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古城##古牆#
元中都遺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饅頭營鄉白城子村(旺兀察都)。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建。元中都是繼和林、上都、大都後元朝興建的第四個都城。遺址原稱“白城子”。
曆史
元武宗即位後,元朝政局不穩,為鞏固統治,樹立權威,控制内外。大德十一年(1307年)六月,繼位僅僅10天的元武宗命察乃、塔利赤、蕭珍、塔失蠻、黑馬、塔剌兒等在興和路建新都城。經十餘萬軍士、工匠、百姓曆時四年的艱辛勞作建成宮城,宮城中宮殿巍峨,金碧輝煌,中心大殿20餘米,周圍是配殿,如衆星拱月。宮城的四個角樓高聳雄峙,盡顯皇家氣派。元武宗在位四年駕崩,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 (史稱元仁宗)年繼帝位,馬上“罷城中都”,繼而降格成了皇家的“行宮”,中都逐漸荒蕪。1329年發生了元武宗的兩個兒子和世㻋、圖帖睦爾兄弟為了争奪帝位,進行了“兩都戰役”,。圖帖睦爾邀請和世㻋在中都會見,稱交出皇權,自己甘心當太子。和世㻋在哈剌和林登帝位為元明宗,啟程南行。在中都,會見了圖帖睦爾。中都之行的第六天,和世㻋便在“酒醉”之後“暴崩”。丞相燕鐵木兒奉皇帝玺于圖帖睦爾。圖帖睦爾立即“疾馳而還”上都,六天之後在上都繼承帝位為元文宗。此即元明宗在中都被圖帖睦爾、燕鐵木兒争奪帝位毒酒弑殺,這就是元朝曆史上的天曆之變(“旺兀察都事件”)。
至正十八年(1358年)紅巾軍攻打雁北的大同府之後,為迂回元朝的上都,兵過中都時,放火燒毀中都。中都城從此湮沒在廢墟之中荒蕪。
元中都遺址地面雖有城牆殘留,因為殘牆被風沙打磨發了白,這裡一直被稱為“白城子”。清乾隆年間修編的《口北三廳志》,将“白城子”誤認為牲畜交易場所。20世紀80年代,河北省考古工作者發現白城子村出土的文物以元代為主,而且部分建築殘片為漢白玉螭首,由此推測這裡曾經有過元代皇家建築。1997年,考古專家進行了實地勘察和論證,認定白城子為元中都遺址。随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組織考古隊對元中都遺址進行了勘探發掘,出土了大量宮殿建築構件,初步探明了角樓遺址、南門遺址和中心大殿遺址,這一發掘成果列入“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1年,元中都遺址被批準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和展示元中都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元中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于2013年正式開工建設,項目規劃建設用地13485畝,總投資3.6億元。
布局
元中都由内、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組成,即外城、皇城、宮城。内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2360米。中城套在内城之外,面積約80萬平方米。元中都的宮室建築按中軸線布局設計,以一号基址為中心的主體宮殿群位于内城的中北部。作為正殿的一号宮殿基址居于内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當、滴水和花磚等建築構件。這裡出土的漢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稱元代石刻中的精品。
元中都遺址的挖掘工作為研究中國元代都城形制,提供了新的實例,對探讨元中都的興廢及蒙元四都(即哈拉和林、上都、大都、中都)比較研究都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元中都主軸北偏東4°,有3重城垣,分外、皇及宮城。宮城在皇城中部偏北,皇城在外城中部偏北。外城為南北向長方形,周長11800米,用夯土制成。皇城為南北向長方形,周長3400餘米,用黃土夯築。宮城為南北向長方形,磚石砌築。東西寬607米,南北長548米,東西南北各開一門。南門為兩阙三觀三門道式建築,宮城四周建三出阙角樓,無甕城。宮城附近建有排水涵洞。中都城西北山上築烽火台。
考古發掘研究證實:元中都遺址是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阙遺址之一。遺址從未搞過重複建設,地面上沒有任何建築物,遺址地下基礎部分未遭破壞。
#河北頭條##旅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