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鮮花有花語,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吃了那麼多年的甜品背後也有它自己的甜蜜寓意,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細數那些不但顔值高,還有故事的美味甜品。
提拉米蘇:記住我的愛
提拉米蘇(Tiramisu)是一種帶咖啡酒味兒的意大利甜點,由馬斯卡邦尼奶酪、意式咖啡、手指餅幹與咖啡酒/朗姆酒制成的。
在意大利的傳說中,提拉米蘇最早起源于士兵上戰場前,心急如焚的愛人因為沒有時間烤制精美的蛋糕,隻好手忙腳亂地胡亂混合了雞蛋可可粉蛋糕條做成粗陋速成的點心,再滿頭大汗地送到士兵的手中,她挂着汗珠,閃着淚光遞上的食物雖然簡單,卻甘香馥郁,滿懷着深深的愛意。
因而提拉米蘇的含義是“記住我的愛”。
馬卡龍:博君一笑
馬卡龍(Macaron)是一種用蛋白、杏仁粉、白砂糖和糖霜所做的法式甜點,通常在兩塊餅幹之間夾有水果醬或奶油等内餡。
據說16世紀中葉,佛羅倫斯的貴族凱薩琳梅迪奇嫁給法國國王亨利2世時,患了思鄉病,于是國王極為心疼,并為此費盡心思。一日國王突發奇想,就讓糕點師傅做出了色彩缤紛的小甜點來博取她的歡心。
不想這絕妙的小甜點不但博取了她的歡心,由此誕生的馬卡龍還成了為百年來巴黎上流人士下午茶的最佳選擇。
布朗尼(Chocolate Brownie)是美國一種很普通的家庭點心,布朗尼的口感是介于餅幹和蛋糕之間,有些人将它歸屬餅幹類,它有像蛋糕般綿軟的内心和巧克力曲奇樣松脆的外表。
據說有個黑人老奶奶在做巧克力蛋糕的時候,心裡思念着在遠方的兒女,于是忘了先打發奶油,不想這樣做出的蛋糕卻意外的濕潤綿密,于是,這個可愛的錯誤讓布朗尼成為現在美國家庭最具代表的蛋糕。
泡芙(puff)是一種源自意大利的甜食。蓬松張空的奶油面皮中包裹着奶油、巧克力乃至冰淇淋。
上個世紀法國有許多農場,農場主都是當地特别有權勢的人。在法國北部的一個大農場裡,農場主的女兒喜歡上了一名放牧的小夥子,但是很快,他們甜蜜的愛情被父親發現,并責令把那名小夥子趕出農場永遠不得和女孩見面。女孩苦苦哀求父親,最後,農場主出了個題目,要他們把“牛奶裝到蛋裡面”。如果他們在三天内做到,就允許他們在一起,否則,小夥子将被發配到很遠很遠的法國南部。
聰明的小夥子和姑娘來到蛋糕店,在糕點房裡做出了一種大家都沒見過的點心——樂夫蛋,外面和雞蛋殼一樣酥脆,并且有着雞蛋的色澤,而且主要的原料也是雞蛋,裡面的餡料是結了凍的牛奶。獨特的點心赢得了農場主的認可,後來女孩和小夥子成為甜蜜的夫妻,并在法國北部開了一個又一個售賣甜蜜和愛心的小店。小夥子名字的第一個發音是“孢”姑娘名字的最後一個發音是“芙”,因此,他們發明的小點心就被取名叫“泡芙”。
而更童趣的說法是奶油和蛋糕結婚了,便有了奶油蛋糕,面包從此失戀了,它把對奶油的愛深深藏進了心底,于是有了泡芙。
抹茶慕斯蛋糕:純愛象征
抹茶慕斯(mousse)采用抹茶與慕斯混合制作的一種甜點。是一種奶凍式的甜點,可以直接吃或做蛋糕夾層。通常是加入cream與凝固劑來造成濃稠凍狀的效果。
傳說有一個貧窮的小夥子愛上了摩爾莊園莊主的女兒,但不知道用什麼來表達對女孩的愛,苦思冥想之後,他就每天留下一些采摘的抹茶葉,做成抹茶蛋糕,給女孩送過去。終于有一天女孩被打動,跟小夥子私奔了。後來愛女心切的莊主接受了他們,小夥子的蛋糕手藝從此在莊園傳承下來,那款打動女孩的蛋糕也成了莊園的标志,被稱為:“抹茶慕斯”。
舒芙蕾(Souffle)又稱蛋奶酥、梳乎厘,是于中世紀誕生的法國著名甜點。法文的“Souffle”就是吹氣的意思。它的材料就是鮮奶和蛋白,但采用隔水烘烤,到蛋白膨脹那瞬間。烤好的舒芙蕾要盡快品嘗,否則會很快就塌。在20到30分鐘後就完全塌陷,無法品嘗。口感輕盈如雲朵,入口似有似無,卻滿嘴乳香。
法國的美食“聖經”裡這樣形容它:隻可惜啊!這口腹之欲的滿足卻稍縱即逝,最後總覺空洞。
舒芙蕾的來源,與當時歐洲社會奢侈糜爛有關。由于社會日漸富裕,民風也趨于崇尚享樂,人們沉迷吃喝,時常舉行奢華的宴會,宴會結束後,一整個下午,打飽嗝的聲音此起彼伏。這種“下午打嗝”的社會現象維持了半個世紀之久。
終于有人覺醒,為了糾正奢靡飲食風氣,便利用無色無味又無重的蛋白,制造出這種名為“舒芙蕾”的甜點,寓意“要活在當下,認真生活!過度膨脹的虛無物質主義,難逃倒塌的命運”。
瑪格麗特餅幹:愛的印記
瑪格麗特餅幹其實是一種極為簡單是食品,可是品嘗它時你還是會感受到濃濃的甜蜜。這正是因為其背後的甜蜜的愛情故事。
瑪格麗特有個相當長的學名:住在意大利史特雷莎的瑪格麗特小姐,據說是一位面點師愛上了一位小姐,于是他做了這種甜點,并把這位小姐的名字作為這款法式甜點的名稱。瑪格麗特是絕對的新手級餅幹,它不會用到繁多的工具,也不需要特殊的材料,簡單樸實的外觀,味道卻是香酥可口,有些類似旺仔小饅頭的口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