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這樣一則報道:
前一段時間,西安一個8歲的孩子火了。每晚都和媽媽一起,在街頭擺攤賣櫻桃, 每晚忙活到10點左右,一天能賺個800多塊錢。
有記者問孩子媽媽,為何讓這麼小的孩子上街賣櫻桃?媽媽說,主要是孩子性格比較内向,就想帶着孩子出門鍛煉一下。
孩子比較内向,想鍛煉一下
剛開始,孩子羞于出口,沒賣出多少,不過在媽媽的鼓勵下,慢慢熟練後,賣得特别棒。
看完後,在為這位媽媽的行為點贊的同時,也同時想到,對于很多生活在城市高樓裡,被溺愛浸泡的孩子來說,不擅長與人交往,悲觀消沉可能是目前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曾有兒童心理學家一針見血地指出:
“内向的孩子不合群,甚至還有攻擊行為,即便長大了,也很難與人合作。”
對于這樣的孩子,父母往往表現得十分焦慮,不知如何是好。但事實上,任何性格都是在不斷的修補中日臻完美的,同樣地,孩子内向的性格是完全可以”糾正”的。
值得強調的一點的是,性格其實沒有好壞之分,每種性格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而在心理學上,外向和内向的說法可能和我們所想的不同。那麼,具體是指什麼,讓我們 一起來了解下。
孩子内向性格
01内向性格究竟是指什麼?
如果有人問你:你的孩子是内向者還是外向者,你怎麼回答?
我想你可能會說,”說不準,有時候外向,有時候内向,甚至雙向都有。”其實,很多時候,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模棱兩可的,為啥呢?
原因很簡單,對外向和内向有一種誤解。
那下面我們來重新認識下啥是外向和内向。
所謂的外向(extrovert),它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話痨;而内向(introvert),也并不是指羞澀。在心理學中,外向和内向更多的是指每個人在不同情境下的習慣而已,這并不是一個人的特質。
孩子内向的原因
02 ,孩子内向不善表達的原因是啥?
很多比較内向的孩子,社交和表達都是他們的硬傷,這是為啥呢?
這其實是人的一種叫高感性特質決定的。
所謂的高感性,是一個人對外界的刺激有着比其他人更強烈的感知和感受。
比如說,曆史上的一些名人,
像我們熟悉的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他很少與人交流,卻能從蘋果落地這樣的最簡單的生活現象中領悟出力學理論,着實讓人刮目相看;
法國知名畫家畢加索,他自稱自己眼裡看到的世界和别人眼裡的完全不同;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他能從禅道、美術學和計算機科學中整理出複雜的邏輯,創造了不一樣的蘋果公司。
這些高敏感度的人,除了後天的訓練因素外,大部分都是天生的,因為他們的感官神經比一般人要靈敏。
高敏感孩子比較靈敏
這種靈敏的特質,可能使他們可能很出名,卻讓他們顯得很内向。可能有人會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主要和以下這2點有關:
1) 從意願上不太願意社交
很多喜歡社交的朋友,都知道社交需要花的時間和精力比較多,而且它所帶來的刺激比較強烈。而高敏感的人,從本能上就比較排斥,不太能接受,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歡安靜,喜歡從自我接觸中獲取能量。
2) 願意花時間去探索研究
高敏感的人喜歡自我探索,他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獨處,并刻意練習,因為他們發現,隻有這樣,對所研究的事物的理解,才會更為深刻,而那些社交,明顯深度不夠,對他們來說,無異于”浪費時間”。
所以,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内向其實并不會有什麼問題,家長根本不用擔心,一個内向的科學家,完全能和一堆的科學家也聊得很開心。
内向孩子真正問題是如何掌握前度領域
内向的孩子真正的問題,不過是他們如何很好地掌控那些淺度領域。
這裡的掌控,并不是要孩子學會在一群人當中喋喋不休,而應該是通過簡單的表達,讓所有人都能信服。
這對于一個内向的孩子來說,能做到嗎?
03 内向者如何扭轉局面?表達這件事,說難也難,說易也不易,看起來很困難,但是極難的事情,也許要做到并不是那麼困難。
那麼,一個内向的孩子,生活中,該如何通過表達扭轉局面呢?
在《認知颠覆》中,作者程驿,提出了使用一種叫NBA轉播視角的方式來實現角色的轉變。
聽起來很形象,很有意思,那麼,啥是NBA轉播視角呢?
孩子轉換視角
NBA轉播視角共分為3個部分:
(1) NBA主戰場,也叫主場的優勢;
(2) 賽場解說,也就是此行為相關的一些對話;
(3) 多角度切換,也就是看事情的不同視角
每一部分我們分别來看一下。
首先,NBA這個詞大家應該不是很陌生,經常看球賽的人,都知道比賽中有一個主場優勢的說法。意思是說,在自己的”領域”内打,球隊的戰績要好很多,心理學上叫領土意識。
對于内向的孩子來說,社交場合中,領土意識是很重要的,因為你一旦獲得了主動權,也就是得到了掌控,你的表達會非常好;但相反,如果你的心理時被動的,那一切會表現得一塌糊塗。
内向的孩子本來在社交場合應變能力不足,若不占據自己的主場優勢,那麼,勢必會顯得特别失敗。
可能你會說這種主場意識好像很抽象,能不能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當然沒問題。
主場優勢主要涉及到3個方面,做到了孩子會把自己的水平發揮到極緻。
1) 空間上。 找自己熟悉的地方,不要去不熟悉的地方。
比如,還是說到打籃球,隻有在你們團隊所在場地活動活動,是不是比在對方的領地活動要方便、自如則容易發揮?
