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哥白尼的革命性理論

哥白尼的革命性理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0 17:16:34

哥白尼的革命性理論?小鳄魚牙痛不得不去看牙醫,心裡怕怕牙醫不得不給鳄魚看牙病,也是心裡怕怕兩人心裡都在打鼓,又不得不做,一左一右,相映成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哥白尼的革命性理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哥白尼的革命性理論(觀點采擇兒童發展中的)1

哥白尼的革命性理論

小鳄魚牙痛不得不去看牙醫,心裡怕怕。牙醫不得不給鳄魚看牙病,也是心裡怕怕。兩人心裡都在打鼓,又不得不做,一左一右,相映成趣。

一見面時,兩個都“啊”的一聲,接着兩邊都心驚驚地想“我一定得去嗎”,又都鼓勵自己“我一定要勇敢”。好不容易拔了牙的小鳄魚心想:“真痛啊,我明年真的不想再看到他……”。那邊牙醫也在尋思:“(鳄魚的嘴好可怕啊)我明年真的不想再看到他……”

這是日本著名童書作家五味太郎的作品,它以生動幽默的方式,為兒童圖解了同一情境下(牙科醫院)來看病的小鳄魚和牙醫的感受。

當兒童一會兒看着左邊的鳄魚怕怕,一會兒看着右邊的牙醫怕怕,當他意識到兩邊都在“怕”對方卻不知道對方也在怕自己時,一定覺得很有趣。

能看懂這個故事,說明兒童已經具備一定觀點采擇的能力。4~6歲的兒童正處于觀點采擇能力發展的轉變期。所謂觀點采擇是指能夠了解他人和某一角色的觀點,并将其與自己的觀點相協調的能力。

不知道,你有沒有和小朋友玩“剪刀、石頭、布”的經曆。你很容易就能赢4歲多的小朋友,你或許還會笑他:“這麼個小笨孩,還不知道猜我的心思呢,剛才出什麼現在還照着出!”但你再和五六歲的小朋友玩,赢得就不那麼容易了,甚至還常常輸!有的小孩“鬼”得很,赢了還會很開心地自報“秘訣”:“我剛才出了剪刀赢了,他還會猜我繼續出,可我偏不!”

差一、兩歲的孩子怎麼就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兒童怎麼一下子變得鬼機靈起來了?這裡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就來自于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的增強。4歲的兒童因為還不會從對方的角度來“猜”自己,所以在遊戲中不會變化,也不知道掩飾(常常還沒出“剪刀、石頭、布”,就暴露了),所以大人才“屢屢得手”。

心理學家米德認為,在小孩常玩的“過家家”遊戲中,兒童可以扮演不同角色、體會不同角色的心理,從而提高觀點采擇能力。4歲的小美扮成醫生給洋娃娃打針,她一手拿着一支筆(假裝是注射針筒),一手邊撫摸洋娃娃邊安慰說:“不痛不痛,一下子就好,你是個勇敢的孩子。”她在這樣的扮演中能更好地理解一些社會規範和期望,并努力符合這些規範和期望。事實上,她的父母清楚地起得前幾天她剛去打針時還害怕得不停哭鬧。而透過小美玩得極為專注的遊戲,我們能發現她正試圖“聽醫生的話,說服自己”,慢慢内化他人的觀點和期望,同時也是對自己“害怕打針”的安慰和疏解。

兒童有了觀點采擇的能力,就會慢慢“反觀自身”,也就開始有了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例如李曉文教授在研究中發現,如果兒童在遊戲中輸給了對方,4歲組的85%的被試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反應,赢的小朋友急切地要求拿獎品,有的還會對夥伴做鬼臉,輸的人常常是氣呼呼的,滿臉不高興甚至當場哭起來;而5歲組有55%的被試出現了掩飾情緒的反應,赢了的小朋友會有些不好意思,輸了的有些小朋友還會主動幫對方挑選獎品,但表情顯得不自然,臉色發紅,會避開老師的眼光,眼神轉來轉去,好像不知道看哪裡好;到了6歲組表現出掩飾情緒反應的居然有85%。

