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寶對《小蘋果》獨愛有加,對媽媽認為更高雅的“莫紮特”卻反應平平。默默剛出生時,陪伴的小海馬裡的《卡農》和《小夜曲》曲風溫柔,為啥畫風一轉就愛上《小蘋果》了呢?
其實并不是寶寶突然間變了口味,研究表明,嬰兒在7至11個月的時候會形成音樂偏愛,在這個窗口期裡,寶寶會在日常的聽覺環境裡選擇較具有代表性的音樂類型形成音樂偏好,而聽覺環境複雜(平時接觸到的音樂風格較多)的孩子則會推遲形成音樂偏好。寶爸寶媽們仔細回憶一下,是不是在這個關鍵時期為了看到孩子愉快的律動而過多的選擇了節奏明快的音樂,是不是這個時期的早教玩具裡過多的包含了《小蘋果》之類的音樂呢?
2014年筷子兄弟推出《小蘋果》後,風靡大江南北,如今雖然勁頭已過,但旋律仍然活躍在廣場舞的便攜音箱和早教玩具裡。有人分析《小蘋果》火爆的原因是節奏鮮明,旋律簡單,歌詞朗朗上口,商業推手優秀,另外聽衆的從衆心理也是推波助瀾的主要力量。很多寶媽擔心,寶寶常年聽商業口水歌,會不會養成低俗的藝術品味。其實,孩子耳中的音樂并無低俗高雅之分,吸引他們的隻有一個元素——節奏。
節奏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無論是走路時的腳步聲,還是發動機的轟鳴聲,亦或是簡單的敲門聲,都包裹着一個節奏的内核。節奏明快的音樂會讓寶寶注意力集中,随音樂律動搖擺,且常常樂此不疲。
當寶寶還是個胎兒的時候,在媽媽肚子裡便可以聽到媽媽有規律的心跳聲了,這個穩定的節奏讓寶寶感到安全,這是胎兒最初的節奏感知經驗,對音樂的“時間因素”已經有了最初的辨别能力。
根據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0-2歲的寶寶正處于“感知—運動階段”,雖然在出生大約8個月左右寶寶便開始對音樂聲有所反應,但是要到2-3歲時,寶寶才可以逐漸感知到音樂旋律的輪廓,嘗試咿咿呀呀的演唱旋律。換句話說,在兩歲之前的大部分時間裡,吸引幼齡兒童的音樂元素中,節奏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更專業一點的說法是:節奏明快、重拍明顯的二拍子或四拍子的音樂,往往是寶寶們最喜歡的,圓舞曲風格的三拍子音樂次之,而節奏不明顯的舒緩音樂則不太符合寶寶們的胃口。
幼兒對于音樂的感知完全是直覺性的,是完全基于與音樂理論無關的聽覺内容,偏愛一首歌曲并不是寶寶真的喜歡,而是寶寶生理上的直接選擇。
寶寶沉迷于《小蘋果》,家長也大可不必擔心,《小蘋果》剝離了歌詞、旋律、商業包裝,僅留下節奏,其實和很多經典兒歌沒有太大區别。節奏是音樂的基礎,如同建造一所房子的地基和框架部分,對于兒童來說,節奏也是他們接觸音樂的第一步。
節奏感的發展對于寶寶日後各項技能的發展也頗有益處,節奏感知是一種很重要的認知技能,節奏感知能力在寶寶小時候得到提高會對學習能力産生長期影響,尤其有助于語言學習能力。因此,無論寶寶有沒有音樂天賦,将來是否有學習音樂的打算,早期接觸音樂熏陶都能讓孩子終身受益。
那麼,對于幼齡寶寶的聽覺愛好是不是可以直接放任自流呢?當然不是。
和《小蘋果》一樣節奏感較強的音樂有很多,不僅有海量優秀的中外兒童歌曲,古典音樂中也有諸如《卡門序曲》、《拉德斯基進行曲》、《輕騎兵序曲》等大量節奏鮮明的經典作品。我們可以選擇讓這些優質歌曲“搶灘登陸”,占領孩子的興趣高地,從而來替代過于同質化的商業口水歌。
總而言之,如果沒有刻意的引導,寶寶們會對節奏明快、旋律簡單、調性陽光的歌曲格外偏愛,但是,這種類型的歌曲也如甜食一樣,雖然寶寶喜歡,但也需要适當控制。家長可以多準備一些“五谷雜糧”來調和寶寶的審美口味,在孩子玩玩具的時候,嘗試播放一些溫柔舒緩的古典音樂,讓孩子接觸更多樣化的音樂世界,增加耳朵的見識,營養均衡了,孩子将來對音樂藝術的胃口會更“博愛”。
另外,寶寶還有一項比我們成年人更優秀的技能,就是對音樂素材的感性分類。寶寶們可以準确的對自己所聽到的音樂進行分類,然後有選擇性的去聆聽風格類似的歌曲。愛上《小蘋果》的寶寶,接下來喜歡的音樂會呈現出和《小蘋果》極高的相似度,這些音樂不但速度幾乎一樣,節奏型也比較類似,這便是寶寶們自己歸納出來的音樂偏好。
寶爸寶媽們無需焦慮,大人世界裡洪水猛獸般的《小蘋果》,折射到兒童世界裡其實是一朵朵溫暖的五彩祥雲,在成年人看不到的童真世界裡,每一個揮舞雙臂的寶寶都是那朵雲彩上最靓的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