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張岱(明)
崇祯五年(2)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3)矣,餘(4)挐(5)一小舟,擁(6)毳衣爐火(7),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砀(8),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9)。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10)、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11),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2)拉餘同飲。餘強飲(13)三大白(14)而别。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及下船,舟子(16)喃喃(17)曰:“莫說相公(18)癡,更有癡似(19)相公者!”
【注釋】
初中語文(chuzhongyuwen100)編輯整理
(1)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時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嬛文集》《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檢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更,古代夜間計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定,開始。
(4)【餘】我
(5)【挐(ná)】撐(船)。。
(6)【擁】穿着
(7)【擁毳〔cuì〕衣爐火】穿着毛皮衣,帶着火爐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鳥獸的細毛。
(8)【霧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彌漫。霧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霧,是從天空下罩湖面的雲氣,凇,是從湖面上蒸發的水汽,這時因為天寒,凝成冰花。曾鞏《冬夜即事詩》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沆砀:白氣彌漫的樣子。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皚皚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10)【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隻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
(11)【一芥】一棵小草。【芥】原指小草,文中指像小草一樣渺小。
(12)【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13)【強(qiǎng)飲】勉強地喝。強:盡力。
(14)【大白】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這指酒杯
(15)【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6)【舟子】船夫。
(17)【喃喃】小聲不斷地念叨,也可翻譯為自言自語。
(18)【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後轉為對士人的敬稱。
(19)【癡似】癡于,癡過。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癡迷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相關知識點
1.請用“/”給下列句子劃分朗讀節奏。(斷一處)
(1)湖中/人鳥聲俱絕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餘/強飲三大白而别
(4)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擁毳衣爐火 擁:裹、圍
(2)餘拏一小舟 拏:撐(船)
(3)霧凇沆砀 沆砀:白汽彌漫的樣子
(4)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還
3.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
(1)餘住西湖
古義:人稱代詞,我
今義:剩下
(2)餘強飲三大白而别
古義: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這裡代指酒
今義:白色
4.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現象。
(1)大雪三日(名詞作動語,下大雪)
(2)與餘舟一芥(名詞作狀語,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5.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這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着一隻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圍着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欣賞雪景。
(3)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天、雲、山、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哪能還有這樣的人呢!
(5)餘強飲三大白而别。
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們)道别。
(6)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您一樣癡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