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穿越回了古代,你會選擇當個默默無聞的百姓?還是當個俠客?又或者是入朝為官呢?想必很多人會選擇了後者吧,但入朝為官可是那麼簡單。
其實,古代官職和如今的公務員有着很相似的權利和地位,同為父母官,管理者一方的制度,所以他們也有着類似的入職要求,那就是考試。
科舉考試,古代當官入職的必要考試。該制度,誕生于公元前605年,在隋唐時期,逐步建立了初等的考試規模,一直沿用到了清朝1905年,這才廢除。
該考試三年進行一次,依次分别是鄉試、會試、殿試,共三級。第一步鄉試就在本省進行,隻有通過了,這才能稱為中了舉人,但這隻是個開頭,接下來會越來越難。
會試,又稱全國考試,在京師舉行,這也是古代人為什麼會有進京趕考之說。既然進了京城,那麼可想而知,這次多大的考試規模之大,要求之嚴格。
會試通過了後,就是殿試了,可以直接和當朝皇帝對話。第一名,就是傳說中的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拿到了狀元後,就能入朝為官了。
但整個考試内容,無非是八股文和四書五經,也就是将那些書牢記在心,“書呆子”一詞也就是從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這些書加起來的重量可是足足達兩個男人的程度啊。
而人們常說的“秀才”就是可以參加鄉試的一群人,他們通過了童試之後,就可以進去一所系統教學的書院繼續學習。但是,能夠成為秀才的人就已經很少了。
科舉考試的制度,有好有壞。它雖然能夠有效地篩選出優秀人才,但是制度太過于死闆老舊,從來沒有改革變通過,況且學習好的人不一定可以很好地治理地方,治理國家。
《範進中舉》,初中語文課本裡的一節課文,它選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講述了因為呆闆的科舉制度,就毀掉了一個活生生的人,到最後好不容易中了舉人,但是卻瘋了的故事。
範進這個人,特别的悲慘,他努力學習了一輩子,參加了十幾次的考試,都沒有通過。即便是這樣,他還是沒有放棄參加考試,“撞了南牆也不會回頭”。
每次等成績就像是被火烤似的,充滿了煎熬,就同如今的高考一樣,成功就是王,隻有這一條路。内心的壓力會随着參加的次數增多,成一種指數增長的模式。
那麼對于古代人的“舉人”身份,放到現代是屬于什麼學曆呢?若是讓研究生去參加科舉考試能否通過呢?抱着這些疑問,我們來探讨下到底孰強孰弱。
舉人=碩士科學曆我們先按照考試的層次進行對比。舉人,也就是通過鄉試的人,鄉試就好比研究生考試,那麼童試就是高考,他們在這階段所在的書院也就是“大學”。
而且,從範進中了舉人後,鄉親們的表現,既送雞蛋,又送酒的,就連平時不這麼聯系的遠方親戚都會專程過來問候,與之前他純素人的對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并且能夠通過童試的人有很多,但是通過鄉試的人卻少之又少。“舉人”雖然不能說是可以入朝為官,但是做一個小的地方官還是可以的。
若是一個縣隻出了一個舉人,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全縣的人都會載歌載舞的慶祝,就連族人都會跟着沾光。可想而知,舉人差不多就是等于如今的研究生了。
那麼這樣推下來,秀才就是大學生。還記得在電視劇《武林外傳》裡的呂秀才,他經常拿着書學習,并且還老是炫耀自己秀才的身份,也确實,能夠成為本科生也是挺困難的。
研究生與舉人,誰強?
研究生考試,在每年的12月底進行的一次國家級考試,這是對于更高層次的專業考試,共有四門,其中兩門公共課政治和英語,另外兩門也就是相關的專業課和基礎課。
每年有上百萬的大學生報名參加研究生考試,但是能夠考上的卻掐指可數。假如把高考比做過獨木橋,那麼研究生就是爬“珠穆朗瑪峰”。
而那些備戰了多年研究生的人,每一次成績的公布都是一種酷刑。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内心會逐漸變得脆弱起來,甚至還會産生考前焦慮,以及考後恐懼。
并且由于是國家級考試,所以也沒有什麼“暗箱操作”之說。在古代,能夠達到秀才并不僅僅通過考試這一條路,有些會通過家族的手段而獲得這個稱謂。
中舉人确實是通過考試出來的,并且鄉試的考官是由皇帝親自委派,三年才舉行這麼一次考試,每次全國考試錄取舉人的人數也僅僅隻有1000多人。
不光如此,每個省還會指定分配名額,即便是同等分數高的人,有很多,但依舊隻能中那麼幾個。若是按平均分配下來,每次每個省能夠考住的人數僅僅隻有45人左右。
這就比研究生,錄取人數要少得多。而且對于研究生考試的複試,也就是面試環節,還有很多不定的因素,有些學生考本校的研究生就在這方面占有很大的優勢。
所以假如讓研究生穿越回古代去參加鄉試,想必能夠考住的寥寥無幾。面對這種艱難的選拔考試,範進最終發瘋也是可以理解了,畢竟這種壓力放在現代人身上,也是無法承受的。
放眼去看那些曆史人物,各朝的國家大臣,軍事家,政治家等,他們大多都是狀元、進士,或者是舉人出身,皆由科舉選拔考試脫穎而出,
而那些多次嘗試都沒有成功的人,大多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隻是暫時回到了家鄉,當一個教書先生,培養學生繼承自己的壯志,考取功名。
但是也不得不說,通過這種較難的選拔考試,所篩選出來的人才,确實是為國家的進步和發展貢獻出了很大的力量,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曆史才得以推進。
阿毛認為,我們要時刻保持着學習的心态,“書山有路勤月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無論是學習課本還是學習技能,都會使自己受益匪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