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15年大涼山支教發生了什麼

15年大涼山支教發生了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7 20:21:41

澎湃新聞記者 楊喆

直到走上講台,蘇正民的内心還是忐忑的。

8月29日上午,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越西縣第二中學七年級的一間教室裡,剛進入初中階段的孩子們懷着熱情與好奇,期待着新學期的開啟。

“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新老師蘇正民。”站在講台上的新手老師顯得有些緊張,他是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法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生蘇正民。從今年秋季學期起,他開始在越西二中擔任支教老師,教授七年級三個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

雖然七年級的教材難度不大,但蘇正民對澎湃新聞坦言,第一次當老師還是感到有不小的挑戰,他一度擔心非師範專業出身的自己無法實現最佳的課堂效果。為此,課前他反複翻閱了學校發的教輔用書,還專門從網絡上找來名師教學視頻觀看學習。

15年大涼山支教發生了什麼(重返大山的彜族小夥)1

蘇正民在給孩子們上新學期第一課。長江日報圖

作為從涼山走出的“寒門”學子,蘇正民在第一節課上便用自己的經曆勉勵學生:“我的起步比大家還要困難,大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學,走出大涼山。”

曾幾何時,年少時期的蘇正民也是這樣坐在教室裡。在支教老師的引領下,他推開了通向外面世界的窗。如今,已順利保研的他選擇在讀研前回涼山支教一年,将當年那份愛和啟迪傳承下去。

從涼山深處走出的彜族少年

上一次,蘇正民被大家關注是在今年6月,他長達6000多字的論文緻謝成了那個畢業季裡最深情真摯的告白。

“何其有幸……這一路雖坎坷崎岖,我卻遇到了無數好老師、好同學、好朋友,感謝你們,讓我暗淡的人生充滿了光亮和希望……”緻謝中,蘇正民回顧了自己雖“坎坷崎岖”但“充滿光亮和希望”的求學之路。而更難得的是,蘇正民在緻謝中點名感謝了65人,這其中既有自己的大學老師,也有求學路上幫助過自己的人,有一起支教的朋友,也有一起努力的同學。

1998年,蘇正民出生在涼山彜族自治州沙馬拉達鄉火把村。

“小時候家裡窮到常常吃不飽飯。因為營養不足,我那時候很瘦,直到四五歲才學會走路。”蘇正民告訴澎湃新聞。

貧窮,讓蘇正民的父親更加重視子女的教育,他咬牙堅持将3個孩子都送進了學校。

2013年,15歲的蘇正民遭遇了一場大變故。

在磚廠打工的父親積勞成疾不幸去世,治病欠下數十萬元外債。不忍看到母親日夜操勞,姐姐和蘇正民都選擇退學,把上學機會留給妹妹。

“姐姐去打工了,我開始在家種地。這一輩子是不是就注定了?”蘇正民告訴記者,那時候他會在内心反複問自己。

15年大涼山支教發生了什麼(重返大山的彜族小夥)2

蘇正民在學校畢業典禮上發言。受訪者供圖

最迷茫的時候,有人伸手拉住了他。學校老師、村支書多次到家中勸說蘇正民繼續讀書,幫助蘇家申請低保。還有人為他聯系到了定向資助,他終于有機會重返校園。

重新拿起課本,蘇正民決心用讀書改變命運。漢語水平差,就放學後找個角落誦讀課文。成績提高慢,就省吃儉用買學習資料……

“我一直記得重返學校後,班主任對我說:阿蘇,大家都這麼關心你、幫助你,希望你有一天也能去幫助其他人。”蘇正民告訴澎湃新聞。

2017年,蘇正民通過國家在少數民族連片貧困地區的預科招生計劃考入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211”大學的學生。

進入大學,蘇正民一度因自己的家庭條件自卑而沉默。但是,身邊越來越多的善意,讓他慢慢意識到,不能将自己的心鎖在層層疊疊的巒嶂中。他獲得了免息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等一系列政策幫扶。得知冬天隻有一床薄薄的被子,一位老師偷偷買了一床厚棉被寄到了他的宿舍。

在大家的鼓勵下,蘇正民逐漸克服沉默和羞澀,他開始參加各類演講活動,向更多的人介紹家鄉大涼山。

在校期間,蘇正民積極參加志願公益活動,累計獻血32次、加入骨髓庫、簽署器官遺體捐獻協議。通過一系列志願服務,蘇正民覺得自己也獲得了成長。

15年大涼山支教發生了什麼(重返大山的彜族小夥)3

蘇正民在參加無償獻血。受訪者供圖

本科畢業前,蘇正民獲得了保研資格。這之後,他選擇參加了團中央發起的研究生支教團項目,作為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回家鄉四川涼山州支教一年。

