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時為什麼想要去武夷山岩茶廠呢?”
當這個問題抛出後,劉安興的記憶洪閘就徹底打開了。
在劉安興的記憶裡,他從小就開始接觸武夷岩茶,這主要來自于父親的影響。
父親是一名茶葉研究技術顧問,畢生都在為推動武夷大紅袍傳統工藝的發展而努力。
每年過年父親都會把優質的茶葉分享給家人、朋友。
有一年,劉安興問了父親一個問題:“爸爸,武夷山的岩茶都有岩韻,我們今天喝的茶這麼香是不是就是岩韻呢?”
父親沒有告訴劉安興對與錯,隻是笑着說:“武夷大紅袍的岩韻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香’,等你真正懂武夷大紅袍的時候就會明白了。”
劉安興說,這個問題他思考了很久,直到他進入武夷山市岩茶廠,開始學習制茶時才真正明白父親的意思。
20世紀90年代初,劉安興進入武夷山市岩茶廠,并拜入鄭先祥老師傅門下為徒學茶、制茶。
那時候,半機械化制茶才剛剛興起,劉安興跟随師傅學習傳統的制茶工藝,萎凋、殺青、揉撚、烘幹等,日複一日的技藝磨煉,讓他擁有了紮實的制茶基本功和茶葉品鑒功底。
也是在這個時候他才明白,武夷大紅袍的“岩韻”其實就相當于人的氣質,它是由武夷山生長環境、茶樹品種和傳統的制作工藝綜合而形成的獨特氣味。
它不僅僅隻是香味,而是一種美的享受。
在劉安興看來,武夷大紅袍是大自然送給我們的禮物,而保障茶園的原生态不僅是制作優質岩茶的關鍵,也是我們感恩大自然最好的方式。
武夷大紅袍的制茶工藝分為采摘、萎凋、做青、殺青、揉撚、烘焙6個環節,除了承襲傳統的制茶工藝外,以劉安興為首的制茶師傅們還對制茶工藝進行了創新和優化。
在多方面對比茶葉後,他們發明了“三葉中開面”标準采青法,即:擇三至四葉,在茶葉頂端駐芽開至一半時進行采摘,這樣利于茶葉後期的均衡失水,保證茶葉的最佳口感。
将茶葉推向市場的時候,他們發現大衆對武夷岩茶的口感并不太适應,于是他們嘗試改變傳統高火、足火的烘焙方法,采用輕焙火工藝。
中輕火烘焙方式讓武夷岩茶的口感更加芬芳馥郁、優雅持久,這也讓武夷岩茶越來越被大衆市場所接受。
視野、格局、創新意識、審美等都會成為手藝人的短闆,當更多像劉安興這樣的手藝人出現時,我們的傳統手藝才算是真正迎來它們的第二春。
傳統制茶工藝代表了武夷大紅袍的高品質,現代機器代表了武夷大紅袍的生産力。
劉安興說,曦瓜采用傳統制茶工藝和現代機器相結合的方式,以此推動正宗武夷大紅袍的發展。
在武夷大紅袍制茶工藝的6個環節中,初制工藝多為機器,精制工藝多為人工。
“在‘做青’環節,我們融入傳統的手工搖青和晾青工藝,因為手工搖青可以有效促進茶葉的摩擦,加強茶葉和空氣的酶化反應,提升茶葉的香氣,讓制成的茶品在口感上有比較豐富的層次變化。手工搖青和晾青之後,我們則發揮機器均衡作用,讓茶葉充分地發酵。”
“隻有娴熟的制茶工藝與先進的制茶機械有機結合,方能制作出高品質的茶葉。”劉安興對曦瓜制茶工藝進行了總結。
那到底是人工制茶好,還是機器制茶好?
面對追問,劉安興沉默了約莫一分鐘,緩緩說道:“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好不好關鍵要看做出來的茶葉。手工茶的技藝要保留,要傳承下去,丢不得,但我們也不能一味地遵循傳統。在傳統手工的基礎上巧妙借用機器的優勢,既提高産量,又保證茶葉的口感,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已過不惑之年的劉安興,是武夷山武夷岩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而這項技藝的傳承人目前全國僅有18名。
他用盡半生琢磨茶葉,他站在傳統的肩膀上去創新,他說“敬畏心”應該是所有制茶人最基本的心态。
他說,他不僅希望把好的武夷大紅袍分享給親朋好友,還希望讓全世界的愛茶之人都能呷一口正統、優質的武夷大紅袍。
| 劉安興 (東家ID:曦瓜),大紅袍代表性傳承人
愛文化,上東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