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輔佐蜀後主劉禅執掌朝政後,在艱險異常的權力之路上,為了蜀漢的北伐大業以及自己的政治前途和身家性命 ,凡事力求穩妥,絕不輕率冒進。
但身為蜀漢的二号人物,軍政大權集于一身,主抓的都是攸關國運的大事。幹大事的風險大,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大局,那就索性從細微之事入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小事上。史載,但凡相府、軍隊中事,諸葛亮均事必躬親,件件過問。身為堂堂蜀相,軍中凡處以20軍棍以上之事都要由諸葛亮本人裁決 ,這等事本來交給屬下去辦就是了,可他偏偏要親自過問,一天24小時連軸轉他也忙不過來啊,是個鐵人也要累垮。何況他身為統籌全局的核心人物,天天陷在這永遠辦不完的瑣碎小事中難以脫身,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籌劃北伐中原、一統天下的大事?
東漢陳蕃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其實一個人幹大事和幹小事之間是沒有什麼必然聯系的。 能清掃一間屋子的人未必能掃得了天下;能廓清天下的人又不見得非要去幹收拾屋子這等小事。當然,陳蕃那句名言不過是做了個比喻。況且他的原話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大意是整理一間屋子這等瑣碎的事情你都幹不好,還奢談什麼去做一番掃平天下、匡扶社稷的大事業?
但在現實世界裡,普天之下、芸芸衆生中絕大多數都是蠅營狗苟的普通人,小事能幹好,卻幹不了大事。好比工匠和工藝美術大師,工匠的活做得再好,你仍然是匠人,大師的活做得再粗,他還是大師。
諸葛亮登高望遠,足智多謀, 堪稱人中龍鳳,自然是大師級别的不凡人物。想當初27歲的他剛出隆中草廬,就向年近半百的劉備提出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 的大戰略方策,并把這一遠景戰略規劃付諸實踐,幹的可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據史料記載,年輕時的諸葛亮刻苦攻書時也是“觀其大略”,從不鑽入故紙堆中去苦苦考證、索隐、計較那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可謂大師手筆。
可這樣一位胸藏大略、揮斥方遒的大戰略家,到了他人生中的後半段時間卻變得瑣瑣碎碎,光幹小事,找不到其初出茅廬時那種抓大放小、統籌全局的大氣感覺了。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魏氏春秋》中記載:
“政事無巨細,鹹決于亮 ” 。
“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
意思是蜀漢朝廷中的所有大事小情,都由丞相諸葛亮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并最終拍闆。蜀軍中不管誰觸犯軍法,将要受到打20軍棍以上的處罰,諸葛亮都要親自審核一遍,再予以裁定。
諸葛亮治軍嚴明,有功必賞,有過必罰,每天掌20軍棍以上的責罰應該司空見慣,諸葛亮件件都要審核一遍,工作量得有多大?他的工作日常大約就在消耗這種“小事”上而無力自拔。
諸葛亮深謀遠慮,是漢末、三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他有幹大事的本領,為什麼放着大事不幹,非要去糾纏這些枝末細節的小事呢?歸結起來或許有以下4個原因:
