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班主任如何做好一日常規

小學班主任如何做好一日常規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5 15:02:46

吳宜靜 垃圾分類行動

環保署近期公布,2019年7月起,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四大類場所、約8000家業者不得提供使用者一次性塑料吸管。當台灣社會正沸沸揚揚地讨論着「沒有吸管怎麼喝珍珠奶茶」時,有一群12歲的小朋友,已經完成一趟無塑的畢業旅行。自帶不繡鋼吸管或是幹脆不用吸管,早已經是他們「從小」養成的習慣。

還記得小學的畢業旅行嗎?高雄四維國小六年級十一班的學生收到一份很特别的提醒事項,裡頭是這樣說的:

「攜帶兩個水壺,到定點找飲水機裝水,保持兩罐水全滿;主動使用環保餐具、袋裝食物;自備環保袋,或先用手拿到車上再放行李袋;使用環保袋整理衣物。」

小學班主任如何做好一日常規(養成習慣并不難)1

四維國小六年十一班同學完成了一趟不制造塑料垃圾的畢業旅行。攝影:吳宜靜。

12歲學童,翻轉對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依賴

小學生們并未經曆沒有塑料制品的時代,從呱呱墜地開始,塑料制品早已廣泛使用。他們的童年,使用的是塑料餐具,玩的是塑料玩具,駕駛的是塑料玩具車,洗澡的時候還有塑料遊戲書可以帶下水。

然而,人類對塑料的依賴,在他們身上看見再次翻轉的可能。高雄四維國小六年十一班的學生,以「自帶」取代旅行期間可能會使用的抛棄式塑料用品,完成了三天兩夜的無塑畢業旅行。

「剛開始老師說要減塑的時候,覺得有點煩。之後老師給我們看一些塑料制品用太多的結果,看完影片後,覺得動物很可憐,之後就開始越做越習慣。」從五年級接下班級導師開始,吳勢方老師透過影片和照片,給予學生各類的環保觀念。

「老師給我們看一個影片,那個外國人一個塑料袋就反複使用了50年。塑料袋真的很難壞掉,丢在垃圾桶裡面會被拿去垃圾場燒掉,丢進海洋經過很多年時間也不會完全消失,會變成很小很小的碎塊。」對于塑料污染認識,來自于一次次的學習累積。

「海洋裡面有很多塑料袋,鲸魚或是海豚吃到塑料袋會生病。所以我們知道要去減少塑料袋的量。」減塑的念頭,在此萌生。

「習慣,才不會覺得難。」

生活環保從孩子校園生活的四面八方而來。他們從營養午餐着手,把鋁箔包直接剪開來喝,取代使用塑料吸管,把吸管拿去自然課使用、回收給廠商或是給有需要的人使用。如果學生真的把塑料袋帶到學校,老師也會協助将大大小小塑料袋等一次性制品收集起來,拿去給店家再重複使用。

小學班主任如何做好一日常規(養成習慣并不難)2

校園生活觀念的建立與行為的養成,來自校園生活的點滴累積。學生在校内園遊會中,販售不鏽鋼吸管等無塑生活小物。圖片來源:吳勢方提供。

在畢業旅行前,大多學生已經養成自備餐具、使用不鏽鋼吸管、自帶水壺、自備環保袋、重複使用塑料袋的習慣。進行團體訪問時,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讨論着,「喝水就好了啊」、「少喝飲料就不會用到塑料杯了」、「在家喝自己做的汽水,在外面就不用喝飲料了」。

「因為已經習慣啦,不會覺得難。」是同學們對于減塑生活一緻的回應。他們花費幾個禮拜到一兩個月不等的時間,養成上述的習慣。每個人的減塑行為看起來大緻相同,養成的過程卻相當不同。其中一位同學分享自帶飲料杯的習慣,是因為有次買早餐時,水壺裡剛好沒有水,「所以就隻好拿水壺去裝早餐的飲料。」

無塑畢業旅行成就解鎖

「你們願不願意接受無塑畢旅的挑戰?」吳勢方老師向學生們下這英雄帖,并非無緣無由。學生們早已操練千日,無塑畢旅倒像是個總結。

  • 自備盥洗用品
  • 使用環保袋整理衣物
  • 攜帶2個水壺,到定點找飲水機裝水,保持兩罐水全滿
  • 攜帶環保碗筷、吸管
  • 主動使用環保餐具、袋裝食物
  • 自備環保袋,或先用手拿到車上再放行李袋

