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得了黃褐斑的正确應對措施

得了黃褐斑的正确應對措施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00:00:04

小編導讀

黃褐斑是愛美人士的噩夢,而且由于其特殊的色素生成及代謝特點,黃褐斑一般都很難去除。很多急于求成的人士會選擇高價采用皮秒激光等醫療手段去除黃褐斑,但複發率高,還容易留下瘢痕。其實,黃褐斑雖說是面部瑕疵,但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内部。四川名醫張耀老師有一自創養顔祛斑方,或可耐心一試——


  • 藥物組成

熟地黃30g,當歸15g,人參10g,淫羊藿15g,鹿茸5g,砂仁6g,枸杞子15g,沙棘15g,覆盆子15g,槐花10g,蛇床子15g,珍珠粉0.5g,甘草6g

水煎或制成蜜丸服用。可根據不同情況加入薏苡仁、百合、白芷、白及、山藥、丹參、牡丹皮、槐花、蛇床子等。

功效:補肝益腎,養顔祛斑。

主治:黃褐斑。

得了黃褐斑的正确應對措施(長了黃褐斑不要急于求成)1

黃褐斑或太陽燃燒沉着

  • 方義

人的容顔與内在髒腑、氣血、經絡有着互為表現的關系,是息息相關的。人體氣血是一個始終處于動态平衡的過程,氣血調和則皮膚光澤紅潤。所謂氣即陽氣,陽氣是身體的“面子”,它不僅能“肥腠理(肌膚)”“榮四末(四肢)”,而且能“内注五髒六腑”,營養内外上下。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具有營養和滋潤作用,主要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血液的營養和滋潤功能正常,則面色紅潤,皮膚潤澤有華,機體感覺和運動靈活自如。如果體内的氣血循環失衡,就會導緻皮膚的病變。

本病與肝、脾、腎功能失調有關。肝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郁,若睡眠不足,情志不遂,肝失疏洩,氣滞血瘀,或氣郁日久化熱,灼傷陰血,緻使顔面氣血失和而發斑;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運動不足,過食油膩,過度節食,損傷脾胃,脾虛失運,生化乏源,以緻氣血虧虛,不能上榮于面而發斑;腎藏精,屬水,水虧則火旺,津血暗耗,不能濡潤于顔面而發斑。病機為肝脾腎虛,氣血不和,不能上榮于面。

方中熟地黃、當歸、人參、淫羊藿、鹿茸、枸杞子、沙棘、覆盆子、珍珠粉等,古籍記載有治療“燙傷”“燒傷”“長肌肉”“充肌膚”“悅顔色”“駐顔”等功效。人參有美容、潤膚、抗衰、防皺的功效;當歸軟化皮膚,抗紫外線,增加細胞活力;熟地黃、鹿茸、淫羊藿、沙棘、枸杞子等直接拮抗自由基,可增強自身SOD活力而美容;沙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有效阻斷因肌膚内物質過氧化産生的自由基,防止肌膚的過早老化,修複受損的皮膚細胞組織,達到美容養顔作用;覆盆子含羟基苯丁酮,有生發美容作用;《海藥本草》言珍珠粉“除面幹”“解毒生肌”;白及含有豐富的葡萄糖、揮發油及黏液質等,自古以來是靓容良藥,具有緊緻、靓白皮膚,祛斑、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等功能;薏苡仁具有清熱利濕排毒的功效,其中所含的薏米酯、亞油酸甲酯等成分,能改善和增進體内細胞的氧化還原能力,促進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減少脂褐質的形成,從而減少和消除老年斑;百合滋陰化燥,鮮品富含黏液質及維生素,對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有益;丹參去瘀,瘀去則新生,能促進組織修複及再生,牡丹皮清血分熱毒,有透皮作用,熱毒去則斑無形可依;槐花、蛇床子等藥物具有植物防曬劑作用。

得了黃褐斑的正确應對措施(長了黃褐斑不要急于求成)2

亞洲的年輕女子在孤立的白色背景上劃傷了臉

附:黃褐斑的預防與調護

1.科學合理飲食,保持膳食平衡,多吃糧食、豆類、蔬菜及水果。忌食煙酒及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2.堅持運動。

3.穩定情緒,緩解壓力。

4.保證足夠的睡眠。

5.适度和諧的性生活。

6.清潔、保濕與防曬。戶外活動堅持正确使用防曬霜,打深色防曬傘,穿深色衣服,戴防紫外線太陽鏡。室内防止紫外線、紅外線照射,抵擋皮膚殺手。

7.禁煙酒。

8.長期服用避孕藥、苯妥英鈉、氯丙嗪、螺内酯等藥物可誘發黃褐斑,應避免濫用。

9.勿用劣質化妝品、護膚品。以免損傷皮膚,誘發黃褐斑。

好 書 推 薦

得了黃褐斑的正确應對措施(長了黃褐斑不要急于求成)3

《張耀醫學新悟》

全書分為學術思想、專病論治、自創醫方、誤治救誤、醫案實錄、絕招偶拾、科研論文、診餘随筆、學術傳承等專題。書中内容既借鑒現代醫學的最新研究進展,同時遵循中醫辨證論治規律,具有詳盡的醫理論述、深厚的臨床功底、獨特的預防與調護方法、寬廣的學術視野,具有系統性、創新性和知識性。 書中有作者從醫以來的治療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危重病、誤治救誤等精彩病例的詳實記錄,可供中西醫臨床、科研、教學工作者借鑒,具有實用性和啟迪性。書中專病論治等章節突出了“預防與調護”内容,有别于既往重治輕防的傾向,承襲了《黃帝内經》所提倡的“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預防醫學思想,緊扣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 “醫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重要的是讓人不生病”的健康理念。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内容選自《張耀醫學新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耀 張一琳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