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并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隻指陸生種類,而廣義的蝸牛還包括巨盾蛞蝓。蝸牛是一種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取食植物,産卵于土中或者樹上。在熱帶島嶼比較常見,但有的也生存在寒冷地區。樹栖種類的色澤鮮豔,而地栖的通常幾種接近的顔色,一般有條紋。非洲的水晶螺屬體型最大,多超過20公分。歐洲的大蝸牛屬的幾個種常作佳肴,尤其在法國。蝸牛是陸地上最常見的軟體動物,其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蝸牛的整個軀體包括貝殼、頭、頸、外殼膜、足、内髒、囊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貝殼。
蝸牛結構圖
其形狀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鬥形等等。目前國内養殖的白玉蝸牛、蓋罩大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雲瑪瑙蝸牛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外形。
前鰓類(Prosobranchia)蝸牛的身體結構跟有肺類(Pulmonata)的最大分别是在于性别的區分以及其呼吸系統。前鰓類蝸牛為雌雄異體,而有肺類蝸牛則為雌雄同體;另外,前鰓類蝸牛以鰓進行呼吸,而有肺類蝸牛則以肺呼吸。目前已知的大部分蝸牛都是屬于有肺類的,所以相對來說,前鰓類蝸牛的種類比較少。
珍珠蜑螺超目(Neritopsina)
珍珠蜑螺超目(Neritopsina)的蝸牛種類較少,體形大部分很小,不容易被發現。它們都有半月形的石灰質口蓋,一對觸角,眼睛生于觸角基部。本超目之下隻有蜑螺超科(Neritoidea)一個超科,以及其超科所屬的芝麻蟲昌蝸牛科(Hydrocenidae)以及蟲昌蝸牛科(Helicinidae),種類不多。
新進腹足超目(Caenogastropoda)
新進腹足超目(Caenogastropoda)的蝸牛種類不多,體形比珍珠蜑螺超目略大。它們的蝸牛都有石灰質或者角質的口蓋,呈現多旋型或者圓形。頭部有一對觸角,眼睛生在觸角的基部,有部分種類的外殼有比較特殊的縫合管。另外,本超目的蝸牛的外套腔上是沒有嗅感器的。本超目底下有兩個超科,分别是主扭舌目(architaenioglossa)的山蝸牛超科(Cyclophoroidea)以及吸螺目(Sorbeoconcha)的麂眼螺超科(Rissoidea),而麂眼螺超科内的貝類大多生活在潮間帶以及淡水水域,因此本超科内的部分貝類并不是蝸牛。
有肺類蝸牛(Pulmonata)占了蝸牛的大多數,體内有肺部進行呼吸作用,并且為雌雄同體。在有肺類當中,又以真肺目(Eupulmonata)占了大多數,而真肺目當中又以柄眼亞目(Stylommatophora)的蝸牛為最常見的蝸牛。
真肺目(Eupulmonata)
真肺目占了蝸牛的大多數,有螺旋形外殼,沒有口蓋。外套膜内沒有嗅感器,出口處有一個肺孔,可以收縮。1998年,Smith和Stanisic建議把真肺目分成三個亞目,包括海岸螺亞目(Actophila)、拟松螺亞目(Trimusculiformes)以及柄眼亞目(Stylommatophora)。
海岸螺亞目(Actophila)
海岸螺亞目的大部分貝類,例如耳螺是生活于潮間帶的,隻有少數是屬于蝸牛,例如台灣的罂粟蝸牛。本亞目的蝸牛眼睛生于頭部上的一對觸角的基部,殼口大多有齒狀突起。
拟松螺亞目(Trimusculiformes)
拟松螺亞目的貝類大部分生于潮間帶,隻有少數是屬于蝸牛,例如蛳蝸牛。本亞目的貝類有一鬥笠似的外殼,殼的右側有一肺管,頭部上的一對觸角已經退化,眼睛長在觸角基部。
柄眼亞目(Stylommatophora)
柄眼亞目蝸牛是最常見的蝸牛,有兩對觸角,眼睛生于上觸角的頂端。特别地,柄眼亞目蝸牛的眼睛在收縮的時候,會由頂端開始向内收縮。
(圖)解剖圖解
解剖圖解:1、殼 , 2、肝髒,3、肺,4、肛門,5、呼吸孔,6、眼,7、觸手,8、腦神經節,9、唾液導管,10、口腔,11、嗉囊,
12、唾腺,13、生殖孔,14、陰莖,15、陰道,16、黏液腺,17、輸卵管,18、矢囊,19、足 20、胃 21、腎 22、外套膜 23、心髒 24、輸精管
本文章由頭條百科用戶小憨收納機、用戶2149794967371參與編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