小學班主任如何做好一日常規(養成習慣并不難)3

無塑畢業旅行行前準備。圖片來源:吳勢方提供。

六年十一班的無塑畢旅,沒有令人過于意外的行動方案。

「以前行李箱裡面可能都是塑料一包一包分裝,衣服裝一個塑料袋、盥洗用品裝一個塑料袋,這些塑料袋用完就丢掉了。現在會重複使用那些塑料袋或是改用束口袋來裝。」學生最常提到的,是「重複使用塑料袋」。把舊的塑料袋集中在某個地方,需要的時候就有得用。萬一真的忘記帶環保袋,就把塑料袋重複使用,「真的不得已的話,就是重複使用。至少不要一直拿。」

「帶兩個水瓶、到定點就加水。」為的是避免水喝完,卻臨時找不到下一個加水點的窘境。保持兩個水瓶都有水,就算一時找不到加水點,也還有另一罐可以喝。因此,這一趟畢業旅行一個寶特瓶都沒有用到。

小學班主任如何做好一日常規(養成習慣并不難)4

自帶餐具,是無塑畢業旅行的基本項目之一。圖片來源:吳勢方提供。

畢業旅行其中一個行程安排在九份吃芋圓,不巧大家身上都隻有帶筷子,「我們點了兩碗,大家一起共用一個塑料湯匙或是幹脆用筷子夾芋圓吃,結果兩碗芋圓花了半小時才吃完。」

「他們都身經百戰了」吳勢方老師表示無塑畢旅之所以可以成功,是由于多年來的練習和團體氣氛的建立。即便同學們不在老師的視線範圍内,同學仍能互相鼓舞和提醒。「隻要看到同學要伸手拿塑料袋,就會沖過去跟他說:『STOP!』」透過團體的動力,學生看見同學要買食物或是伴手禮,尤其像是泡泡面、餅幹包裝外面還有封膜的商品,便會提醒對方:「你可以買另外一個包裝比較少的東西。」

更淋漓盡緻的,還有「甯願不喝飲料,也不要拿塑料杯」的斷腕。出現如此高強度的減塑行為,連老師也感到詫異。為什麼甯願不買也不要用塑料袋?杜同學解釋:「那時候沒有真的很餓,既然不是必須的東西,又會用到塑料杯,買下去就不值得啊。」

環境教育即是生命教育

這趟無塑畢業旅行的推手,無疑是班導師吳勢方,「我感受到什什麼,就給他們什麼。」十多年前,他已經知道自帶杯具餐具的環保概念,前幾年,他再受啟發,了解「貪圖方便是會傷害其他生命的」甚至到最後,那些廢棄物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

他選擇以照片與影片做為媒介,因為影像所能揭示的訊息十分直接,學生很快就能明白,垃圾不是丟掉就沒事,塑料變成塑料微粒,會再回到我們的身體裡。他也讓學生反思:當塑料污染危害到其他動物的存亡,人類還能存活嗎?用一次性塑料可能讓你覺得很方便,但是丟掉之後可能會造成其他生物的危害,這樣值得嗎?

小學班主任如何做好一日常規(養成習慣并不難)5

班導師吳勢方是無塑畢業旅行的推手。圖片來源:四維國小班導師吳勢方提供。

「這真的是一次一次的曆程,并不是一次到位。」每一次的戶外教學、每一天的早餐與午餐,都是他的「機會教育」時刻。

訪問過程中可以發現,環保教育在某個面向上其實與生命教育無異。「學會關心自身之外的生命」,其實與減塑議題一派相承。孩童們不僅僅在意自身健康與海洋生物的生存而願意将減塑付諸行動。在此之外,他們也為低年級的學生讀繪本、到養老中心關懷長者、到其他非政府組織做志工服務。

透過一次次的學習與服務,與他人的連結感從此建立,孩童就能直接地經驗生命相互依存的奧義。「關心別人是因我的能力在增長」,吳勢方老師發現,班上一位原本不受大家歡迎的高關懷學生,已漸漸地獲得接納與關心。

「想着要對别人好」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成長,吳勢方進一步觀察,一旦能夠關心他人,也确實能夠建立學生的自信與穩定度,他發現學生在學習上與表達能力都進步了不少。甚至還回家影響爸媽,學生們的家長說:「孩子還會提醒我,出門記得要帶餐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