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不抄了。
是的,Sir在說國産綜藝。
芒果TV新王牌節目,《密室大逃脫》。
制作到陣容,全頂配。
從韓國買回版權,由《明偵》團隊操刀。
流量女王楊幂、少女心殺手鄧倫、“Hold住姐”謝依霖、綜藝熟人魏大勳、土偶小哥黃明昊和騷氣跳高選手張國偉組隊。
爆款預定?
正巧,隔壁韓版第二季同步開播。
結果……韓版分數比第一季更高,9.4。
本土制作的《密室大逃脫》,6.3。
看完原版,才知道這3分的“鴻溝”到底在哪。
《大逃脫2》
대탈출 시즌2
節目的玩法,跟我們平時玩的密室逃脫無異。
把嘉賓關進密閉空間,通過推理和解謎,找出藏在空間裡的線索,一步步逃出生天,每次逃出不設時間限制,直至全員成功逃出為止。
相信大家都有經驗——
密室好不好玩,關鍵在于真不真。
好玩指數,就看“代入感”的強弱。
這一點,《大逃脫》最懂。
但如果你看過第一季,肯定會記得它的彈幕有多誇張。
即使隔着屏幕,觀衆直面的恐懼,一點不比在現場的嘉賓少。
以下動圖高能預警!
如何營造綜藝的代入感?
除了制作的細節,和機關的設定,它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突破:
把綜藝,做出電影感。
《大逃脫》完完全全地把一檔節目拍成了電影。
有如電影《木乃伊》出現的大型人臉,恐怖片裡才會出現的那種藏在地窖裡的冤魂,《釜山行》裡跑得飛快的喪屍。
地點從私人賭場、廢棄醫院、巫師别墅到地堡、高中學校。
不止是選址,更是從劇本着手向電影靠攏。
雖說是真人秀,但它卻反其道而行——
勢要隔離出一個完全架空的世界。
在虛與實的錯位中,讓你的觀感徹底被牽着鼻子走。
這還沒完。
來到第二季,去到更盡。
嘉賓剛聚齊,導演第一句話就戳破了叙舊的輕松氣氛:
這一季開始,我們不會跟你們一起磨蹭了。
你們有可能集體逃出失敗,也有可能因為“死亡”或“失蹤”提前被淘汰離場。
現在隻播出三集,盡管暫時還沒有失敗的情況發生。
但第二集最後看他們腿被門夾住差點逃不出來,Sir真被吓出一身冷汗。
發條越上越緊,危機越逼越近。
硬件也有大幅度升級。
第一個場景就是學校的超大型體育館。
△嘿嘿,這場景後面會有反轉
藏在體育館深處,還有無數的密道。
到這裡,已經把嘉賓都吓傻了。
這特麼要從哪裡找線索?
更騷的操作還在後頭。
這樣的大規模布景之下,故事線和場景比上一季更複雜,解密難度也更高。
Sir簡單說說第一個故事,讓你們感受一下。
“未來大學”的體育館被莫名封鎖。
最開始被發現的,是體育館裡遺留的傳單和大字報:
禁止學生進出體育館。
好不容易在畢業前盼來了新的體育館,現在還不給我用了?
學生的牢騷,還是小事。
被隐瞞的,似乎是更嚴重的事件。
周邊居民證詞表示,曾有白光和巨響出現,還有很多穿着西裝、軍裝和長袍的人在體育館進進出出。
這時,故事反派出現了——
為了掩蓋消息,有神秘機構制作了假新聞來污蔑居民(這波操作很韓國了)。
隊員們甚至還找到了建築内部的監控錄像。
突如其來一股白煙彌漫。
一個,兩個。
隻見研究人員紛紛倒下。
究竟怎麼回事?
當你跟着隊員們的步伐,往體育館深處走去……
一開燈。
卧槽……
《2001太空漫遊》的黑石碑加強版再現(還是會閃光的)!
因為白煙倒下的研究人員屍體竟然就在旁邊。
所以到底是殺人,還是陰謀?黑石碑裡面還有什麼未知的危險?黑石碑又為何停留在這裡?
所有的秘密,Sir不劇透。
但可以說的是,在第一季模仿完賭片《老千》、喪屍片《釜山行》、恐怖片《昆池岩》以後,這一季開始向高難度進發,一開始就用上了科幻片概念。
△左《大逃脫》,右電影《老千》《釜山行》《昆池岩》
而且這一季的線索,藏得更巧妙。
比如最常見的開門。
以往的過程:找門→找鑰匙→開門。
可這一次的門……
沒有鑰匙孔?!
因為鐵柱反卡在了門外面,在裡面的隊員們幾乎無法移開。
怎麼操作?
