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劉邦的廟号不是“高祖”,劉邦的廟号也是“太祖”,而所謂“高祖”,這個說法最早是沒有的,但因為劉邦的谥号是“高皇帝”,廟号又是太祖,被司馬遷等人混合起來稱呼,就成為了“太祖高皇帝”,逐漸就縮寫成了“漢高祖”。
所以“高祖”這個廟号,始創就是來自于第一個被追封的“太祖皇帝”劉邦。
自漢代以後,一直到宋代以前,“高祖”這種一般都是給開國皇帝配上的廟号一直沒有停止過,例如曹操就是被追封為“魏太祖”,而曹丕的後人則是給他安排了“魏高祖”,可以說,“高祖”在漢代之後,最早的使用“代言人”,就是曹家人。
而唐高祖李淵,他覺得大唐能夠建立,和李虎當年成為“關隴創始者”之一的偉大功績有關,于是追封李虎為太祖皇帝。
那麼李虎成為了太祖,李世民該怎麼給父親安排“廟号”?那就隻能根據以前的曆史來咯,不說别的,就按照曹魏的玩法,曹操負責奠定基礎,曹丕開國,而曹操是太祖,曹丕是高祖,那麼李淵給李虎安排了太祖,這也好辦,照抄就行了,李淵則為“高祖”,史稱唐高祖。
雖然說“高祖”這個廟号屬于是西漢人自己搗鼓出來的,可是“将錯就錯”,這也沒太大的影響,再者來說,這個說法也算好,因為可以沿用下去,反而變成了好事。
周代沒有流行廟号,因為說不允許臣子議論君主,兒子議論父親,廟号這玩意在商代以後斷絕過近一千年的曆史,但在商代,一直有“一祖二宗四親廟”的說法。
這就把“祖”的尊貴給體現出來了,在商代的曆史中,“祖”這個概念意味着“最早”,也就說國家的開辟者,按道理來說,就是隻能有一個祖。所以劉邦沒給劉太公追封什麼“祖皇帝”之類的,而他自己就是“太祖”,這符合商代的“廟号邏輯”。
不過春秋戰國時期,孔子也最先講了,有功的就叫做“祖”,有德的就叫做“宗”,這就是咱們常說的祖宗的分解,有功有德這個概念,皇帝和老百姓都是通用,隻不過老百姓不可能給自己的祖宗追封皇帝罷了。就因為“有功曰祖,有德曰宗”這個概念,對廟号制度又有了補充,因此一個王朝,往往又不止一個“祖”,兩個“宗”了。
功泛指開國,德泛指“中興”或者“守成”。
咱們看漢代曆史,整個西漢就隻有四個皇帝有廟号,可見漢代人對“廟号”還是很嚴謹的,即便是漢景帝都沒得到廟号。可在東漢開始,劉秀自己的廟号就是“世祖”,就這樣,一個新的開頭就被這樣打開了,直到東漢末年,魏晉時期開始,這個廟号就開始不值錢了,隻要當過皇帝,那都能混一個廟号。
而要實在說太祖和高祖誰高誰低,其實這就不存在高低的問題,即便存在,也不可能明說,在後人的眼裡看來,祖宗都是偉大的,隻有輩份大小的區别,不能比較,想要表現出誰更厲害,那就哪個文人更加用力地贊美讨好。
曹丕開國,給曹操追封了“太祖皇帝”,其實曹丕這樣做,和劉秀被封為“世祖”有着很大的關系,如果不是劉秀被封“世祖”,曹丕很有可能也不會開這個頭,因為把“太祖”給了曹操,那他自己怎麼辦?曹丕也不可能那麼無私,明明開國是自己開的,自己隻能混個“宗”,那就很憋屈了。
給曹操封“太祖”,是因為知道自己的後人也會想辦法安一個“祖”,所以曹操這種情況又被稱為“始受封”,這個始受封的意思也很好理解,曹操自己沒當皇帝,但是卻是第一個被封為皇帝的人,他就是始受封。而曹丕屬于“始受命”,始受命也就是第一個當皇帝的人,“承受天命”成為天子之人,因此自魏朝開始,“始受封”和“始受命”之人都能被冠以“祖”的廟号,這成了約定俗成。
而一般來說,太祖和高祖就是始受封、始受命的代稱。
