬裡》《地心曆險記》的風格,當代科幻作品似乎總是充滿“暗黑”與“恐懼”這兩個元素。這種趨勢在今年熱播的系列劇《愛,死亡,機器人》第三季中更加明顯,其中一個片段講述了三位機器人主角在人類“滅絕”後回到地球,已經成為曆史“古迹”的大都市荒無人煙,成為機器人們的熱門旅遊打卡勝地;人類文明遺址對于未來的機器人世界來說,就像我們現在去複活節島看古代文明的石像一樣。

  有趣的是,我們正在親身經曆的人工智能發展,卻是另一個極端——目前正在發展的視覺神經網絡識别、語音識别、自動駕駛等等熱門技術,正有無數商業和資本湧入其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作為一門學科,也在年輕人中火熱起來,越來越多的學子們将其作為一生的科研對象。然而這種從科學到應用的雙重火爆,實際面臨的境況卻是,我們雖然對人工智能的研究突飛猛進,但與科幻小說家們對于其的想象來說,仍顯得有些緩慢。人工智能是否會過于聰明、人工智能有了自主意識後的哲學和倫理的問題,似乎還在遙遠的未來。

  人工智能機器會有自己的想法嗎(機器會産生自我意識嗎)(1)

  《未來史記》 江波著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在科幻小說家江波近日出版的作品《未來史記》中,想象了關于人工智能發展的種種可能。人臉識别,虛拟現實,納米機器、數字生命……江波通過九個短篇小說,希望去探讨當強大的機器成為新人類,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江波屬于“七零後”作家,畢業于清華大學微電子所,他曾經七次榮獲中國科幻銀河獎,四次榮獲全球華語星雲獎金獎。他的小說《移魂有術》被改編為電影《緝魂》,在去年公映後也引發了讨論。

  之所以寫這本關于人工智能的小說,不僅僅因為人工智能是個熱門話題。在他看來,人工智能就是一種正在向我們走來的未來,科幻創作除了放飛想象力之外,更有一層現實的壓力存在。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把我們帶向一種曆史上從未存在過的情況,就是人的腦力勞動會被大量替代,往大的方向說,這會影響到人類整個社會的存在形态,往小的方面說,這給我們當下的許多情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科幻恰好非常關注未來可能性,所以人工智能成為一種題材選擇也就成了必然。

  将這本書取名為《未來史記》,江波想借此向《史記》緻敬。每篇小說開頭有一篇“導言”,加入了作家自己的評論,這在以往的小說中是罕見的。史記是紀傳體,文末會附上一段司馬遷的評論,這段導言,可以看作是評論的變體。江波告訴筆者,他對于人工智能這一方面的觀察和認識,就像是和讀者先對某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一次交流,然後再拿出小說來,憑着想象勾畫出具體的人和物,在具體情景中描述人工智能,也算是對問題的一種回答。所以這段“導言”或者說評論的目的,就是為了探讨人工智能。它是“現實和科幻融合”的具體表現形式。

  書中幾篇小說中塑造了哪吒、天元二等幾位各不相同的人工智能形象,但它們都“叛變”了原本的任務,“失控”了,如果将來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演化到這種程度,人類會冒着失控的危險也要使用嗎?對于這個擔憂江波解釋,人工智能的叛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遵循指令,但是因為人工智能的理解能力超越人類許多,它的所作所為都會超出人類的理解範疇,從而表現為“叛變”但實際上仍舊指向為人類服務的目标。隻不過實現的過程會讓人類痛苦。第二類才是真正的叛變,也就是人工智能對自身存在意義的反思。他的長篇小說《機器之門》描寫的就是這種情形——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了隻要有使用價值,人工智能就會被開發出來。