要換種思路了。
既然是鐵棍,那就用磁鐵呗。
然後又真的讓他們記起來前一個密室有兩個莫名其妙出現的大磁鐵。
就這樣隔着厚玻璃,用磁鐵吸住鐵棍,一點一點把鐵棍挪動。
磁鐵不夠力。
再找幾張紙,塞進門縫借力……
通關的鑰匙,不再靠找的,而是靠想的。
為了讓故事設定更令人信服,節目組甚至設計出新的語言體系——
黑石碑上的密碼。
大家來做個測試,下圖五個圓圈代表了什麼意思?
雖然有字幕,但其中原理Sir是絕對想不出來:
圓圈中的一點,是自我為中心的意思,意為“我”,而遠離在中心的一點,代表“你”;
兩個圓點在正中代表“我們”,在邊緣的是“你們”。
兩個圓重疊,點分别在兩個圓的中心和旁邊的,代表“我和你”。
……
如此看圖說話,硬是解出了一段象形文字。
看到這裡,國産版《密室大逃脫》隻能說是個初級玩家。
Sir相信,它的複雜程度,制作規模完全可以做到媲美韓版,甚至超越。
但這3分的差距,更在于細節和态度。
這兩點,分别對應制作和嘉賓。
先說制作上的細節。
Sir在聊第一季的時候說過,《大逃脫》有趣的地方在于敢讓明星犯蠢。
犯蠢的樂趣,來自劇情的無法預知——
觀衆完全不知道嘉賓下一步會怎麼走,會遇到怎麼樣的反轉。
比如《大逃脫》第一季第一集。
一行人翻遍整個房間,用了幾個小時嘗試打開門口的鎖,卻發現……
房間有另外一扇門開着。
發現前沒有任何鋪墊,就是用竹竿一捅——
哈哈哈,剛剛搞了兩個小時竟然完全沒用啊!
一臉懵逼,又一臉興奮。
這就是節目效果。
類似的場景在《密室大逃脫》裡也有出現。
隊員得用各種方式湊夠175kg重量,才能把門打開。
明明門其實已經解鎖了,他們卻沒發現。
按照綜藝效果,等他們自己發現的瞬間那種懊惱的展現才最有趣。
但《密室大逃脫》卻生怕觀衆看不懂,在他們沒發現門是拉開之前,多手加了字幕:
我絕不會告訴你,此時門已經解鎖了,但不是推開,是拉開
反轉,劇透了;驚喜,沖淡了。
這一個細節,暴露了節目組的不自信——
他們低估了意外的力量,低估了觀衆的耐心。
那我們的節目組相信什麼?
與其讓觀衆慢慢沉浸在劇情中,不如給他們更快捷,更直接的刺激。
這一點,可以看嘉賓的表現。
同樣是密室逃脫,兩版看下來Sir認為最大的區别在于:
嘉賓的專注度。
《大逃脫》的嘉賓,在任何時間,都專注在解密找出口這件事情上。
就算是需要等待或者解不出來的時候,大家都在空間裡走來走去不斷地尋找線索。
但《密室大逃脫》的嘉賓,在等待的時間裡,不僅吃起了辣椒,賣起了金主爸爸的廣告還能用道具演情景劇開演唱會。
就像幾個随時可以跳出劇情的演員。
電影裡,有一種手法叫“跳出第四面牆”。
但跳多了,“牆”就失效了。
你到底要我看密室逃脫,還是看明星搞怪?
傻傻分不清楚。
這樣一來,節目的緊張感在玩鬧中被降低,節奏被打亂。
看《密室大逃脫》的評論,所有的好評都整齊劃一地出現一個詞:
“有梗”。
Sir不确定這是不是水軍的統一口徑。
但如果是真實感受,更說明節目的崩潰。
一檔密室逃脫節目,被誇獎的不是機關的精巧,不是劇情的反轉,甚至不是嘉賓的才智……
唯獨,需要“梗”來支撐。
為什麼各項條件都配備的《密室大逃脫》,又一次敗下陣來。
在Sir看來,是我們對“綜藝”理解的偏差。
什麼是綜藝?
許多人說,綜藝就是拿來放松,看着樂就行。
但快樂,也分高低。
Sir前幾天重溫《圓桌派》,窦文濤在節目中提出了許多人對“快樂”的誤解。
我們總說,多巴胺使人快樂。
他說,這是錯的,多巴胺隻會使人“上瘾”,會讓人“渴”。
而真正讓我們快樂的,是另一種物質,叫胺多酚(又稱内啡肽)。
它帶來的,是滿足、幸福、甯靜。
胺多酚什麼時候分泌?
在人受傷後,大腦分泌胺多酚鎮痛;人長時間運動後,會分泌。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付出代價,才有可能享受等價的快樂。
國産綜藝的問題到底出在哪?
Sir認為,出錯的,不一定是節目本身。
對綜藝的誤解,可能出于我們長久對“快樂”的誤解。
快樂難找嗎?
Sir想說,難也不難。
難,因為它不是對欲望的無底線迎合;
不難,因為它隻是克服欲望後的條件反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