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店招商和業主招商在品牌資源上的沖突,該如何規避?
為什麼要有主力店呢?
第一,主力店為項目帶來品牌效應,比如說全球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Mall of American擁有四間超規模主力店,四大主力店的号召力成為了整個Mall的号召力,實際效果非常好,甚至說Mall of American成功的原因就是有四大主力店,這是一個好的情況。
第二,主力店為項目提供穩定的客源,塑造濃厚的商業氣氛,也使商場有鮮明的特色,與競争對手形成差異化經營。很多時候,購物中心A和B之間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就是主力店的差異。
第三,主力店通常有一個統一經營的優勢,品牌自身就很強,還有強大的推廣方式,這一點特别有利于購物中心在初期的時候形成知名度和吸引力。
第四,購物中心在設計當中難免有一些很難分割的大面積店鋪,很難去處理,而把這樣的位置給主力店剛剛好。
主力店招商存在的問題
首先,主力店租期長、租金低,對業主的投資回報有很大影響。
第二,主力店談判比較強勢,所以它會選好的位置,而且在今後運營過程中無法調整,一間小專賣店從一樓調到二樓很容易,而讓一個上萬平米的大主力店調整位置卻很難。
第三,最大的問題不是前面兩個,而是主力店和商場之間的品牌沖突。前期做過招商的人就有所體會,假如說我招太平洋百貨作為主力店,太平洋百貨的貨品種類和品牌都很全,服裝、化妝品什麼都有,但是購物中心除主力店外的其他部分面積,也需要招一些服裝品牌,主力店和業主雙方的招商團隊都想要這個品牌,那怎麼辦呢?就出現了一個情況,品牌租戶在主力店和業主兩方來回周旋不斷壓低租金,這樣購物中心和主力店實際上就陷入了惡性循環,這對整個品牌資源的分布,就造成了非常大的問題。
那麼這個沖突怎麼解決呢?其實也很簡單,首先你要找一個好的主力店,這個好主力店可以成為合作夥伴的主力店;合作雙方能相互理解,相互理解說來容易,實際上做起來比較難;出現問題的時候能夠心态平和協商處理;同時也要志同道合,以雙赢為合作目标。
解決主力店招商和業主招商
在品牌資源沖突的具體辦法
主力店招商和業主招商在品牌資源上的沖突,具體的解決辦法是首先從業主方出發,根據商場本身的定位要做好規劃。
首先,主力店位置要規劃得好一些,主力店的檔次與商場相符合,規模要非常慎重地确定,很多商場把50%以上的面積租給了一個主力店,這樣比較難達到好的投資回報。依據筆者的經驗,建議一個主力店的面積占比,最好占整個商場的15%到30%之間,但是盡量不要超過30%,超過30%的情況下再做品牌規劃或者做品牌資源分配就比較困難。
其次,主力店的商品結構要根據商場形成互補。互補主要指哪些方面呢?比如說主力店通常情況下是一個百貨或者超市,百貨可能性更大,那麼有一些業種應該完全交給百貨公司來做,比如說化妝品、内衣,因為它需要面積很小,商場很難切割出這麼小的獨立店來。再比如說配飾,一個店兩、三平米,還有皮具、鞋、帽、手套都可以交給百貨做,這樣分配業種比較清楚,百貨也比較開心。
接下來,品牌資源如何分配?事前要做好約定,然後根據商場主力店的業态組合、品牌規劃,對品牌資源進行一個大緻的劃分。除了完全分配給百貨的業種之外,還有一些大家都有的共存業種的品牌,可以在招商前把意向品牌名單分配好。其實我們在跟百貨簽合同之前,已經有一個名單,這個名單是作為一個附件,提前把雙方擁有的品牌資源進行分配,達到一個平衡,可以避免很多招商實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另外,我們與主力店之間有一個定期招商協調會,這個協調會是怎麼樣呢?比如說主力店的招商進度,品牌結構和商品結構要告訴業主,招商協調會平均每個月一次,開張前期每個禮拜開一次會,了解主力店招商的進展,簽了什麼品牌。
在主力店做品牌規劃的時候我們就要參與,提供建議和意見,當然召開這個協調會的時候大家肯定有一些不同的意見,就要協商處理,或者說有時候需要雙方妥協。比如會有一些沒有預先分配的品牌突然到訪希望入駐,大家協商解決。其實雙方經過大概半年的時間之後,大家就會形成默契,知道哪些品牌應該誰來談。可能市場上不是每一個主力店都能以平等的心态來合作,有可能很強勢,那麼就需要在簽合同之前,就主力店的規模、占比,它的商品結構、業種計劃,包括與業主有一些共同的品牌資源要事先做好劃分,盡量把矛盾減到最低,變成一個良性互動,互相之間還可以推薦一些好的品牌
對主力店的入駐應控制哪些方面?
