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助君發現,在一些患者中出現了“無鱗魚不能吃”的傳聞,但在之前,泥鳅湯、黃鳝魚骨湯等都被認為是蛋白質的優質來源,可以用于輔助白細胞的提升。
到底誰對誰錯呢?我們到底應該避開無鱗魚,還是放心吃魚?
無鱗魚是啥“無鱗魚”的字面意思就是沒有鱗片的魚,不過并不單指一點魚鱗都沒有的魚,還指魚鱗很小的魚。無鱗魚中有很多是我們常吃的,比如泥鳅、黃鳝、鲶魚、黃颡魚、鳗魚、帶魚、鲳魚、銀魚等等。
無鱗魚種類多,不同魚間差異也大,其中有深海魚也有淡水魚,它們的特點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不過,所有魚類都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基本都很有營養。
圖片來源:攝圖網
為何有人說無鱗魚不能吃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有患者說無鱗魚偏溫性,熱性體質不能吃,有的說無鱗魚是發物,也有患者說無鱗魚膽固醇含量高,要少吃。
無鱗魚偏溫性?
互助君查閱了現有的中西醫文獻,發現僅有2007年發布的《熱性體質少吃無鱗魚》提及此事,此前此後均無文獻提及無鱗魚性溫一事。
在文獻之外的很多針對無鱗魚的文章,和文章《熱性體質少吃無鱗魚》口徑出奇的一緻,均為:無鱗魚和有鱗魚相比,更偏溫性、易産熱,因此熱性體質,比如平時容易上火、口幹、長瘡、大便幹燥的人應該少吃,否則會加重這些症狀。
查詢中醫典籍後發現,《本草綱目》收錄了無鱗魚二十八種,不同魚記載的四性是不同的,如鳢魚甘、寒、無毒;鳅魚(泥鳅)甘、平、無毒;鲟魚甘、平、無毒;海鳗鲡(狗魚)肉甘、大溫、無毒等等。
圖片來源:攝圖網
所以按中醫理論來說,“無鱗魚偏溫性”的結論是錯誤的。不同的無鱗魚性味千差萬别,如果僅用“無鱗魚偏溫性”一句話概括,并因此不再吃它,那我們的損失就太大了。
更何況,就算有無鱗魚偏溫性,也可與涼性食物搭配食用,并不會對身體産生什麼奇怪的影響。
無鱗魚是發物?
“發物”問題是老問題了。
浙江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對發物的概念進行了歸納總結,發現在有的文章中,發物指辛熱之物,能引起口幹、牙龈腫脹、便秘等的食物,有的則指具有溫補或緻敏作用的食物,容易使瘡疖、皮膚病、傳染病等發生變化。
到了現代,很多人容易把發物的包含範圍擴大(連西瓜、鴨蛋、大棗都有人說是發物),把發物造成的影響擴大(吃了發物并不代表會産生影響),缺少權威說法界定發物的具體範圍和影響大小。
關于發物有非常多的錯誤說法,所以道聽途說的發物不要信,如果沒有比較權威的醫生或中醫典籍明确指出某食物為發物,就不要輕易忌口,比如無鱗魚。
無鱗魚膽固醇含量高?
在魚、禽、蛋、畜肉中,膽固醇含量比較高的是蛋(蛋黃膽固醇可高達1510mg/100g),脂肪比較高的是畜肉,魚類的膽固醇和脂肪整體含量都不算高,無鱗魚中膽固醇含量比較靠前的為銀魚(361mg/100g),其他的如海鳗(71mg/100g)、帶魚(76mg/100g)都不算高。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2000年,人體每日膽固醇攝入建議是300mg以下(現在已經去掉了這條限制,因為發現膽固醇不影響冠心病和腦出血),每日推薦水産類攝入40~75g,就算全吃銀魚攝入的膽固醇也才270mg左右,并不影響人體健康,更不用說海鳗帶魚等。
而且有些水産品類也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比如有的魚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合理食用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
怎麼吃?水産品類,包括無鱗魚,都是富含優質蛋白質、脂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對各年齡段來說都是很好的東西。
我們現在對魚的攝入量其實是不合理的,畜肉吃得太多,魚類和禽類吃得太少,所以不僅不能避開魚,還要适量多吃魚,每日攝入40-75g水産品,每周攝入水産品280-525g,炒、煮、蒸、熘都可以用上。
而且在患者消化能力明顯降低時,用魚肉制作細軟食物,如魚肉粥、魚肉靡等,方便營養且美味,非常合适 。
此處獻上無鱗魚食譜兩個,感興趣的覓友們可以自行嘗試:
無鱗魚菜譜雞絲鳝魚湯
準備雞絲100g,鳝魚絲150g,雞蛋清2個,濕澱粉、鹽、醬油、白胡椒粉等調味品适量。
步驟:
1. 将鹽、蛋清、濕澱粉、白胡椒粉拌成糊狀,将兩種絲抓勻上漿;
2. 清湯調味,燒開,放入拌好的雞絲鳝魚,再加點姜絲,用濕澱粉勾芡,撒入蔥花,淋上香油即可。
圖片來源:攝圖網
黃颡魚面
準備黃颡魚200g,雞蛋2個,油、鹽、蔥适量
步驟:
1. 将黃颡魚放入煸過香姜的熱鍋内,兩面煎黃;
2. 加入開水,将湯煮至泛白後撈起魚,下面條和雞蛋,煮熟後再将黃颡魚放入,撒上鹽和香蔥即可。
那麼你有沒有喜歡的無鱗魚和食譜呢?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責任編輯:婦科腫瘤互助君
圖片來源:攝圖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