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給一人之偏愛盡餘生之慷慨

給一人之偏愛盡餘生之慷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6 19:15:37

給一人之偏愛盡餘生之慷慨(饒人不是癡過後便得宜)1

給一人之偏愛盡餘生之慷慨(饒人不是癡過後便得宜)2

文丨劉旭剛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有些人無理狡三分,得理不饒人,一旦抓住别人的缺點或過失就窮追猛打,逼得對方無路可退,在大庭廣衆面前非常尴尬、難堪,讓人下不來台。這樣的人給大家的印象是很厲害、不好惹,通常會不招人待見,搞不好人際關系。建立和諧社會,需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無理狡三分,得理不饒人,直接影響着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對此不可小觑。

宋朝時,蔡洲有位道人,棋藝高超,每次與人下棋,都會讓人一招。後來,這位道人留下一首詩:“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南宋以後儒家學者撰輯的蒙學教材《名賢集》中亦收錄有“饒人不是癡,過後得便宜”的箴言。意思是說寬恕别人不是傻瓜,以後自然會知道這樣做的好處。曆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雖然幾百年過去了,但這樣的道理時至今日仍有啟示和教育意義。

“我有理我就要說道說道、我有理我就要讨回個公道、我有理我就要争個我高你低……”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有的人抓住他人一句無關緊要的錯話,盡管對方已經表示了歉意,但就是不依不饒、糾纏不放、大吵大鬧,引來衆人圍觀;有的人抓住他人所犯的非原則性錯誤,盡管對方已經賠禮道歉,但就是揪住“小辮子”不放,出言不遜,破口大罵,甚至動起手來;有的人自己做了錯事,本應好好反省,知錯就改,但卻百般狡辯,強詞奪理,認為自己沒有錯,都是他人的不對。

給一人之偏愛盡餘生之慷慨(饒人不是癡過後便得宜)3

諸如有的人被對方踩了一下腳,對方已表歉意,但仍得理不讓人,不依不饒,罵個沒完,結果惹怒對方,動起手來,雙方互有傷害;有的人叫外賣,因下雨路滑,比約定的時間晚一些時候送到,快遞小哥連忙道歉,買主就是不原諒,一點也不退讓,非要給差評,小哥被激怒,做出喪失理智的事來;有的人開車路過斑馬線,不禮讓行人,傷亡事故時有發生;有的人在大街上與他人發生口角,不聽勸說,互不相讓,大吵大鬧,甚至動手傷人,等等。這些不好的行為,本來當事雙方互讓一步,就可以息事甯人,控制事态發展,但由于各不相讓,最終釀成災禍的發生。

人與人之間要講誠信友善,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謙讓,應以和為貴。這就需要人們懂得“饒人不是癡,過後得便宜”的道理,在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中真正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

有一個寓言故事,很是耐人尋味。一頭大象,在森林裡漫步,無意中,踏壞了老鼠的家。大象很是慚愧地向老鼠道歉,可是老鼠卻耿耿于懷,不肯原諒大象。一天,老鼠看見大象躺在地上睡覺,心想機會來了,我要報複大象,至少對這個龐然大物,我可以咬它一口。但是,大象的皮特别厚,老鼠根本咬不動。

這時,老鼠圍着大象轉了幾圈,發現大象的鼻子是個進攻點。于是老鼠鑽進大象的鼻子裡,狠狠地咬了一口。大象感覺鼻子一陣刺激,它猛烈地打了一個噴嚏,将老鼠射出好遠,老鼠被摔個半死。老鼠忍着渾身的傷痛,對前來探望它的同類說:“要記住我的慘痛教訓,得饒人處且饒人!”

給一人之偏愛盡餘生之慷慨(饒人不是癡過後便得宜)4

這則寓言故事啟示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産生矛盾不可避免,雙方一旦發生沖突,都應控制住情緒,冷靜對待,妥善處理,化解糾紛,避免激化矛盾。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方犯了非原則性的錯誤,或做出一些糊塗事、說了幾句不中聽的話,冒犯了對方,就應該誠懇接受批評,該賠禮的要賠禮,該道歉的要道歉,以求得他人的諒解,并虛心改正錯誤。

占理的一方,要耐心傾聽對方的自責和道歉,不要揪住别人不放,以理相讓,消除隔閡,為彼此保留一份面子,善意地給對方提出批評或忠告。這樣會顯得自己寬容大度,很有修養和風度,比不依不饒、大吵大鬧、大動幹戈更會赢得人們的尊重和贊揚。得理饒人的人,會有好人緣,能夠和大家和睦相處,最終會收獲良好的人際關系,當自己有了過錯或為難之處,同樣會得到他人的諒解和幫助。