  “失控的風險始終存在,人工智能不會因此停止發展。想一想,我們這個世界,甚至還有故意制造計算機的人存在,制造出具備人類智力甚至超越人類智力的人工智能,會是許多人長期追求的目标。”江波看來,“順其自然吧,隻是我們要盡力讓人工智能能夠和人類社會文明兼容,讓它們尊重人類社會的價值觀,不要和人類為敵。這些規則和模式并非預先決定,而是在人和人工智能的互動中逐漸産生。防是防不住的,隻能引導。這和教育孩子有些類似。”

  從一名普通讀者的閱讀感受來看,江波似乎對于人工智能的想象過于溫柔了。我們能從作品中感受到作家對于一件事物發展的态度是樂觀還是悲觀,然而在江波眼中,樂觀和悲觀取決于不同的立場。在他看來,如果機器人最終取代了人類,那麼從樂觀的角度來看,這是人類的進化,人類可以長生不死了,更強大了。從悲觀的角度看,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已經消亡了,機器統治了世界。

  “對于生活在智能世界中的人類,我想最可能的結局是一種‘贖買’,機器人以無微不至的服務,舒适的生活,換取人類的不生不育,沉浸于無窮無盡的滿足中,最終快樂地死去。留下的是一個智能機器的世界,這個世界可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根基,在此基礎上建立一種和人類迥乎不同的文明形态。”江波覺得,可以把這個稱之為新人類文明,或者機器文明,看個人的喜好,所以他并不以悲觀和樂觀來标注他的創作,他偏好的科幻是“合理”——基于現實,基于科學原理,基于邏輯。

  書鄉專訪

  江波:科幻作家高估也低估了科技發展

  書鄉:人工智能方面的科幻小說,有哪些對您影響比較大?

  江波:一是《2001太空漫遊》中的哈爾,這個因為自相矛盾的指令而發瘋的人工智能,對後來的科幻創作影響極大。二是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短篇系列,是一種邏輯之美。在他寫作的那個時代,人工智能更多還是在一種概念階段。這些小說也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色。但憑着機器人三原則這樣的邏輯設定,衍生出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對我的啟發非常大。

  書鄉:您在序言中提到,“眼下的世界到了另一個節骨眼上,人工智能的發展讓人類進入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作為科幻作家,您如何審視人工智能對未來的影響?

  江波:人工智能對未來的影響有極大的不确定性。往高裡估計,它會取代人類文明,或者我們可以把它稱為人類文明的繼承者。往低裡估,它會極大幫助人類減少勞動需求,從而重新定義人類社會形态。即便是它的下限,對人類社會也是革命性的影響。

  書鄉: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科學家認為,以我們目前的人工智能發展的水平,還不足以擔憂“機器人統治人類”這樣的許多科幻小說中發生的較為極端的可能性,您怎麼看?

  江波:這種說法當然是對的。當前的人工智能,最多發展到了類似于昆蟲大腦的水平,當然這是個巨大無比的昆蟲。昆蟲的特點,就是行為的高度可預測性,可以稱之為本能。複雜行為的産生,是多種本能的綜合,是對本能行為的取舍。人工智能暫時還沒有這種設計,自然也不會産生相關的威脅。但我相信這會是發展方向,人工智能會被用于多任務的情況,而在多任務情況下做出取舍,複雜行為就産生了,自我意識也就随着複雜行為的到來而到來。當下的确不必擔憂。但這裡有個前提,就是人工智能的發展一直是線性的,但很可能人工智能的發展是非線性的,當人們發現如何把兩個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綜合在一起,此類的嘗試就會突飛猛進,從而在很短時間内就孵化出高度智慧的人工智能。這樣的可能因為是未來情景,你很難用現在的技術條件去估量它。這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可能。

  書鄉:您怎麼看科幻作家的想象與現實的關系?