“用一年不算太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談起參加支教的初衷,蘇正民覺得研究生支教團的口号最能概括他的選擇。

從受助者到助人者,身份轉換間,蘇正民最大的感受是内心的安定。“我的家庭一直領着低保,妹妹和我也都享受着國家的助學金和貸款,當然還有社會上好心人士的資助。我一直在内心裡覺得有些不安,也一直在想怎樣才能回饋他人的幫助。”蘇正民告訴澎湃新聞。

在自己的論文緻謝結尾,蘇正民寫下:阿蘇唯有繼續努力學習,帶着知識回到大山,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紮根最基層,永遠做這片黃土地上最忠誠的兒子,默默耕耘一生以求回報黨和國家、社會好心人士以及你們對我和家人多年來無私的關心與幫助。

涼山教育的改變

雖然擔任支教老師才不到兩周,但蘇正民已經從學生身上察覺到了這一代涼山孩子的新變化。

“最直觀的改變就是孩子們的普通話說得都特别好。”蘇正民告訴澎湃新聞,這得益于涼山州在開展精準扶貧時,實施的“一村一幼”和“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他向記者介紹,現在村裡就有幼兒園,孩子們在幼兒園階段就能聽懂普通話,進入小學和中學後老師也都是全程用普通話教學。“他們的普通話不會再像我們當年一樣帶着濃濃的少數民族腔調了。”

孩子們的精神面貌和衛生習慣的改變也是讓蘇正民感受很深的。他告訴記者,随着涼山生活質量的提高,現在的學生一個個都特别幹淨,很難再看到有孩子穿着破舊、髒污嚴重的衣服了。更令他欣喜的是,孩子們舉手投足間所散發出的那種活力和朝氣,讓他很難再看到過去那個自卑少年的影子。

和蘇正民一起來支教的其他兩位同學都來自外省,蘇正民告訴澎湃新聞,這次支教也刷新了他們對涼山的認知。

15年大涼山支教發生了什麼(重返大山的彜族小夥)4

蘇正民和母親(右)、妹妹(左)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沒來涼山前可能他們對這裡的印象還停留在‘懸崖村’的模樣,覺得這裡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艱苦,他們還特别擔心和孩子們的語言溝通上存在障礙。但真正來了之後,脫貧之後涼山的巨大變化很快打消了他們之前的顧慮。”蘇正民說。

他們所支教的越西縣第二中學如今有4911名在校生。而在7年前這所學校還隻有3棟樓,如今學校經過改擴建,已擁有教學樓5棟、宿舍樓3棟,可以滿足2000多名學生住宿需求。近年來,學校還新增了100萬元理化生實驗儀器設備,改擴建運動場13000平方米,新建了師生心理咨詢室。

不斷完善的校園硬件條件之外,更讓蘇正民感到欣喜的是學校師資的變化。

“我上小學那會,由于生活條件太艱苦,很多本地老師都選擇了離開,是支教老師最終把我們給教出來的。”蘇正民告訴澎湃新聞,越西二中現在的200多位教師中,本科學曆人數占到了95%,他們中絕大多數是涼山籍的老師。

“外面來支教的老師能給孩子們帶來新理念。但從長遠發展看,不可能讓所有的外來支教老師一輩子都紮根異鄉,這就需要涼山培育更多本土的師資,這對未來教育的發展将是非常重要的。”蘇正民表示。

熱心公益,反哺大山

大學期間,雖然受到多方資助和關愛,但蘇正民不願意“獨善其身”,因為發現涼山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孩子。他利用自己一切業餘時間,為家鄉發展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幸被光照亮,我也想努力發出微光。”蘇正民告訴澎湃新聞,2019年,他和幾位同學發起了阿依助學計劃,又在涼山州教育基金會的幫助下成立了阿依助學專項基金。

“阿依”在彜語中,是“兒童”的意思,蘇正民号召同學們“一天節約一塊錢、一個月少喝兩杯奶茶”,用月捐的資金去幫助涼山的困難學生。

“作為曾經受過幫助的‘大阿依’,我現在通過公益的力量去努力幫助一群‘小阿依’。”幾年下來,蘇正民已經号召了254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加入阿依助學計劃,資助了100名家庭困難的涼山學子。

雖然已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随着涼山州的全面脫貧,蘇正民愈發感覺“阿依助學計劃”沒有那麼緊迫了。

“物質幫扶還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以大學生的力量,籌措資金并不是我們的優勢。”蘇正民清楚,在如今愈發完善的學生資助體系的幫助下,困難家庭的孩子隻要有讀書的意願,都可以順利完成學業。