不管是啥事,一定要制造一種你是主人,對方是客人的感覺。
2) 時間上。凡事都要比比人早
早上去學校,一定要最早到,搶第一名;去搞活動,一定要比别人早到10分鐘;你可能想不明白這早不早有啥關系?去得早,給别人一種有強大的氣場。
3) 強調氛圍
看過電影《速度的激情》的觀衆,還記得裡面的老大多米尼克嗎?他有句經典的台詞,現在還廣為人知,它就是:
“We are family”
這句話塑造了濃烈的家庭感,讓他像照顧家人般,精心照料這個家庭中的每個人。
内向孩子學會交流,多用我們
所以,讓内向的孩子在交流時,一定要多用我們代替我,用我會覺得自己很”自我”,缺少家庭氛圍,讓我們,就能讓大多數人找到一種共生的環境,用關懷和包容之心去面對每一個人。
其次,所謂行為對話,就是說人們非常喜歡聽别人描述一種動作,而不是隻聽評價。這啥意思呢?
比如,孩子做作文,當他做好後,你一開口就直接評價,”你今天的作文寫得特别好!” 這種表達就不是很好,讓孩子不好怎麼回答你,除了說聲謝謝,然後就就沒有然後了。
其實你可以對孩子換種描述: “孩子,你今天的作業我看了覺得有很大的進步,字迹工整,整體結構清晰,特别是開頭和結尾部分寫得詳實、生動,有吸引力。”
雖然可能會有點誇張成分在裡面,但你把具體的行為、細節經曆說出來,孩子會覺得很受用。
當然了,如果你或别人僅對孩子進行評價,你告訴孩子可以用這種行為式的描述來化解尴尬。
比如,還是上面孩子寫作業這個例子,我如果隻對孩子說,” 你今天作文寫得很好。”你可以引導孩子說,”謝謝,其實我在寫的時候,發現寫得還是不細緻,沒有把人物寫活,把事件的起因和結果說透,後來,我自己查閱了相關資料後,做了相應的修改,所以你會覺得寫得很好。”
你看,以這種事實描述的方式,回應别人,是不是效果特别棒?這不會讓别人覺得你很輕浮,反而更客觀地證明了孩子的付出是有價值的。
讓孩子學會描述細節
之所以讓孩子這麼做,就是因為一般内向者的觀察和感受能力都很強,所以,利用這個優勢,在與他人對話中學會描述細節,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最後,不管是啥比賽,就算是NBA這樣的頂級賽事,在賽場上,依然會出現一些誤判,這就需要裁判翻看回放錄像,才能糾正之前的誤判。
因此,學會多角度看問題,才會讓孩子在社交場合中占據主動位置。
比如,上周帶孩子去參加小主持人培訓,其中有個環節是别人講完後,大家要對他的講話做一下評價。我孩子由于比較内向,别的孩子說得頭頭是道,自己卻完全插不上話,因為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即使能說上一兩句,也被别人的口水淹沒得無影無蹤了。
我沒有責怪孩子,也不擔心他未來講不好,因為我知道,話多,并不代表思維缜密,隻有學會傾聽,安靜地聽完,然後找準時機,一擊出彩即可。
所以,在表達時,學會切換角度。
孩子切換角度
比如,曾看過一本書叫《細節營銷》,裡面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家公司,開發了一套app的客戶服務軟件,在讨論會上,經理開會問大家這套産品的營銷方案該怎麼做。
不少人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有人說,做個視頻推廣方案;有人說做個宣傳頁的ppt廣告;也有人說軟文介紹其功能可能更加靠譜……
一時間衆說紛纭,但有名員工卻說,”我們首先得搞清楚産品的特征到底有哪些,優勢怎樣,因為大部分消費者在買東西時候,對兩件事比較看重,一是價格,二是體驗。”
然後這名員工就這些因素,畫了4個象限,分别是低價格低體驗,低價格高體驗,高價格低體驗和高價格高體驗,然後根據自己的調查仔細分寫了這套産品屬于哪個象限,最終給出了具體的營銷方案。
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這樣處理,它告訴我們一定要找到事情的核心點,通過切換不同的視角,得到的結果完全不同。
綜上所述,不要認為自己的是所謂的内向者,就表現得很恐慌,或直接給孩子貼個标簽。
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說過
“絕對傾向于哪種性格的人是不存在的,大多數人在兩種性格間徘徊。”
因此,當你的孩子在與人說話或公衆表達時,盡量記住,多用故事的方式去呈現,效果絕對會不一樣。
不要讓孩子把自己當做内向者,沒有人會覺得你内向,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給自己設置的,換一個角度去看、去想,會發現身邊的一切變得截然不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