首先主力店面積大小應該适合購物中心的規模,筆者認為面積占比20%左右,對于一個購物中心來講是比較有利的。還有百貨所占面積的形狀,一定要豎向切割,把商場的某一端或中間的某個部分給它,讓它跨越很多層,但最好不占據商場的主入口。如果商場把一二三樓全租給了百貨,就剩四樓、五樓和負一樓自己經營,就會比較被動。
第二個技術要求,樓層數量和每層面積。百貨公司作為主力店來看,它可以承受比較多的樓層數量,最理想的樓層數是四至五層,或者是六層,而八層是一個極限值,如果它經營得好的話,最高可以拿到八層。從百貨自身經營方便的角度來講,每一層的适用面積大概是四千到五千平米,便于管理、效率最高。而其他要求比如層高、荷載、卸貨、後勤通道、倉庫、辦公室這些因素在商場設計的時候就要預先考慮。
在未來的發展中,購物中心主力店這種趨勢可能會發生一些大的變化。
比如說電器賣場,可以按照品牌和類别分出若幹個專賣店。運動、兒童、内衣、化妝品都可以分出來,變成一系列次主力店,這些次主力店比百貨做的更強。比如說運動專區比百貨公司做的更好,相對來講所要求的面積比百貨公司更小,租金更高,而且将來調整的時候更容易。次主力店的位置不一定最好的位置,位置安排更加靈活,可選擇的餘地更大,容易協調容易管理,租金回報都很好。萬象城有很多次主力店比如說順電、運動100、生活本色、美樂彙美食廣場。美樂彙是全國美食廣場中坪效最高的,是坪效排名第二的美食廣場的兩倍多。
如何規避租戶的相互幹擾?
購物中心裡有同類型租戶的數量控制方法。最關鍵是要首先确定商場的業态組合,就是商場裡到底百分之多少的面積來做服裝、珠寶、化妝品、兒童、娛樂、休閑、餐飲等等。首先主要是宏觀經濟環境、微觀經濟環境、消費者購買習慣、滲透率分析和研究,由數據分析決定每一個業态業種占比。确定業态業種組合之後,接着選擇租戶品牌,把市場進一步細分。同一個業态或業種,可能再細分不同的檔次和不同的風格,要盡量避免同質化。
注:滲透率是一種技術分析和手段,比如在某個商圈裡做購物中心,這個商圈有500萬人口,這500萬人中有多少人能成為你的客戶,這就是滲透率。滲透率需要客觀公正的分析和評定,往往需要包括請内腦、外腦一起來參與,綜合評定。滲透率的分析,決定你商場能做多大規模,非常重要。
實際操作時,每種業态确定以後,首先鎖定每一個業态業種裡面具有領先地位的品牌,并用靈活的租金策略使它率先簽約進駐,再行洽談追随它的很多其他品牌就很容易,均衡之下往往就能達成你的預期租金。當然,做好業态業種以後,還要經過時間的檢驗。比如一個商場裡面,眼鏡應該有幾家?每一家應該多大呢?這個要根據之前的調研來确定,比如說這商場裡面有三家眼鏡正好,再來一個商務中島做成三家半也挺好,如果再加一家成四家半,這四家半的生意可能就都不好了。
這就是說明某一個業種的比例需要合理控制,同時統一業态的不同品牌檔次、風格應該有所區分,讓每一家都不要有直接競争者,每一家都能盈利,與業主的合作關系才能融洽,租金也自然得到保障。
業态調整有什麼依據?就是看坪效
坪效怎麼比?要分橫向和縱向
首先橫向比較,與其他商場同品類品牌比,其他商場裡眼鏡店的坪效是一萬,而在你這家隻有七千,說明你的購物中心有問題,也可能證明這個業種的品牌數量過多。橫向比較需要注意一定是跟有可比性的商場來比較。如果兩家商場不具可比性,那就要考慮用一些比例的分析方法作為參考。
縱向比較注重變化趨勢,比如說同一家商場裡服裝類業績每年都增長30%,而珠寶隻增長10%,這個也可能有問題,所以要通過橫向、縱向的坪效變化,來分析你這個業種的多和少。當然,分析坪效也應該同時考慮整體市場的變化情況和趨勢。
以深圳華潤萬象城為例,現有200家商鋪,可出租面積七萬平米,下面這個餅圖是萬象城的業态組合,目前百貨面積占比是23%,餐飲是24%,娛樂11%,服裝類20%,家用5%。目前從萬象城目前表現的結果來看,應該算基本上合理,但是曆經的調整非常多,從開業第二年開始的三年時間裡,每年租戶調整的比例大概在40%,調整的幅度非常大,這裡提及的40%調整比例中有一部分是樓層與位置的調整,有一部分是清出商場。經過多輪調整,萬象城步入良性循環。目前排隊等位的租戶也比較多,大概有700家。
租戶調整首先要有堅定的信心,并且需要對你曾經的合作夥伴,也就是你的租戶有一個交代,說明調整的原因,如果調整是顧全大局,租戶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總 結
首先還是盡量在規劃初期考慮得周全一些,在沖突發生之前就預先避免,不要等到沖突發生,甚至到了惡言相向的時候再去想辦法。
第二,和主力店、租戶多一些溝通,注意它的動向。
第三,在可能的情況下,合同條款預留比較好的靈活性,特别在租期方面,租金并不是最大的問題,而租期可能是最大的問題,比如說某家店一簽20年,那就很難調整了。需要想辦法盡量把租期縮短一些。
第四,在保證整體利益的情況下要有所取舍。萬象城每年有30、40%的租戶調整,其中很多租戶是沒有到期的,包括一些次主力店。但是我們覺察到不調整對整個購物中心機體已經産生不良影響,那麼我們就用一些辦法,堅決提前調整。有一些經營狀态特别差的,不管到沒到期都要堅決用一些辦法把租約先終止,然後找一個健康的元素來加強,這樣才能保證整個商場進入良性循環。
來源: 商業地産學院
萬森商管:精準商業、辦公選址,獨家代理招商服務!如有咨詢,可在後台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