于是在助學計劃之外,蘇正民開始聚焦精神幫扶。他利用阿依助學專項基金發起了公益講座、夏(冬)令營和鄉村書屋計劃三個項目,旨在為涼山孩子的勵志成才提供精神力量。

“山裡的孩子性格比較内向,其實這一點挺吃虧的。”蘇正民覺得,要激發山裡孩子學習的内生動力,必須實現從“要我讀書”到“我要讀書”的改變。

他開始邀請青年榜樣走進涼山,給孩子們做勵志講座。講座的嘉賓不光有“學霸”,還有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代表、熱心公益事業的志願者和各行業的青年代表。“要讓涼山的孩子看到更多成才的路徑和可能。”蘇正民表示。

考慮到涼山的留守兒童,蘇正民還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發起夏(冬)令營,招募大學生志願者前往涼山給孩子們帶來素質拓展課程,陪伴他們度過一個難忘的假期。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收獲自信,讓他們更加樂觀地面對今後的人生。

而鄉村書屋計劃,則是目前蘇正民投入精力最多的項目。

“不同于簡單的圖書室,我們還想給鄉村的孩子提供一個閱讀自習的場所。每個書屋還配備了社工或大學生志願者,輔導孩子們高質量完成作業,并提供一些素質拓展課程,通過這種方式彌補鄉村孩子家庭教育的不足。”蘇正民告訴記者。

15年大涼山支教發生了什麼(重返大山的彜族小夥)5

孩子們在阿依公益書屋裡聽大學生志願者講課。受訪者供圖

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前,來自黑龍江的一家愛心企業通過銀行轉賬,向阿依助學專項基金捐贈20萬元,用于開辦新的阿依公益書屋。得知消息,蘇正民迫不及待地和記者分享這份喜悅。

“我們創辦的第一所阿依公益書屋已經于今年2月在西昌市郊區正式運營了,準備今年在涼山州再建5所。”在蘇正民看來,書屋的硬件建設不是難題,關鍵是怎樣解決人的問題,隻有招募到有能力、負責任的社工和志願者才能激活鄉村書屋的靈魂。

“這些年随着涼山教育條件的改善,走出大山的大學生越來越多。我希望能夠通過鄉村書屋計劃,為他們回饋家鄉提供一個小小的平台。”蘇正民對澎湃新聞表示,有些人确實花了很大的努力走出大山,要求他們都回鄉發展不現實。隻要他們心系家鄉,回報家鄉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種。

“通過在鄉村書屋一個寒(暑)假的志願服務,不僅幫助了涼山的孩子,也能收獲内心滿足感,這或許能為他們成才之後回饋家鄉提供一個渠道。”蘇正民表示。

傳承善意,紮根桑梓

“支教不是終點。”蘇正民告訴澎湃新聞,一年的支教結束後,他将回到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繼續讀研深造。而在研究生畢業後,他已決定要回到涼山發展。

至于未來具體的職業規劃,蘇正民表示自己考慮了三個方向:首先是做老師,因為他希望成為像自己偶像張桂梅一樣的人民教師。第二個方向是進入共青團系統工作,他想幫助更多的涼山青年勵志成才,并期待他們為涼山發展做出貢獻。此外,他還想過成為一名基層的公務員,在一線為群衆解決現實中的困難。

“我目前想到的就是這三個職業,當然如果有其他的選擇能為家鄉多做一點貢獻,我也會去考慮的。”蘇正民說。

蘇正民不是一個人,愛心傳承的故事也不斷在涼山上演。今年暑假,有一位名叫且沙(彜族)的大學生志願者在阿依公益書屋裡服務了兩個月,而讓他沒有料到的是,這期間他竟與多年前幫助過自己的愛心人士意外重逢。

且沙記得,那是8月19日下午,榮敬龍來到書屋參觀。當時,他正在給書屋的孩子們上課。雖已多年未曾謀面,但他們還是很快認出了彼此。

如今在西昌學院讀大一的且沙從小是一名孤兒,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相繼離世,是慈善機構和愛心人士的資助讓他順利完成了學業。小學畢業時,且沙的語數外三門課成績加起來還不到90分。一個意外的機會,他認識了如今涼山州教育基金會的秘書長榮敬龍,在榮敬龍的幫助下,他前往西昌市的中學讀書,後來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

“在我的成長經曆中,是無數愛心彙聚的力量讓我走了這麼遠。現在我也上大學了,也要盡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且沙表示,自己畢業後也要像蘇正民一樣紮根涼山,把善意傳遞下去。

本期資深編輯 邢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