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右上角的“坐井觀天象9”,一起交流更多天道思維。
最近十多年來,有一部國産電視劇對我影響很深。這十年來,陸陸續續看了至少十多遍,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悟,對自己的思維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幫助。都說破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得貴人相助,得貴人相助不如一朝頓悟。這部電視劇的核心就是讓人悟、讓人自我覺醒。除了八十年代的《西遊記》之外,這對我來說是另一部經典的電視劇。看起來就興奮了,就要一口氣看完,不然食之無味,寝之不安。這是我認為的最難以超越的神作,而且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這部電視劇是2006年拍攝的,是揭秘高人思維方式的經典之作,是創業奇才必看的經典之作,是商業精英必看的經典之作,更使靈魂得到升華,展現生命與愛情真谛的大作。這是一部集愛情、商戰于一身的電視劇,涉及到商戰、愛情等諸多方面,也是一部比較另類的作品,是一部電視劇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電視劇。是一部發燒友必看的活教材,而它所描述的商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尤其是商界怪才丁元英那不按常規出牌的商人手腕,又可以讓衆多商人學到許多東西。因此,它又被稱為商人必看的教科書。這是一部外行看熱鬧,内行看門道,女人看愛情,商人看商戰的好戲,不同的人可以從中找出自己不同的東西,可以領受到不同的感悟。這部電視劇的名字叫《天道》,這裡可以簡單的描述一下劇情。
劇中講述了年輕的女警官芮小丹(左小青 飾)通過朋友結識了商界怪才丁元英(王志文 飾),并受托在古城照料丁元英的生活。丁元英異于常人的性格和讓人瞠目結舌的才華深深吸引着芮小丹。 借由對音樂的共同熱愛,芮小丹和丁元英建立了戀愛關系,并結識了幾個古城的音樂發燒友。發燒友看中丁元英的奇才,想要利用他的才華幫助自己的農村老家脫貧。而小丹也希望丁元英用自己的智慧在這個極度貧困的農村寫一個神話,作為送給她的禮物。 丁元英答應了小丹的請求,帶領幾個發燒友重出江湖,給音響市場帶來了巨變的同時,也引發了轟動音響界的一場訴訟。生動的演繹了所謂天道的“道法自然,如來”。可是他的禮物完成時。芮小丹卻去世了。失去芮小丹,丁元英傷心過度吐血了。這場訴訟在樂聖知名品牌的烘托和媒體的大肆炒作下使格律詩公司一夜之間名揚四方,報紙、電視、網上圍繞着得救标準與得救之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讨論,為了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最終讓兩家公司走到了一起。經過艱苦談判,樂聖公司分别與格律詩公司和王廟村生産專業戶達成了合作協議,丁元英最終黯然離開了古城。
丁元英這個角色經過王志文的演繹,大道至簡,王志文對于丁元英的刻畫從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一是台詞功底真是超強,二是表情,三是舉手投足之間,盡顯原角色的精髓,讓我一時恍惚,丁元英就是王志文,王志文不是丁元英。芮小丹由左小青這樣的女神演繹,至純至真,把天國的女兒演繹的淋漓盡緻,還有很多的演員,很多時候就像本色出演,演員的最高境界我認為是不做作,不像在表演而确實是在表演,就如同生活中發生的一樣。而劇中他們都完美的呈現了這一點,自然而然,就如劇中所一直闡述的觀點一樣:道法自如,如來。
劇中還有太多經典的台詞,我也挑出其中十段,加上自己的觀點與解讀,分享給大家。
一、這不是簡單和複雜的問題,是生存境界不一樣,你活的是自性自在,不昧因果,通俗點說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我是想活個明白,還在思索的圈子裡晃悠,離你的境界還差着幾個位格。你自性本來,無需知道。這是根性的範疇,不是根器、智慧。