兒童開始變得複雜了,他們開始能夠理解他人的“心思”――知道輸了的小朋友不開心,為了照顧他人的心理開始會掩飾自己的情緒――同時也顯得“自己赢了也不驕傲”,這些都有利于兒童今後的同伴交往和内化社會規範。

同時,觀點采擇既有認知上的(了解其他人的觀點、想法),也包括情感上的(又被稱為移情,即能夠意識到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态)。如果說認知觀點采擇讓兒童能夠去理解他人,也從其他人的眼裡來看自己,逐步脫離“以自我為中心”,對自己的評價日漸客觀;那麼情感觀點采擇讓他們更能感受到其他人的情感,它為兒童養成親社會行為(如分享、合作、互助、尊重等)提供了内在動機。

如何提高兒童的觀點采擇能力呢?

1、幼兒園、家庭裡要鼓勵兒童參與各種遊戲和活動。幼兒教師在遊戲、活動中能夠加入充滿想象力又豐富多彩的角色讓兒童扮演,會有很好的效果,例如扮演《夏洛的網》裡的小豬威爾伯、蜘蛛夏洛、老鼠坦普爾頓等)。

2、在家庭、社區裡要讓兒童有更多接觸同年齡玩伴的機會,這樣他們在玩耍中也會有更多機會來感受到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在運用觀點采擇能力的同時逐漸提高。例如小夥伴們一起玩可能會為玩具分享發生争執,家長可以利用這樣的情境做一個分享讨論:先讓兒童把玩具給其他小朋友玩,觀察他們的心情和表現;不分享給别人時,讓孩子觀察他人的心情與表現;當兒童沒有玩具又很想玩,談談自己心裡有何感受;如果其他小朋友這時候願意分享玩具,談談心裡的感受。即在短時間内讓玩具的所有者,被分享者互換角色,更深刻地意識到等待分享而得不到分享時的内心體驗,在分享體驗的同時引導、培養兒童養成分享行為。

3、幼兒教師、家長們也可以通過講故事來增加兒童采擇不同角色觀點、情感的能力。例如講《我舌頭疼》的故事(藍火車溫情童話系列,少年兒童出版社):六歲的阿諾,特别喜歡說話。他舌頭很大,也很靈活。一天,乒乓嘭!阿諾爬樓梯去教室,去一不小心絆倒了,順着樓梯滾了下去……他那不安分的舌頭正好伸在外面,舌頭疼得眼冒金星。老師上課時問他,他舌頭還在疼,吐出的話變成了“啊嗨嘿哈,哈嗨耗昏哈”。老師有點生氣,“我不允許你這樣,誰也不能對我伸舌頭”。校長也來了,要阿諾向老師道個歉,結果阿諾一開口“嘿呼嗨斯……”。“我不允許你這樣,我要給你父母打電話”校長說。她轉過身,怒氣沖沖要出門。但是她忘了先把門打開,直接撞在了門上。老師急切地走上前,問道:“校長,你沒事兒吧?”“後懷哈黑”。什麼,他問道,校長隻好伸出舌頭,讓他們看看被咬傷的舌頭。阿諾和校長這時互相看了看,伸出他們的舌頭,兩人都笑了。故事講完後可以和孩子讨論“為什麼校長開始很生氣,最後伸出舌頭也笑了?”

4、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善用一些機會對兒童做适時的提示。例如當奶奶說隻愛吃魚頭時,可以循循善誘地讓兒童去體會“奶奶是不是真的不愛吃魚肉”,讓兒童換一個角度思考,體會到成人對他的關愛。逐步培養兒童主動去尊重、關心長輩的行為。

早期的兒童是自我中心化的,觀點采擇讓兒童逐步地“去中心化”,逐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觀點,同時對自己的評價也開始融入了他人的觀點,皮亞傑把這個過程稱作是兒童發展中“哥白尼式的革命”。家長和老師們如果在兒童發展中能夠提供更多觀點采擇的機會和嘗試,對兒童的社會化,尤其是親社會行為的養成都有長遠的價值。

這裡沒有最讓你煩惱的孩子,隻有最歡樂的寶貝成長故事,不要錯過哦!關注我們,superbaby_7(長按複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