俗話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充滿善意,互惠互利,是人與人交往的準則。你待他有幾分好處,他就會加倍的回報你。如果一個人處處針鋒相對别人的話,老話說得好“兔子急了也咬人”,到時候吃虧的就是自己。你得理不饒人,趾高氣揚地對别人進行一番貶低,好像誰都不如自己,不給他人留面子,讓别人下不來台,這就無形中樹立了對立面,讓對方本來認錯的心态變成了憤恨,放棄了道歉的心,有的會當面予以反擊,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有的會為了報複你而設下各種陷阱,琢磨着讓你也出洋相、栽跟頭,到頭來會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

有一句大家熟悉的成語: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意思是指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結果。在福與禍這一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中,“敬讓”舉足輕重,“讓”可避禍,無禍便是福。

給一人之偏愛盡餘生之慷慨(饒人不是癡過後便得宜)5

儒家思想認為,恭敬與謙讓,既是禮的基本精神,也是重要的道德規範和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孔子曰:“以禮讓為國”;孟子将辭讓之心看成是禮之端。要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若不是原則問題,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社會上,都應倡導敬讓。有些矛盾和糾紛,火上澆油會越燒越旺,大動肝火不利于問題的解決。相反,多潑些冷水,小摩擦、小争吵、小誤會就可能偃旗息鼓,正所謂“讓一步天地寬”。

要做到有仁愛之心,存大義情懷,行善良之舉,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不敗人倫,以正為本,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人與人之間要講誠信、懂禮貌、守規矩,增強“敬”的氣度,培養“讓”的風度,在全社會形成以“敬讓”為榮的良好風氣。

當下,網絡上流行一個詞語——“任性”。一個人任性就容易沖動,沖動就會不計後果,什麼事都幹得出來,“讓”也就無從談起。凡任性之人,要想做到讓,必須首先克服自身的任性行為,謹記“沖動是魔鬼”的忠告,懂得讓的益處,學會讓的藝術,調節好心态,控制好情緒,壓住心中的怒氣,不固執己見、不鑽牛角尖、不得理不讓人,遇到矛盾和糾紛時善于用“讓”來化解。

讓是要講原則的,該讓的就讓,不該讓的要當仁不讓。如果不該讓的讓了,就會助長歪風邪氣,甚至助纣為虐。當面對違法亂紀行為、有失社會公德、傷風敗俗的不文明現象,特别是遇到人身被攻擊時,要挺身而出,敢于鬥争,善于鬥争,絕不能退讓,該依法維權的要拿起法律武器,該堅決抵制的要理直氣壯加以抵制,讓正義戰勝邪惡。

給一人之偏愛盡餘生之慷慨(饒人不是癡過後便得宜)6

“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人做事不要做絕,須留有餘地,要善于體諒别人,盡量寬恕别人,真正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讓最高。”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面對得理不饒人的人,能夠忍辱負重,保持理智不動怒,需要有“别人往自己臉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讓它自幹”的涵養。

在曆史上還真有“唾面自幹”的人和事。唐代的婁師德位居宰相,為人厚道,很有肚量,即使有人冒犯,他也從不計較。他的弟弟被授任為代州都督,前去赴任時,婁師德對他說:“我的才能不算高,但已經官至宰相了,現在你又做地位頗高的地方官,我們兄弟兩個人受到的榮譽和恩寵實在是太多了,這樣難免會招人嫉妒,你将如何來應對以保全性命呢?”

他的弟弟跪下,說道:“從此以後,就算别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臉上,我自己擦掉就可以了,一定不會與人争執,不會讓哥哥你擔憂。”婁師德神色憂慮地說:“這就是我所擔憂的事情,如果有人在你臉上吐口水,是對你發怒了,你把口水擦了,說明你不滿,會更加激發他心中的怒火。你不應該去擦它,應該讓它自己幹,笑着接受。”後來婁師德對其弟弟所說的這番話演變為一則成語“睡面自幹”,形容一個人受了侮辱也能夠容忍,不反抗,有很大的胸襟氣度。

“饒人不是癡,過後得便宜,得饒人處且饒人。”老祖宗的這些話一直在告誡後人,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一定要做到不偏激,不要把事情做絕,要為自己和他人留下餘地。為人處世一定要寬容大度,設身處地多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下了不可彌補的過錯,也要盡可能的去寬恕别人,忍讓為先,大度為懷。我們大家都應該用“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敬業奉獻”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提高道德水準,提升文明素養,為建設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光添彩。

編輯丨徐德金

給一人之偏愛盡餘生之慷慨(饒人不是癡過後便得宜)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