這是丁元英對芮小丹的評價,也是對自我的評價。這世界上就有那麼一種人,天性使然,活的至純至真,就像書中的芮小丹,生于紅塵之中卻超然自在,他們直接達到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第五階段--自我實現需求,這樣的人可遇而不可求。而世間80%以上的都還處在第一(生理需求)、第二(安全需求)、第三(社交需求)、第四(尊重需求)這四個階段裡掙紮徘徊。所以說人與人真的是不可比相互比較的,唯一可以比較的就是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而丁元英是思考、曆煉後的獲得,是從不同的階段認知而達到的,這有先天與後天之别,但不是說後天不能超過先天,隻是後天需要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所以丁元英覺得自己不如芮小丹,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知人且自知的人,那認知的層面肯定要高于對方的,否則又怎麼能知人呢?就像丁元英在五台山向智玄大師讨心安時一樣。
丁元英寫了一首《悟》的詞給智玄印證:,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那個前生注定?,袈紗本無清靜,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鐘,都是癡人說夢。
智玄大師将其上阕改為: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務取真經,一生一滅一枯榮,皆有因緣注定。如果智玄大師的認知層面不比丁元英高,他能改得了這首詞嗎?恐怕都無從下筆吧。
二、我是人,而且還沒有進化到此時此刻可以無視本能,但是,我丁元英何德何能敢領受上蒼這樣的恩賜。
芮小丹請丁元英到家裡吃飯時,自認為是履行一個流程時,丁元英說了這樣一句話。丁元英這是衡量過自己之後而說出的發自肺腑的話。一個男人在這種情形下還能保持理性的頭腦,真的是多麼的可貴,這就是“定”的境界,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他設計王廟村的神話時是多麼的理性缜密。當林雨峰用槍指着他的頭時,他還能從容的泡茶喝茶。當然丁元英還有顆感恩的心,因為他也了解自己的承載力。這是自知者明的道理。我們從《大學之道》中可以知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其實我個人認為,丁元英至少也經曆過這樣一個儒家修行、認知的過程。佛、道二家當然有更深的修行。
三、言語道斷,一說即錯。
出自佛經《纓珞經》:言語道斷,心行所滅。佛學術語:究竟之真理,言語之道斷而不可言說。心念之處滅而不可思念也。釋意:原為佛家語,指意義深奧微妙,無法用言辭表達。是真空妙有的如來真實意,是無法用語言來解說的,同樣也不能用思維去推測。從唯識學的角度來說,人有八個識,分别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阿賴耶識就是佛性,就是如來藏,就是真如,每個人都具足,但是一般凡夫體會不到,更别說為之所依。也就是說阿賴耶識是獨立于前七意識之外的,所以不論你怎麼用思維,作意,思考,這些都隻是意識的層面。
其實我花了這麼多語句來解釋這八個字,其實也是錯的,也隻是勉強為之。所以佛說法49年,最後卻說不曾說過一法。佛曰:不可說。
四、想幹成點事就記住兩句話,别把别人不當人了,别把自己太當人了。就這點規律而言,天下烏鴉一般黑。
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卻有很深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這也是很多人不能把事情幹成的原因。就是太把自己當人了,太把别人不當人了。比如說團隊運作中,尊重過團隊的每一個人了嗎?有好處自己先得,有壞處推給别人,搶功、推诿責任者比比皆是。如果在選擇對的情況下,全力以赴,忘掉自己的身份,隻帶着目标前進,排除萬難,試問想不成功都難了。這就是規律,大家看似都知道,但言立行的人又有多少呢?