  江波:科幻是一個大圓,而現實是另一個大圓,兩個大圓之間隻有極少的重疊。從科幻研究的角度來看,科幻小說首先是一種娛樂文化,小說最初發展出來的目的就是提供大衆娛樂,是一種消遣。科幻小說也不例外。但科幻小說也有獨特的價值,那就是科幻小說和科技密切結合,雖然小說中描述的技術都不一定正确,但對于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很有好處。許多科學家工程師,甚至還有企業家,都認為科幻小說是自己青少年時代的良好精神食糧,這不是偶然。另外就是,科幻小說中和現實結合得較為緊密的一部分,其實具有未來主義的特點,是科幻小說家從自己的角度對未來社會可能發生的情景進行推演。科幻小說中的明珠,除了娛樂價值,它還提供了嚴肅的思考,對社會未來的走向進行生動的描述,激發人們的向往或者警惕,這就是和現實最貼近的一類。

  書鄉:人工智能如果有一件事是不可能替代人類的話,您認為那是什麼?

  江波:人工智能無法取代人類的欲望。人類的欲望植根于生物性,人工智能并非生物,很難說它們會有欲望,或者說如何定義它們的欲望并且保持這種欲望,是個巨大的難題。人類社會能夠發展到今天,包括人工智能的出現,追究它的根本,都在于人類自身的欲望,這是進步的核心動力。人工智能很難做到這一點。

  書鄉:有人說,未來人工智能會替代百分之九十的人類的工作,這究竟是一個失業率更高的被機器取代的社會,還是大部分人不需要工作的理想時代呢?

  江波:設想一種人工智能能夠替代人類完成工作的情景是很有意思的事。人們自由尋找自己的職業,自由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對物質的需求由社會供給得到滿足,也不會有太多的貪欲。這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情況。較為黑暗的情況,就是社會财富由極少數人占有,剩下的人類失去了勞動價值,成為被抛棄的人口,如果他們不能成功反抗,那麼就會在幾個世代的時間裡消亡,人類社會轉型成為巨富世界,人口稀少,但每個人都擁有極大的财富。社會的總需求,就是這少數人的需求,整個社會反倒因此而蕭條,那時,再多的人工智能再高的生産力也沒有意義。我認為人類會找到一個對大多數人有利的方式來延續社會發展,不會掉落到太黑暗的世界中去。

  書鄉:我們目前其實還并沒有研究透徹人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在我們完全不理解人的大腦是如何産生智慧的情況下,如何憑計算機的發展産生出人工智能?

  江波:大腦的工作原理,随着腦科學的發展會變得逐步清晰,從而給我們提供更好的參考。目前我們所談論的有前途的人工智能,恰好是出于對大腦神經網絡的模拟。科學還沒有給出完整的答案。但是我們從生物的智能發展來看,智能(包括自我意識)的産生,是一個演化的優選策略。大自然演化出了各種具有智能和自我意識的生物,分布極其廣泛。鳥類有鴉科動物,哺乳類有大象、黑猩猩,甚至貓和狗,軟體動物有章魚,智能和自我意識在生物界的廣泛分布,可以說明智能的産生和優化是神經網絡系統天然具備的能力。随着複雜度的增加,和大腦網絡模式的增多,智能也變得更高,自我意識逐漸浮現。因為當前的人工智能恰好是生物智能的一種模拟,所以從這個相似性的參考角度,我會認為人工智能也會走出一條類似的道路,複雜度逐漸增加,一直發展到具備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

  書鄉:百年前的科幻作家們對二十一世紀的暢想許多都沒有實現,作為科幻作家,您認為是否前輩科幻作家高估了人類的科技發展?

  江波:科幻作家一方面高估,另一方面低估科技發展。這是常态,科幻要是都能說準,那就不叫科幻叫科學了。科幻作家的暢想,更多的是一種線性化的暢想,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多更快更便捷。比如說蒸汽機時代,就會想象一個蒸汽機驅動的機器人。有線電話時代,未來的電話可能就是機器人把電話帶到你身邊,而不是手機。科技的發展卻往往是非線性的,總是在出乎意料的地方發生飛躍。這也是好事,至少讓科幻作家一代代總可以有新東西可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