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光中說:“如果可以選擇一位詩人一起出去遊玩,他希望是蘇東坡。”
因為李白太随性,杜甫太苦哈哈。可蘇東坡呢?他不止樂觀豁達,更擁有一顆有趣的靈魂。
我們都知道,蘇東坡為官四十載,被貶就有三十三。他在政治上沒有得意過,他的一生都在波瀾曲折中度過。但即使一次次淪為命運的棄子,他也依舊能主導自己的人生。
這份苦中作樂、怡然自得的心境,以及他自身的浩然正氣,都融入到了他的詩詞作品中,這也是他的作品流傳千古的原因。
今天我們分享的這本《作個閑人》不僅收錄了蘇東坡的幾十篇佳作,還通過詩詞向我們展現了蘇東坡的一些人生經曆,以及當變化來臨時,蘇東坡的應對态度和心路曆程。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本書作者是著名文化學者費勇教授,其代表作主要有《人生真不如陶淵明那一杯酒》《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等。費勇教授還曾參與“行走的力量”心靈建設公益項目,對國學經典和修身修心都有自己獨到的研究。
接下來,我們就帶大家一起走進《作個閑人》,讓我們穿越一千年的時光,和真實的蘇東坡相遇。
不被年齡定義
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三字經》裡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這裡的蘇老泉指的是蘇東坡的父親蘇洵,蘇洵年少時不喜歡讀書,直到二十七歲那年,才開始好好研究學問。苦讀一段時間後,他去參加科舉考試,卻不幸榜上無名。
但他沒有氣餒,他知道是自己準備不充分的緣故。于是,更加努力鑽研書籍,終于脫穎而出,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實,二十七歲對于古代人來說,算高齡。但是蘇洵沒有被年齡束縛,年齡也從來不是阻礙我們向前的屏障。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每個人都有追夢的權利。
受父親的影響,蘇東坡從小飽讀詩書。而後,在歐陽修主持的禮部考試中一舉成名,被任命為大理評事,開啟了自己職業生涯。
可官場内鬥嚴重,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蘇東坡感到失望、疲倦。他把所有情緒都寫進文章和詩詞裡。有時候,喝了酒興之所至,更是暢所欲言,這就為日後留下了隐患。
元豐二年(1079)7月,他被禦史台以利用詩歌毀謗皇帝新政的罪名逮捕,而後,被流放到了偏僻之地黃州,這是著名的“烏台詩案”。抱負還未得到施展,就被束縛住了手腳。他苦悶過,不知道四十四歲的自己還有沒有未來。
一天遊玩時,他看到蘭溪的溪水往西邊流。因為溪水從來都是往東流,不可能往西。但眼前的情形又實實在在存在,蘇東坡深感震撼。于是,揮筆寫下一首豪情萬丈的詞《浣溪沙·遊蕲水清泉寺》: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潇潇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發唱黃雞。
不被年齡定義,是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态。前路浩浩湯湯,追求永無止境,不自我設限,才能腳下生風。
跳出世俗的認知,笃定堅毅地活出自己的姿态。敢于打破禁锢,重塑自我,始終對生活保持希冀,有向往和追求,才不負生命的意義。
保持内心的甯靜
才能在逆境中也怡然自樂
元豐二年(1079),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谪到黃州時,受到牽連的有二十多個人。
其中,蘇東坡的好朋友王定國,受到的懲罰最重,被流放到最偏僻的嶺南賓州。對此,蘇東坡一直心懷愧疚。但王定國卻不以為意,收起行囊就帶着歌姬寓娘毅然前往。
後來,王定國先蘇東坡一步北歸,等蘇東坡回朝廷時,他設宴為蘇東坡接風。宴席上,蘇東坡試探着問寓娘:“你們在嶺南應該吃了不少苦吧?”
