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2022藝術課程标準核心素養

2022藝術課程标準核心素養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05:05:31

2022藝術課程标準核心素養(新三科來了藝術素養如何落地)1

2022年7月10日,河北省石家莊新樂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孩子們在舞蹈興趣班學習。賈敏傑攝/光明圖片

2022藝術課程标準核心素養(新三科來了藝術素養如何落地)2

2022年6月30日,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中小學生戲劇、戲曲比賽現場,學生們全身心投入演出。趙松攝/光明圖片

暑假來臨,戲劇、影視、舞蹈等新加入藝術課程的學科備受家長關注。這“新三科”怎麼學?需要暑期提前發力嗎?

日前,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以下簡稱“新課标”)公布,此次新課标在藝術課程方面進行較大的改革,藝術課程由原來兩科變為五科,以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形成中小學藝術課程科目,把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強調納入中小學教育各個學段以及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體現了國家育人目标指向。

此次藝術課标改革中“新三科”開設的價值意義何在?在教學過程中,又如何使學生們的核心素養真正落地,推動我國美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記者邀請相關專家進行解讀。

增科擴容

以美育人 以美化人 立德樹人

記者:此次新課标改革藝術課程設置,一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内容,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從傳統的音樂美術兩科到今天的五科,如何看待此次藝術增科擴容?

胡智鋒(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标準修訂藝術組組長):過去,音樂和美術是義務教育階段藝術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義務教育階段最常設的兩種藝術樣式。新三科的設立,從國家發展需求來看,是一個重大的新舉措;從教育本身的發展來看,是一個重要的新突破;從教育的使命來說,新三科的設立對于五育并舉,特别是美育的提升是至關重要的。能力的提升,不僅要有知識水平,還要有綜合素質,“新三科”對于人的綜合素質毫無疑問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周星(教育部高中藝術課程标準修訂組專家):從“小三門”到“新三科”,包含了對于藝術新觀念的認知,也包括藝術審美新的自覺性的開啟。舞蹈、戲劇(含戲曲)和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并不是新出現的,符合大衆特别是中小學生對于藝術審美需要的新認識。當新三科聚合的時候,更多的藝術内容就亮相了,這是前所未有的。這種全面性的、多樣性的課程,根據不同人的特質而給予多樣化需求滿足,涉及技巧或者藝術感知的全面性、審美的可能性。這一次“新三科”的設置,必然會促使中小學教學體制、教學觀念、藝術師資調整改變,凸顯藝術在人的知識體系中的重要。

激發學生的藝術潛能

從以知識、技能為本位轉向以能力、素養為本位

記者: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貫穿課标全文本,隐含在課程内容及教學實踐中。在課程學習中,如何具體實施呈現?

麻文琦(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标準修訂組專家兼戲劇組負責人):戲劇是一個統稱,戲劇課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主體的教學内容是建立在話劇形态上,相比歌劇、舞劇、音樂劇這些戲劇形式,話劇在專業技術上的要求要低一些,很方便非專業學生學習。然而,戲曲的内容有着鮮明的民族特色,有着獨特的審美特征以及優秀的美學價值。所以,戲劇課程内容當中必然要體現戲曲的分量,新課标因此将其内容單列呈現出來。為落實好以素養為本位的戲劇(含戲曲)課程,從學習内容上看,采取四種藝術實踐活動,分别為表現、創造、欣賞和融合,以便更好促進學生藝術體驗。

王琦(教育部藝術課程标準修訂組專家兼影視組負責人):作為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學科課程的藝術實踐,包含了欣賞、表現、創造和融合這四闆塊,這四部分并不是彼此割裂的學習活動,而是互相關聯有機融合的整體。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而言,傳統的知識記憶模式已經不能适應新時代的藝術教育要求了,更不符合影視學習的基本規律,隻有通過欣賞、表現、創造和融合相結合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推動影視藝術的學習。欣賞活動要求參與者對優秀作品從形式到内容進行深入的感知和理解。對于影視和數字媒體藝術而言,有低年級的鋪墊,學生在感性層面打下很好的基礎,因此可以适當開展一些兼具形象性與思辨性的教學活動。

随着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逐漸發展,越來越多的交互性的産品已經開始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中間,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已經開始掌握大量的數字媒體藝術的知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間也應當涵蓋這樣的闆塊,讓學習任務更加完善,也更加有吸引力。

朱敬東(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标準修訂組核心成員):強調核心素養是指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的能力。時至今日,怎樣把這些融入藝術課程實踐過程當中,教什麼、學什麼、為什麼學才是老師當下應該關注的要點。過去老師更多關注教學内容,但是現在更要厘清為什麼學,這個轉變其實是以知識、技能為本位的教育轉向了以能力、素養為本位的教育。

學習是一個發現的過程、追問的過程。從課程實施的角度來分析,首先是問題的設計,其次是情景的設置,最後是任務的确立。在課程标準中非常清晰地闡述了課程的實施:以目标為導向,堅持育人為本,凸顯内容整合;要重視知識内在的聯系、強化教學内容有機整合、過程當中注重感知體驗、營造開放的學習環境;善用多種媒介材料,有機結合繼承與創新;建立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的藝術潛能。以這五個方面指向藝術課程的實施落地。

創意實踐

積極參加創作、表演、展示、制作

記者:藝術帶給人的不僅僅是美,有豐富的想象,更有創造力的萌發。“創意實踐”“創造美的能力”“創新思維”也是新課标提及的,如何看待由此引發的育人理念,育人方式的改革?

呂藝生(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培養創新意識是育人的一個重要目标。核心素養的“創意實踐”,是指向了“創新意識”培養的。《關于全面提高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美育是審美教育、是情操教育、是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此文件和課标相輔相成,課标是文件的落實。做好創意實踐,必須擺脫單純模仿的教育模式。

田川流(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标準修訂組核心成員):藝術分支課程的整體性要求培育創新意識要具有系統性,分别從生命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與創意實踐能力培養入手,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堅定文化自信,了解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曆史與文化傳統。

藝術思維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在義務教育階段,如何引領學生們的創新思維,讓他們積極參加創作、表演、展示、制作,讓學生們學會并發現問題,提升創意實踐的基本能力,非常重要。

傅謹(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标準修訂組核心成員):讓學生參與演出、參與編創是特别重要的事情,隻有真正參與了編創和演出,才能夠體會到戲劇本身的魅力。戲劇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讓人學會以他人的視角去生活、去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在一個虛拟的環境裡體會怎麼樣去處理人的關系,這是對提升素質非常重要的。通過這樣的戲劇教育培養出來的人,能夠具有理解力,可以提升共情能力。

對于大部分的學校來說,戲曲的課程應該是以欣賞為主,才能有普及的可能性。欣賞可以提升我們的審美感知能力,尤其是文化理解。對中國人來說,我們要能夠對有代表性的藝術有文化理解,這是非常重要的領悟中華民族精髓的一種方式。戲曲保留了大量中國古代民間老百姓的叙事方式和美學取向,因此,欣賞戲曲作品能夠讓我們完整地理解中國文化。

(本報記者 靳曉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