衆所周知,劉備以禮賢下士、知人善任著稱于世。劉備在時,其麾下人才濟濟,文有諸葛亮、龐統(早死)、法正、劉巴、馬良等等,武有關、張、趙、馬、黃以及魏延、李嚴、王平、吳懿等,可謂謀臣似雨,将星閃耀。劉備死後, 那些追随他東征西讨的元勳宿将亦相繼凋零,蜀漢竟出現了人才青黃不接的尴尬局面。 諸葛亮用人不像劉備那樣不拘一格,量才使用,而是喜歡用門生故舊,他第一次出軍北伐時,為了在軍中培植自己的勢力,他放着智勇雙全的宿将魏延、吳懿不用,偏要破格擢拔自己的弟子、參軍馬谡為前鋒,其結果可想而知。諸葛亮培養、重用的人譬如蔣琬、費祎、馬谡、楊儀、何祗、楊洪、張嶷、姜維、谯周、杜瓊、郭攸之等都屬守成之人,按人才檔次劃分最多是中才,遠非能輔佐後主幹大事的棟梁之才。
劉備身後,蜀漢出現人才斷層,迫使諸葛亮大事小情一把抓,事事須親力親為。
諸葛亮曾經利用權勢和各種伎倆挫敗了好幾個對他構成威脅的同僚,譬如彭羕、劉琰、廖立、李嚴等。李嚴和諸葛亮同為托孤大臣,且執掌軍權,尤為諸葛亮所忌憚。李嚴在諸葛亮出軍北伐時擔任後勤總負責人,确實因天降大雨而耽誤了糧草轉運,後為了推卸責任矯诏令諸葛亮率軍回撤,算是觸犯了軍律。諸葛亮回軍後迅速奏劾李嚴,并将他革職為民,流放到梓潼郡閑居。李嚴文武兼備,卻有真才,既是劉備的托孤之臣,又是諸葛亮的副手,是蜀漢臣僚中的二号領導人,應該讓他戴罪立功,而非一撸到底...... 扳倒李嚴後,環顧朝野上下,再也無人能威脅他的權力了。諸葛亮若要全面掌握蜀軍 ,就要控制住軍中的所有将士,了解軍中所發生的一切大事小情。自己為此操碎了心到還在次要,重要的通過制訂繁瑣的制度以控制住所有的人,事事親力親為才能達到這個目的,使任何人都不能忽視自己的存在,蔑視自己的威嚴。
蜀漢中後期,丞相諸葛亮專權,威震朝野,他這樣做雖有老闆劉禅資質凡庸的原因在内,但絕非一個合格職業經理人的正常行為。不僅劉備在世時對諸葛亮有所疑忌,劉禅即位後也是如此,從他對諸葛亮屢屢北伐持消極甚至抵觸态度就可以看得出來。為了讓劉禅徹底釋懷,諸葛亮有意把自己打扮成一個事必躬親、任勞任怨、忠心耿耿的大管家形象,他不僅什麼事都要過問,還不置田宅,不蓄資産,以此避免劉禅的猜忌與防範,以免讓後主認為他心懷異志或引發群臣的妒忌。當然,諸葛亮的高風亮節與忠于蜀漢之心毋庸置疑,他這樣做亦屬無奈之舉。他在軍中不僅要策劃戰略戰術、還要過問諸如責罰20軍棍這等微末小事,就和劉備當初天天搗鼓小菜園子以迷惑曹操一樣 ,是為了保全自己而實施的韬晦之策罷了。
衆所周知,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中原,均無功而返。未得中原尺寸土地不說,還落得個将士死傷慘重,國家疲憊,民衆力竭,怨聲載道的悲催局面。既然大事難辦,就隻得退而求其次多幹點小事以夯實 、保住權位了。
蜀漢君臣将士絕大多數肯定意識不到什麼,因為他們被諸葛亮嚴謹的工作态度和安排的諸多小事搞得團團轉,也可叫非常充實,哪有時間去分析這其中的原因。但蜀漢外強中高的實情還是被另一個幹大事的人一眼窺破了,這個人就是諸葛亮的勁敵、老謀深算的曹魏太師司馬懿。
司馬懿陰狠狡黠,同時也是智謀出衆之人,在戰略戰術與權謀層面,絕對稱得上大師級别的人物 。他在能力上堪與諸葛亮旗鼓相當,在用兵上或許還稍勝一籌。 司馬懿在諸葛亮人生中最後一次出軍北伐時,通過與蜀軍使者閑談唠嗑時了解諸葛亮的日常工作細節後,立刻就判斷出“(諸葛)亮食少事繁,命不久矣”。這位精明過人的司馬太師看到的可不僅僅是諸葛亮事無巨細一手抓的勞累和對其健康的損害程度,而是從諸葛亮整日忙于應付軍中各種雞毛蒜皮之瑣碎小事看出了蜀漢朝廷中人浮于事(或後繼無人) 的非正常現象,更看出了諸葛亮的困惑與無奈,亦可叫無聊,因此得出了“亮将死矣”的必然結果。不久後,積勞成疾的諸葛亮果然病逝于五丈原軍營中。
人的精力有限,整日沉迷并糾纏于枝末細節之小事,必将難以幹成大事;古今凡成大事者,必先抛棄難以理清的小事,方能成就大業。這大約就是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故事帶給後世之人的啟迪吧!
【插圖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