後來司馬炎開國,他就很夠意思了,給司馬懿追封高祖,司馬昭追封太祖,自己後來被後人追封為“世祖”,晉代這種情況有些特殊,不過也不是不能理解,因為司馬家真的是幾代人都在付出,從司馬懿再到司馬師、司馬昭,直到第三代才開國,人家曹家則是兩代功成,司馬家要分功勞的人太多了,司馬炎把高祖、太祖都給出去了,自己都不敢領。
而整個南北朝,太祖、高祖這樣的廟号太多了,簡直如同批發,比如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他的兒子劉義隆給他的廟号就是高祖,後人一看,劉義隆這是有點别的意思啊,不給太祖給高祖,那麼這個太祖是不是就是要就給他自己,于是後人給劉義隆封為“太祖”。
再比如說梁武帝蕭衍,蕭衍的父親蕭順之就被追封為“太祖”,而他自己又被後人封為高祖。反正說到這裡,想表明的一個意思就是,其實高祖和太祖已經逐漸有點沒有标準了,隻要是追封,一般都會給予太祖或者高祖皇帝,因此到了李淵這裡,他就是南北朝的延續。
那為什麼宋太祖和明太祖都沒有什麼高祖這個說法了呢?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們改正了。
或者說,宋太祖也好,明太祖也好,他們的功績太大,而祖輩的功績很小,沒必要追封高祖皇帝,因此這個慣例就消失了。
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他早年喪父,父親還是餓死的,後來他登基後能夠餓死的父親追封皇帝那都是很不錯了,但非要追封什麼“高祖”,那真的太誇張了,後人不僅不會敬仰,反而會嘲笑,因為隻會讓人覺得“德不配位”,這便回到了“有功有德”的問題,沒有這麼大能耐給這麼大榮譽,并不是好事。
所以宋朝、明朝兩位開國皇帝,他們是太祖而不是高祖,這和對漢代以來的“高祖”一稱有所矯正有關,也和他們的特殊性有關,因為祖上真的沒有對開國有多大功績,都是自己打拼來的,沒法追封太祖高祖。
一般來說,高祖這個廟号也是“太祖”被占用後,才會被啟用,如果沒人被封高祖,那麼首先使用的便是太祖。
比如容易被人忽視的元朝,也沒再用“高祖”的說法了。忽必烈給成吉思汗追封的是“太祖”,而後人給他追封的是“世祖”,而元朝皇帝裡,沒有了高祖的說法,這或許就是在宋代矯正之後的結果,也說明了宋代沒有高祖這個說法不是偶然。
反正最後總結一下,高祖這個廟号,是因為對劉邦的稱呼謬變而來的,而這個錯誤一直延續到了宋代才消失,即便是五代,後晉的石敬瑭、後漢的劉知遠都被封為了“高祖”,所以這個美麗的謬誤,一直延續了數百年,将近一千年的時間。
但話說回來了,“高祖”這個說法雖說是“謬誤”,可是被創造出來的“祖”又不止一個兩個,除了漢代已經出現的“世祖”以外,明代還有“成祖”,清代還有“聖祖”,他們都已經不屬于開國皇帝,甚至清聖祖距離開國皇帝已經有些遙遠了,這樣就說明了,廟号自古以來其實沒有一個“禮法标準”,可以說是“因時而異”。
所以高祖也不能說是錯誤的,即便一開始是從劉邦的“漢祖高皇帝”的廟号谥号結合所演變而來的,但是高祖在文化的語境中,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曹魏,晉朝、南北朝時期的帝皇們紛紛沿用高祖之稱謂,必然是有一定的合理,所以宋元明清的皇帝不用“高祖”了,那也是時代的變化罷了。
#為什麼劉邦、李淵的廟号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号是太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