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卦起源于古人用土圭觀測日影。
那麼,組成卦的爻,原本就應該起源于記錄日影長短的刻度。
然而,今天我們所見的卦爻,與圭尺上的刻度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那麼,這些圭上的刻度是如何組成了卦,又演變成今天我們所見的爻呢?
不妨細細說來。
爻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系辭》裡面,對于“爻”的功能下了一個非常準确的定義:
爻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這是把“爻”解釋成了“效”字。
這應該就是“爻”字最原始的含義。
“效”的意思,就是“象”,卦象的象。
效,象也——《說文》
甲骨文裡的“爻”字,與“效”、“教”、“學”等字一樣,都有着一個同樣的構件——“爻”。
甲骨文裡面的“爻”
《說文》裡面對于“教”字的解釋,也正是“效”。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說文》
這說明,“爻”的作用是“效”。
那麼,爻所要效法的“天下之動”是指什麼呢?
毫無疑問就是太陽的運動産生的日影長短變化。
也就是陰陽之變動。
組成甲骨文的“爻”字,由上下兩個“五”字組成,而“五”字的含義,恰恰正是“陰陽之氣相交午”!
五,五行也。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說文》
所以,“爻”的效法功能,效法的是陰陽之氣在天地間的運行,更确切地說,就是日影長短的變化!
如果說,甲骨文“爻”字上半部分的“五”字象征的是陰陽之氣的變化,下半部分的“五”字象征的就是對這個陰陽變化的效法!
天地分上下
今天我們看到的六十四卦,都是由六爻組成的。
爻,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說文》
那麼,易卦的爻為什麼數量不多不少,正好是六個?
我們認為,它跟“爻”字原本所包含的效法之意有關。
“爻”字也是分上下兩個相同的“五”字,下面的“五”字效法的是上面的“五”字,正符合“上所施,下所效”的意思。
同樣,古代的六爻卦,同樣也是分成上下兩個部分,每個部分三爻。
上海博物館藏的戰國竹簡《周易》上,所畫的卦象就是把六爻分成了明顯的上下兩截。
在馬王堆出土的漢帛書《周易》上,六爻卦象同樣也分成了明顯的上下兩截。
從這些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畫卦,必然是分上下卦的。
其中所包含的寓意,就是以下卦三爻,效法上卦的三爻。
這就是“爻”字本身所包含的上行下效之本意。
八卦與六十四卦不少學者糾結過這樣的問題:究竟是先有了三爻的八卦,還是先有了六爻組成的六十四卦?
其實隻要我們知道了爻的功能就是“效”,這個問題其實就迎刃而解了。
三爻卦和六爻卦必然是同時産生的。
三爻組成的八卦,在“上行下效”的思想指導下,組合成六爻的六十四卦。
兩者密不可分,缺少了一個就不具備“效”的功能。
問題是,卦畫為什麼是三爻和六爻組成?四爻和八爻不可以嗎?
這與古代人們對太陽的觀測記錄方式有關。
在《周髀算經》裡面,把太陽的運行軌迹畫成了一幅七衡六間圖。
而早在商代,人們就已經在用來禮天的圓形玉壁上,刻畫出類似的同心圓。
這些同心圓的數量,一般都是三個或者七個。
商代刻有三個同心圓的玉壁
這些玉壁上的三個同心圓,分别表示的是太陽在春秋分、冬至和夏至時候的運行軌迹。
類似的三環同心圓,最少還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的牛河梁遺址祭壇。
圓形組成的祭壇與方形祭壇并列,完美體現出古人天圓地方的觀念,而那三個同心圓,毫無疑問象征的就是最早的天行。
所以,那古人用來效法天行的爻,數量必然也是三個。
爻是數字還是符号?今天我們所見的爻,有陰爻和陽爻兩種符号,形狀分别是“--”和“-”。
但是在漢代以前,人們發現的爻,絕大多數都是用數字的形态表示的。
這就讓人懷疑,爻的原始形态,究竟是數字還是符号呢?
我們認為,兩者功能有别,但是并不矛盾。
易傳《說卦》就已經明确把數和爻的區分和功能都說清楚了: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
也就是說,作“易”雖然需要依靠數字(倚數),但是“爻”才是用來“發揮剛柔”的。
什麼是剛柔?如何發揮?
先來看看古人對于剛柔的定義。: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将以順性命之理版。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叠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說卦》
“不競不絿,不剛不柔”——《詩經》
《左傳.文公五年》引《商書》曰:“沉潛剛克,高明柔克。”杜預注:“沉潛猶滞溺也,高明猶亢爽也,言各當以剛柔勝己本性,乃能成全也。”
由此可見,剛柔就是陰陽的代名詞。在易傳《彖》中,屢屢用剛柔來指代陰陽爻。
比如“剛浸長也”、“柔上而剛下”、“損剛益柔”、“柔變剛也”……
我們說過,卦,最開始是用來記錄日影陰陽。
爻,最開始就是圭尺上記錄日影的刻度。
這些刻度符号,有計數的功能,所以它既是數字,又是符号。
六十四卦,總共是384爻,恰好是一個閏年——整整13個朔望月的長度。
在古人長期“晝觀日影,夜考極星”的天文觀察中,必然發現了這樣一個巧合:
當在圭尺上第384次刻下太陽的影子時,月亮剛好經曆了13次圓缺。
“懸象著明,莫大于日月”。這昭然可見的日月之象,正是384個卦爻所效法的對象。
所以《說文》才說:“效,象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