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蘇洵蘇轍誰是父子

蘇轼蘇洵蘇轍誰是父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5 01:14:08

蘇轼蘇洵蘇轍誰是父子(蘇洵蘇轼蘇轍父子三人同時崛起的秘密)1

文:心月重逢(讀史特約作家)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孩子生來就有“個體差異”,如果把孩子比作一粒種子,那麼影響種子成長的因素太多了。先天的遺傳因素不可忽視,後天的成長環境也很重要。正如我們作為父母,與别人相比也并非最優秀。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又應該如何呢?

縱觀古今,有整個家族滿門文豪的,也有寒門出英雄的。我們非常熟悉的唐宋八大家之“三蘇”,不正是“一門三文豪”嗎?

這“三蘇”中的父親蘇洵,故事就很富有傳奇色彩。《三字經》中傳誦“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可以說,蘇洵是“大器晚成”。

蘇洵很聰明,正因為如此,常常仗着聰明,學習态度就不認真。他總覺得自己比同齡人高明,讀書有何難?古人雲:“養不教,父之過。”那麼,蘇洵的父親如何教子呢?

蘇轼蘇洵蘇轍誰是父子(蘇洵蘇轼蘇轍父子三人同時崛起的秘密)2

蘇洵生于現今四川眉山,少時不好讀,由于父親健在,沒有養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時代有點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俠與壯遊,走了不少地方。甚至結了婚,仍終日嬉遊。夫人生長女但未滿一歲夭亡,蘇洵不知有生死之悲,仍未發奮讀書,其父“縱而不問”。

蘇洵這般玩世不恭,其父如此淡定。我們不得不佩服蘇洵的父胸襟寬闊。讓孩子自己體味人生悲喜,蘇洵的父親其實已經做到“不教就是最好教”。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大的動力是基于自我實現需要的内力。

直到母親病故,蘇洵第一次應鄉試舉人,不幸落第。他找出幾百篇自己的舊作細讀,不禁喟然歎道:“吾今之學,乃猶未之學也!”蘇洵一把火,全燒了。他重讀《論語》、《孟子》以及韓愈文章,窮究詩書經傳諸子百家之書,貫穿古今。蘇洵閉門苦讀,并發誓讀書未成熟前,不寫任何文章。此時,蘇洵已二十七歲。

蘇洵自己反思體會到“聰明反被聰明誤”。正是因為自己驕傲自滿,目空一切,造成自己在學術上毫無進步。當一個人發自内心領悟到這一點的時候,他才會又羞又愧,悔恨交加。

假如蘇洵的父親不是給孩子空間,自己體會感悟,而是又打又罵,亦或是從小到大不斷唠叨責罵,又将會是怎樣的結果呢?如果不是蘇洵一把火,燒了自己的舊作。而是他的父親這樣做,那麼蘇洵還會發奮努力嗎?在中國古代,一般父親對孩子的管教都是很嚴格地。如蘇洵父親這般,我們怎能不佩服他的智慧?

人生之路,平坦的也好,坎坷的也罷;溫暖的也好,涼薄的也罷,都需要自己去體味、面對。

四年後,蘇洵進京考試落榜,第二年回家閉門苦讀。蘇洵先是居家讀書,同時教授蘇轼。

古人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蘇洵曾去四川阆中探望哥哥蘇渙,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績很好,頗受感動。蘇洵各地遊學,結交有學問的師友,增加不少見聞和人生經驗。經過五六年的刻苦研讀,蘇洵學問已成。

三十六歲那年,又離家出外遊學,自眉州出發到嘉州,遊峨眉山,然後順流而下從夔州巫峽下荊諸,準備前往京師。夫人在家教授蘇轼讀《範滂傳》。

三十八歲到四十六歲,蘇洵繼續居家讀書,考究古今治亂得失同時,教授蘇轼和蘇轍讀書。蘇洵多次遠遊,和成都官員張平交好,張平曾向歐陽修舉薦蘇洵,未果。

四十七歲的蘇洵帶二子進京應試,谒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衡論》、《權書》等文章,認為可與劉向、賈誼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蘇洵。

蘇轼、蘇轍兄弟倆同時中榜。蘇轼當時二十二歲,蘇轍十九歲。于是,“一日父子隐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許多考生,學習他們樸實高古的風格。

蘇轍兄弟登科時,蘇洵想到自己曾科場失敗,歎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蘇洵的才華,未必是二子的榜樣,但是他的努力和自律,一定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蘇轼蘇洵蘇轍誰是父子(蘇洵蘇轼蘇轍父子三人同時崛起的秘密)3