五、你的知道是自覺,現在是讓你覺他。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很多,但多是呈道理和知識存在,不是自覺。道理和知識是沒用的,隻是有用的一個條件,用才有用。讓你覺他什麼?覺他的無明,覺他的道理和知識的沒用。這句話很有意思,自覺是什麼?是自我的覺醒。從佛學上來講這是羅漢的境界,也就是個自了漢,了卻自己的問題,這是小乘。懂道理與有知識的人很多,但未付諸實踐時,這樣的道理與知識都是假道理、假知識,因為沒有知與行的合一,就不能算是真知。當真懂了之後自覺、再覺他,這時的境界自然又上了一層。為什麼需要覺?因為無明,無明方生貪、嗔、癡、慢、疑這五毒。
六、覺他,是有可能更好的謀生,沒有誰可以普度衆生。很多東西不必當下明白,信息儲備也隻是有用的一個條件。
丁元英在這句話中其實已經在闡述“見路不走”的意思了,覺他到底是自己需要還是衆生需要?我的理解是自己,而不是衆生,因為你有了覺,才發現衆生的無明,所以你不想衆生無明,才要想讓他們覺醒。信息儲備在何時、何地都非常的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兒時所讀或背誦過的唐詩宋詞,當時覺得沒有用也體會不出詩中的意境,但随着時間的推移與閱曆的增多,見多了世間的離别,在某個特定的時間與場景中,就能深刻的體會出詩中的意境了,這就是很多東西不必當下明白的道理,所以對于人生而言,信息儲備也隻是有用的一個條件。
七、女人是形式邏輯的典範,是辯證邏輯的障礙,我無意摧殘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殘。說女人是形式邏輯,這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女人是感性的,女人在處理情感上比男人要豐富、要繁瑣的多,她們更注重形式,而很大程度上缺少深度的辯證思考。比如說一個女人很愛一個男人,她就會感性的認為這個男人所表達出來的一切都是愛與不愛的表現,這就是形式邏輯。這就是男女在一起時大多時候是不能講理的,婚姻裡也是一樣,男人講理,女人認為不愛他,根本不是一個頻道,這其實跟男女的腦域構造不同有一定的關系。書中也有這樣的描述:肖亞文說:我給他當過一年助理,不管他怎麼尊重女士,都掩不住骨子裡害怕女人,害怕就是鄙視,就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站在女人的角度,丁元英并不招女人喜歡,不實惠。她前妻說,他永遠都不會跟你吵架,他的每一個毛孔裡都滲透着對世俗文化的居高臨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講道理,包容到讓你自己覺得低俗、自卑,當你快要憋死、快要瘋掉的時候,你能想到的就隻有一個字,逃!
說白了就是男女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模式,理性、辯證的思維确實是感性女人的障礙。所以丁元英他認為無法給女人帶來形式上的滿足感,同時自己也不想被女人感性的思維方式所煩惱。
八、人從根本上隻面對兩個問題:一是生存,得活下來;二是得回答生命價值的問題,讓心有個安住。
天下之道,論到極緻,百姓的柴米油鹽;人生冷暖,論到極緻,男人女人的一個情字。
借用書中的一句話,可以解釋第一個問題。生存,無外乎吃喝拉撒睡而已。而想生存的更好的法則就是必須要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揚長避短,拾遺補缺,學會在夾縫中求生存。
第二個問題是在第一個問題解決之後,求得生存再追求精神上的信仰。就像書中的王明陽,被審問時,他需要的不是忏悔, 而是一個忏悔的理由。所以丁元英給他畫了一個句号,他的心安了,靈魂被救贖了,然後就竹筒倒豆子,把所有的事都說出來了。人存活于世,有人為名,有人為利。但功名與利祿僅是表像,真正的出發點還是生存以及追求個人的生命價值。隻是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不同、對于生命價值的理解與诠釋不同罷了。
九、沒錢的時候就選擇既清靜又生活成本低的地方,有條件了就選擇更清靜點的地方。我沒什麼志向,就想不招誰不惹誰地過自己的日子。丁元英為什麼會這麼說?是因為他已經經曆過了人生的三境界。宋代禅宗大師青原-行思曾提出過自己參禅的三重境界:參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這可以理解為丁元英曆煉之後的感悟。說的直白一些就是享享清福。
十、不管是文化藝術還是生存藝術,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你的前途在哪兒?就在無明衆生,衆生沒有真理真相,隻有好惡,所以你才有價值。覺悟天道,是名開天眼。你需要的就是一雙天眼,一雙剝離了政治、文化、傳統、道德、宗教之分别的眼睛,然後再如實觀照政治、文化、傳統,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過來,随便你怎麼寫怎麼拍都是新意和深度,這就是錢,就是名利、成就、價值,随便你能說的什麼。
《心經》上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但紅塵滾滾,衆生無明,帶着分别心看世間一切,有了分别心就有了好惡,在迷中看不到真相。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覺了,你醒了,于無明衆生中,就有了取名、利等一切的的密碼。
如實觀照,從當下開始……
天道思維:确實有不一樣的地方,當你學習研究的越深入,你越發現你看世事的眼光與格局都會不一樣。這時你的思維就像開了“天眼”,就像遊戲裡開了外挂一般。
歡迎關注右上角的“坐井觀天象9”,一起交流更多天道思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