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說到吃飯,每個人都會。但是,想要“吃對”也并不是那麼容易!
3種吃法最毀健康
不少人認為,危害健康的吃法主要與攝入過多的糖和油脂有關,但事實上,真正危害人健康的吃法是下列3種:
1、鹽超标
衆所周知,高鈉飲食會引起肥胖、高血壓、骨質疏松、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生。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普通成人每日食鹽量小于6克;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每天總攝入量不宜超過3克;高血壓、糖尿病并存的患者及腎髒疾病患者每天總攝入量不要超過2克。
除了烹調過程中加入的“有形鹽”超标外,諸如醬料、零食、加工肉類等食品中的“隐形鹽”,也常常被人們忽視。
提醒:使用低鈉鹽;烹饪時用檸檬汁、姜、蔥等天然香辛料代替部分醬料或食用鹽;少吃零食、加工肉類;購買低鹽的加工食品。
2、水果吃太少
果蔬攝入過少不利于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全球範圍内,估計約有19%的胃腸癌症、31%的缺血性心髒病和11%的中風是由于果蔬攝入過少而造成的。
水果和蔬菜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因為二者的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含量差距較大,如果僅進食一類食物,無法滿足正常所需。
3、雜糧攝入不足
我們現在吃的米、面大多是精細化作物,其中的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均不足,長期食用還會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而雜糧因沒有經過複雜的加工,保留了更多的營養元素,不但有利于腸道健康,還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
提醒:一般成年人每天應攝入50~100克粗糧,即在做飯時,用1/2~1/3的粗糧代替細糧。
什麼樣的吃法最養人?
想要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得不說的就是中醫食養理論“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1、五谷為養:主食必須要吃
傳統的“五谷”特指“稻、黍、稷 、麥、菽”,即大米、小麥、大豆、小米等糧食作物,亦泛指現在所有谷類和豆類食品。
但随着飲食文化的變遷,我國居民主食吃得越來越少,與30年前相比,每人每天大約少吃了二兩主食。
事實上,少吃主食并不是保持健康的訣竅,反而可能會誘發疲勞、記憶力下降、腎功能紊亂等諸多問題。
五谷吃多少?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每天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g,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g,薯類50~100g。
2、五果為助:根據體質選擇
傳統的“五果”指棗、李、杏、栗、桃 ,如今可泛指各種水果和幹果。适當攝入水果,具有補益心腎脾胃和潤肺潤腸之功效,對身體益處頗多。
體質燥熱的人可适當吃點寒涼類水果,如西瓜、雪梨、荸荠、山竹、火龍果等,可幫助減少内熱。
體質虛寒的人可選擇溫熱或甘平類水果,如蘋果、櫻桃、石榴、桃子、枇杷、荔枝等。
脾虛虛寒的人吃水果,也可煮熱吃、蒸熟吃,一定程度上能改變水果“生冷”的屬性,但營養成分也會随之減少。
對健康人群來說,不需要過于講究吃水果的時間,但對于特殊人群來說,要稍加注意。
脾胃虛寒人群:可選擇早上十點後人體陽氣開始升發時吃,有利于身體吸收營養。
糖尿病患者:可考慮在兩餐之間吃水果,以避免餐後血糖大幅度波動。
減肥人群:可考慮在飯前吃水果,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飽腹感,有助減少其他食物的攝入量。
服藥人群:如果近期需要服用藥物,服藥前後1-2小時内最好先别吃水果,以免影響藥效。
五果吃多少?
水果無論生吃還是熟食都不可貪多,成年人每天的水果攝入量在200~350克基本就足夠了,避免進食過多,加重脾胃負擔。
3、五畜為益:選對烹饪方式
傳統的五畜指牛、犬、豕(shǐ,即豬肉)羊、雞,如今可代指魚、禽、蛋、肉等肉食制品。
對于肥胖、三高等特殊人群,應該選擇裡脊肉、牛肉等新鮮的瘦肉,少吃肥牛、五花肉等高脂肪肉類。
平時也可以選擇水産類,如魚蝦蟹等、禽類,如雞鴨鵝等、白肉代替部分紅肉的攝入,“紅白搭配”更健康。
在烹饪時盡量采用蒸、煮、炒等低溫方式,少用煎、炸、烤及過度加工、腌制的方式。
五畜吃多少?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健康成年人每周吃魚280~525克,畜禽肉280~525克,蛋類280~350克,平均每天攝入總量為120-200克。
4、五菜為充:保證攝入量
傳統的五菜指的是葵(苋菜)、韭、藿(大豆葉)、薤(xiè)、蔥,如今可泛指常見的蔬菜。
一般來說,蔬菜是膳食纖維、有機酸、部分礦物質、部分維生素、多種植物化學物的重要來源。
适當攝入蔬菜是我們日常膳食的重要補充,不但有助于促進消化潤腸通便,還有益于心腦血管健康。
五菜吃多少?
建議大家保證餐餐有蔬菜,三口之家每天要買1~1.5千克新鮮蔬菜,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吃完。
高血壓也有性别歧視
警惕這些因素讓你血壓升高
來源: 約見名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