茲認為,蘇門三文豪,成功之道在于:

一是蘇洵大器晚成,他父親的态度。蘇洵二十四五歲了,“甚至結了婚,仍終日嬉遊,不知有生死之悲。夫人生長女但未滿一歲夭亡,蘇洵仍未發奮讀書,其父‘縱而不問’。”我想,正是蘇洵父親的“縱而不問”,才有了後來的發自内心開始發憤。這種主動學習的力量,非常強大。

二是蘇洵作為父親,陪伴孩子讀書。我們可以想象,三蘇在家讀書的場面,溫馨感人。如果蘇洵外出遊學,母親又會陪伴孩子讀書,讀《範滂傳》這樣的名人傳記,是非常好的德育教育。隻要蘇洵回到家,就會陪孩子一起讀書。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太重要了。無論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還是詩詞文章,蘇洵對蘇轼兄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蘇洵引導孩子讀書,也是破費心思。相傳蘇轼、蘇轍兄弟小時候非常頑皮,不思學習,貪圖玩樂。蘇洵經常教育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然而這樣和風細雨式的說服教育收效甚微,盡管如此,蘇洵并沒有采用“棍棒”教育。而是從孩子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引導,誘其入門。

據記載,每當孩子玩耍時,蘇洵就躲到他們能看得到的一個角落裡看書。聚精會神,神采飛揚。當孩子們圍過來的時候,他又将所讀之書“藏”起來。孩子們發現了父親這個“怪現象”,以為父親讀的是什麼好書。趁父親不在家時,将書“偷”出來,仔細閱讀。慢慢地,他們把讀書當成一種樂趣。自然而然地,蘇轼兄弟駛入成才的軌道。

我們會發現,蘇轼兄弟自身的天賦固然很重要,同時父親的誘導、陪讀都起到不可忽視的影響。當然,即使我們學習蘇洵的教子方法,也未必一定會“一門三文豪”。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們如蘇洵一般付出時間、精力、心思引導、陪伴孩子,無疑會讓孩子愛上讀書。隻此一點,便是送給孩子的珍貴禮物。閱讀,将帶給孩子走向一個廣闊的天地。

三是蘇洵“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也許正是因為他多次遊學,增廣見聞,才使他的文章妙語連篇,内涵豐富、思想深刻、筆勢雄健。

現代家庭,如果能引領孩子“讀萬卷書”,那麼“行萬裡路”已經不是難事。然而“隻愛遊玩,不愛讀書“便是大問題了。多少父母感歎,孩子不愛讀書。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傳身教的影響力不可小觑。如果說蘇洵是自我教育,那麼蘇洵教子就是引領、陪伴和榜樣。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我們能夠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又能引領、陪伴孩子,那麼我們的教育便是好的。

教育,是深入靈魂的事,是精神上的紮根和熏染。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引領者。希望孩子走多遠,你就應該要求自己走得更遠;希望孩子攀登多高,你就應該要求自己攀登得更高!

“一門三文豪”可以說是奇迹,曆史罕見。然而“蘇門教育”,值得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教育,“先教做人,後教學問”。《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闡釋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等方面所應具備的一些禮儀與規範。無論是蘇洵的自我教育,還是他的教子之道,都離不開這些經典文化的影響。讀書人不隻是讀“四書五經”,而是反複讀,熟讀成誦,并且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從兒時開始誦讀,終其一生都在研讀,對于人格的塑成何其深遠?

中國幾千年教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教育中,人格教育放首位,然後做學問。不像現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念,專門為了職業,為了賺錢,基本人格養成教育都沒有。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有過感慨:

最近七八年中間,我帶了年輕同學們,拼命推廣兒童讀書。社會上把我的意思理解錯了,說我推廣兒童讀經,好像提倡複古。但是我提倡的是“中、英、算”一起上,包括四書五經在内,尤其是唐宋以前的經典,要讀誦、會背、默寫,還有英文經典,并且要練習珠心算(珠算熟習以後,心裡有個算盤作心算就很快)。

這是文的教育,還要武的教育,藝術的教育,融合人格養成教育一起來。看上去内容很多,實際的安排很科學,效率很高。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智慧得到開發,自己會讀書,體魄健康,知道怎麼做人,會懂得東西方的傳統文化,可以談開創未來了。

我很欣賞南懷瑾老師提倡:國學經典、英文經典、珠心算、運動、藝術等方面結合的教育。如果我們的孩子能接受這樣的教育,那麼真的就是中西結合、開啟智慧、健身健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