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斜杠青年”這兩年挺火,這個詞來源于英文Slash(斜杠),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面對四字頭的年齡,我很自覺地将自己劃分到中年一類,披着中年的外殼,捧出一顆百分百純正斜杠的心。
參加活動的破冰環節通常都是自我介紹,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的身份中需要越來越多的斜杠來做區分,“斜杠”本身就成了一個代名詞。
上班,我是嚴謹求實的編輯;下班,我是一群小可愛的學習規劃師。八小時内,做個靈感多多、創意無限的設計師;八小時外,就變身深谙傾聽技術的心理咨詢師;偶爾做個寫手,周末當個跑者,有空的時候還幫閨蜜做一次服裝顧問……諸多斜杠的多重身份,應該就是對斜杠中年的完美诠釋吧?
無論何時,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斜杠這事可不挑人;無論何事,角色,興趣,養家謀生的能力,職業生涯規劃……隻要你願意,統統都能畫上斜杠。
身為70後,彼時爸媽千叮咛萬囑咐的終極目标便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日後尋着個好工作,平安一生。轉眼到了2020年,突然發現從一而終對于很多人已成為了傳說。互聯網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模糊了職能和身份邊界,在某個行業深耕的螺絲釘開始自由跨界。
常常被羨慕好像把一天過出了48小時的感覺,回家不刷手機,不追劇,為了做個合格的斜杠中年,學習再造這事除了讓媽媽快樂也讓我自己挺樂呵。
靜下來想想,“斜杠中年”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這幾年和孩子一起成長的見證。這種多元化的發展宛若一場“身份革命”,突破身份的限制和束縛,釋放天性,更接近真實的自己。追求自主、多元化和有趣的生活狀态,同時又能獲得一份不錯的經濟回報,何樂而不為?
斜杠化,悄悄變身有效延長自身職業壽命和生涯質量、拓寬生命寬度的有效途徑。樂在其中的“斜杠中年”發現了更多的可能性,獲得了更多的安全感,我“斜杠”,我快樂!(葉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