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通常指的是急性腹瀉,伴或不伴有發熱、惡心、嘔吐或腹痛。究其原因,多是由于飲食不當導緻誤食含有病原菌的變質食物,或者過量飲食刺激性食物而引起胃腸道粘膜的急性炎症性改變。
急性胃腸炎應該怎麼辦
對于症狀較輕的患者,卧床休息,去除誘因,适當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減少腸胃道壓力和刺激。适當多飲水、調整腸道菌群。
對于嘔吐、腹瀉較頻繁,可能存在脫水的患者,藥店有口服補液鹽出售,按說明書加溫開水沖服即可,可以在家中備幾包。
補液鹽适應症:輕、中度脫水而無頻繁嘔吐、腹脹的腹瀉患者(輕中度脫水占腹瀉脫水的90%,完全可以應用口服補液鹽溶液糾正脫水)。
急性胃腸炎往往發病較急,症狀較多。輕者通過休息及藥物治療很快能得到緩解,但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嚴重腹痛超過2小時;
●嘔吐持續1天以上;
●便血或流膿;
●發燒超過38.5攝氏度;
●有脫水迹象(口幹舌燥、皮膚幹燥、排尿次數減少或尿液顔色加深)。
家庭處理六大誤區
誤區一:腹瀉就用止瀉藥。
傳統的止瀉藥如複方樟腦酊隻适用于非感染性腹瀉。感染性腹瀉時,人體可通過排洩物将體内的緻病菌與細菌産生的毒素排出體外,從而減少對人體的毒害作用。因此,此時若要止瀉,應使用收斂的方法,通過使用收斂劑吸附細菌和減少腸壁的分泌,來減少大便次數,而不是用傳統的止瀉劑來強制止瀉。因為該類止瀉劑的作用是通過拮抗腸管的平滑肌收縮,減少腸蠕動,延長腸内容物的滞留時間來達到止瀉目的。在因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腸炎時服用止瀉藥,就使得細菌所産生的毒素延遲排出,從而增加了毒素的吸收,加重病情。
醫院裡目前常用的收斂劑是蒙脫石散,常見的有思密達等,其作用機理對消化道的病毒、病菌及其産生的毒素、氣體等具有極強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緻病作用;此外對消化道粘膜具有很強的覆蓋保護能力、修複、提高粘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禦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
誤區二:立刻使用抗生素。
有些腹瀉是由病毒或寄生蟲引起的,抗生素對這些腹瀉毫無效力。拉肚子是否要服用抗生素,必須看症狀而定。不是每一例胃腸炎的病人都必須服用抗生素才能痊愈。如果隻是大便性狀比平時稀,顔色和平時無異,大便次數增多,隻需服用一些止瀉藥,如:思密達、易蒙停等,1-2天就能完全治愈疾病。如果大便裡面含有膿血、黏液,證明腸道已經發生感染;伴有發燒,證明毒素進入血液,造成了全身的感染,就必須盡快就醫。
我們不建議在家裡自服抗生素。抗生素是處方藥,有較多注意事項,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方可使用。比如需要判斷是否是細菌感染,青黴素類藥品需要考慮是否存在過敏,18歲以下兒童不宜使用喹諾酮類等。
誤區三:擅自使用止痛藥。
暴飲暴食後出現胃腸道症狀,考慮急性胃腸炎的同時,也需要與急性胰腺炎、膽石症等其它消化科急症相鑒别,擅自止痛容易掩飾病情,影響醫生診斷。
誤區四:肚子不舒服就用“嗎丁啉”。
有患者遇腹痛伴嘔吐即服用“嗎叮啉”,結果使得腹痛加重。
嗎叮啉作用于胃腸,使胃蠕動增加,适用于上腹脹痛、胃排空延遲的患者服用。而急性胃腸炎所引起腹痛的原因是胃腸運動加快、胃腸痙攣,此時服用嗎叮啉就等于“火上澆油”,使胃腸運動更快,腹痛加劇。
誤區五:稍有好轉即停藥。
抗生素正确的服藥方法是,症狀全部消失後,繼續服藥兩三天,有條件者應做大便細菌培養,待轉陰後方可停藥。
誤區六:急于更換藥物。
任何藥物治療都有一個過程,随意換藥很多時候會适得其反,因此,使用和更換藥物一定要咨詢醫生并遵囑而行。
最後,牢記“節制、衛生”四字,才是預防急性胃腸炎的關鍵!來源:蘭世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