沒想到,寓娘卻說:“心安定下來了,哪裡都是家鄉,哪裡都可以過得很好。”
蘇東坡深受觸動,宴會結束後,他揮筆寫下千古名篇《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氣,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裡歸來顔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逆境中,焦慮、怨怼皆無用。調整好心态,才能寵辱不驚。即便曆經滄桑,受盡苦難,也能等閑視之。
正如佛語雲:“心随境轉,苦不堪言;境随心轉,才得自在。”
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面對不可抵抗的命運,竭盡全力在有限的資源裡,為自己創造最好的狀态。
熙甯八年(1075),蘇東坡在密州時,曾寫過一篇文章《超然台記》。他在文章裡說,自己從繁華的杭州調到窮苦的密州,很多人都猜測他不快樂。其實不然,他很享受密州淳樸的生活,待了一年,不僅面頰更豐潤,就連白頭發也變黑了。最後,他說他之所以在哪都會怡然,是因為他不拘泥于外物。
心自在,身歡樂。甯靜的内心,是生活變好的開始。在低谷中,沉心靜氣去行動,在行動中度過最艱難的時光。心裡的光,還能照亮前行的路,讓我們以強者的姿态,去增加生命的厚度。
保持豁達的态度
才能抵禦生活的風雨
初到黃州時,蘇東坡很不習慣。他隻有一個名義上的官銜,沒有權利,沒有俸祿,居住的地方有人監視,生計要靠自己解決。但相比這些外在條件,此時,更需要重塑的是他的内在自我。
他不知道接下來還會不會被人抓到把柄,一種不确定感、不安全感和被背叛的感覺籠罩着他。但他在慢慢适應,慢慢接受,還打算在黃州安家。有一天,聽說附近的沙湖有一塊地很好,他就和朋友相邀去看地。走到一半時,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瓢潑大雨。人們狼狽地往家趕,隻有蘇東坡不當一回事,他取下身上的鬥笠,漫步在雨中。
一場大雨,觸動了蘇東坡的内心。經曆巨變後,那些暗自奔湧的情緒,沉澱成了一首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衰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再猝不及防的風雨,也不能影響蘇東坡走自己的路,這是他的人生寫照。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總是在紛争和憤懑中,将很難從生活裡突圍。豁達、淡然才能從惆怅的情緒中解脫出來,重得月明天闊。
晚年的蘇東坡在自己的自畫像上題過一首詩,其中有一句很有名:“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三個地方,是蘇東坡三次被貶谪的地方。這個回答颠覆了“功業”的認知,一方面,有蘇東坡的自我調侃,另一方面,表現了蘇東坡的淡然、達觀。
他一生的悲歡都藏在這句平淡的詩文裡。在一次次的失敗和磨難中,漸漸領悟了人生,看懂了世道,也達成了内在的平靜和最深刻的自己。
沒有如意的人生,隻有看開的生活。風雨自來,我自随意,哪怕栉風沐雨,也能引吭高歌。豁達樂觀地面對生活,一邊磨砺,一邊成長,才能尋找到生命的意義和新的天地。
保持對生活的熱愛
才能活得盎然有趣
被貶黃州時,蘇東坡的境況很差,一家人擠在一間很簡陋的小房子裡。下雨時,江水就會漫溢到門口;經濟非常拮據,溫飽都成問題。
雖然生活在沼澤裡,他卻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把日子過得趣味無窮。他開墾出一塊荒地耕田種菜,樂呵呵地自稱“東坡居士”。閑時追着商販、農夫談天說地。或者,跑到河裡抓魚,跑去深山做餅,還自創了“東坡肉”。
熱愛生活的人,總能發掘生活裡的樂趣。不管外界追逐紛争,始終為心靈留一方淨土。做自己想做的事,讓生活升華到一種詩意的境界。
元豐七年(1084),高太後主政時,赦免了蘇東坡。還把他從黃州召回朝廷,委以重任。很快,他又成為權力中心的核心人物。在京城安了家,還能常常跟朋友聚會,好不惬意。
可惜好景不長,高太後去世後,哲宗皇帝執政。權力的交替,意味着人事的變換。一道诏令,蘇東坡從禮部尚書跌落到甯遠軍節度副使,還被貶到了更偏遠蠻荒的嶺南。
但蘇東坡并沒有郁郁寡歡,因為他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水果——荔枝。有了美味的荔枝,被流放的羞辱、痛苦好像都消失了。為此,他還寫了一首很著名的詩,表達對荔枝的喜愛《食荔枝二首·其一》: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再艱苦的生活,他也能從中體會到快樂。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自己的潇灑。
人世間雖然有很多煩惱,但是依然可以活得有滋有味。熱愛生活,品味人生,才是快樂的真谛。
超越物質去體會精神世界,是熱愛生活的體現。即便日子困苦,也能從中品出快樂。用一顆趣味的心,去創造,去微笑向前,才能享受到生活裡的歡愉。
人生緣何不快樂,隻因未讀蘇東坡。
他曾到過頂峰,也曾跌落谷底。雖然屢經人生的磨難,卻依然活得歡愉。我們在品讀他的詩詞,了解他的經曆後,很難不被他感染。
他的豁達,把生活的苦,都釀成了甜。
除了以上詩詞及人生故事經曆,更多關于蘇東坡的人生智慧哲學,費勇教授都有寫在他的新書《作個閑人》裡。
“人閑桂花落,心閑萬物生。”
内卷時代下,當社會主流的聲音都在讓人們往前沖的時候,費勇教授反而讓大家停下來,獨創性地提出了蘇東坡式“作個閑人”的生活哲學理念。
這種“閑”,不是遊手好閑,而是一種思想境界。“閑”代表着一種享受生活的閑情逸緻,一份獨屬于心靈的空間,一種審美性的生活,讓每一個焦慮不安的現代人,重拾一份閑心,得到心靈的治愈。
無謂順境逆境,是非憂樂本來空。與其傷感,不如放下。讓我們一起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自在、從容、坦蕩,才不負人間一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