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遠處奇峰聳立雲霧缭繞

遠處奇峰聳立雲霧缭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19:11:09

遠處奇峰聳立雲霧缭繞?回馬嶺明·邊貢,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遠處奇峰聳立雲霧缭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遠處奇峰聳立雲霧缭繞(山勢陡峭馬不前)1

遠處奇峰聳立雲霧缭繞

回馬嶺

明·邊貢

回馬嶺前春日西,

澗花岩草郁萋萋。

上方鐘落不知處,

惟見白雲岩畔栖。

從中路盤道登泰山,過了壺天閣不遠,就看到一座跨盤道而建的雙柱單門式石坊,石坊額題“回馬嶺”三字,這個名字來源于古代帝王登山的故事。傳說,漢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騎馬登泰山到此處,山路陡峭,馬不能上,因此名為回馬嶺。

山重水複疑無路

峰回路轉棄馬行

回馬嶺位于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海拔約800米,古名石關、瑞仙岩,是泰山的第一道天然關。

《宋史禮志七》載:“回馬嶺至天門路峻絕。”清聶劍光《泰山道裡記》亦載:“自水簾洞坊至回馬嶺坊,凡七裡。過此馬不能登矣。”相傳,宋真宗曾在此改騎馬為乘轎,回馬嶺因此得名。乾隆登泰山至此留下的幾首詩中,也多次提及宋真宗回馬之事,但從曆史記錄來看,宋真宗趙恒來泰山封禅并不是騎馬上山的。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立于泰山腳下岱廟的《大宋封祀壇頌碑》中記述:“上乃乘輕輿,陟絕嗽,跻日觀,出天門。”這裡所說的登山是指走盤道石階,“輕輿”則是指山轎而不是馬車,因此也就談不上回馬。明蕭協中著《泰山小史》(1932年版)中認為,“回馬嶺”的名字是唐玄宗于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騎馬登封泰山時,至此山勢高峻陡拔,馬不能上而得名。

此外,也有人認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在建武中元元年(56年)登封泰山時,在此回馬,遺名“回馬嶺”。東漢應劭《漢官儀》載錄的馬第伯《封禅儀記》中就記載:(光武帝)“是朝上山騎行,往往道峻峭,不騎,步牽馬,乍步乍騎,且相半,至中觀留馬。”其中“留馬”處說的就是回馬嶺。“回馬嶺”三字,就是騎馬上山,至此嶺路陡絕,馬不能再上,隻好回馬的意思。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裡重巒疊嶂、峰回路轉、陡峭難行。

在回馬嶺坊北,盤道東側石壁上,有一處峰回路轉刻石,刻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這裡山勢陡峭,盤道回轉曲折,山路轉彎處形似馬蹄,故盤道稱“馬蹄盤”。過了回馬嶺和峰回路轉刻石,山勢越發陡峭,盤道隻得回旋曲折向上,路雖難走,但景色也越來越美了。

回馬嶺

清·施補華

肩輿來不覺,回道路千盤。

林雨百泉響,山雲六月寒。

陰崖迷竹柏,古殿肅衣冠。

沒字碑猶在,當從絕頂看。

泰山封禅需誠意

神馬至此亦不前

關于回馬嶺,在民間流傳着多個與帝王有關的故事。相傳,唐玄宗到泰山封禅前,為了方便登山,在長安便選了十匹寶馬良駒供他換乘。開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到泰山封禅,一路上走一段換一匹馬,帶着封禅隊伍浩浩蕩蕩來了泰山。

唐鄭綮《開天傳信記》記載唐玄宗登封泰山時,“從益州進白騾至,潔朗豐潤,權奇偉異,上遂親乘之,柔習安便,不知登降之倦”。随唐玄宗李隆基一起封禅泰山的中書令張說也在記述這次封禅大典的《封祀壇頌碑》中稱:“皇帝禦六龍,陟萬仞,獨與一二元老執事之人,出天門,臨日觀”而李白《泰山吟》六首中“四月上泰山,石平禦道開,六龍過萬壑,澗谷随萦回,馬迹繞碧峰,于今滿青苔。”就是描繪的唐玄宗李隆基騎馬封禅泰山的情景。

傳說,唐玄宗這不凡的陣仗還驚動了碧霞元君座下鎮邪保駕官王靈官。王靈官遠遠看到唐玄宗騎着高頭大馬,趾高氣揚的樣子,氣就不打一處來。心想:你既然誠心來泰山封禅,就應該踏踏實實、一步一步登山才對,怎麼能如此大膽,一人騎十匹馬上山?這是對我泰山的不尊,更是對元君娘娘的不敬啊!王靈官越想越生氣,最後拿起九節連環鞭,連續打死了九匹馬,剩下的一匹五尾雙頭駒子一直到過了壺天閣才倒地不起。

唐玄宗看到眼前死去的神龍寶馬,再想想自己封禅的陣仗,心想必定是冒犯了神靈,于是向山頂方向拜了三拜,表示虔誠謙恭,然後吩咐随行衆人,一律輕車簡足,徒步上山。前行前,唐玄宗看着死去的寶馬,不免心疼,将此地命名為回馬嶺。

回馬嶺詩四首

清·乾隆

(一)

曈昽日照紫芙蕖,

石蹬盤纡路轉徐。

傳是真宗回馬處,

當年來為奠天書。

(二)

昔人回馬地,進馬跋岩高。

夫子有明訓,功毋一篑停。

(三)

為奠天書策馬來,

崎岖難進遂因迥。

泰山何弗如林放,

不受祥符捷徑開。

(四)

天書上下腆顔為,

鄙甚三呼稱不知。

中道弗前回馬返,

嶽靈應實愧難欺。

高傲自大乾隆爺

回馬嶺處撥馬回

在回馬嶺坊西約30米和35米的兩處岩石上,題刻着乾隆《回馬嶺》詩四首,這四首詩分别題刻于不同的時間,詩中提到宋真宗至此棄馬換轎,自己卻策馬越過險峻的石關。但在傳說中,乾隆爺曾至回馬嶺不得不返。

乾隆當政時國泰民安,他自覺自己是文治武功千古一帝,發下了宏願:我若來泰山祭祀,一路上要廣施錢糧,讓老百姓感受到皇威浩蕩。乾隆到泰山祭祀時,當地縣令提醒他,泰山上百姓多,要多準備點錢以防不夠施舍。乾隆心想:我堂堂大清國皇帝,國庫充盈、天下太平,難道還能被幾個百姓吓住嗎?縣令真是杞人憂天。第二天,乾隆帶着提前備好的幾麻袋銅錢上山,行至岱宗坊往北一看,路兩邊全是老百姓,随行人員邊走邊施舍,幾袋銅錢很快用光了,隻好随舍随運,但不管怎麼運,總是不夠舍的。就這樣,大隊人馬過了壺天閣,路邊百姓還是一個挨一個,用來布施的銅錢實在是供應不上了,乾隆隻好歎了口氣,策馬而返。

下山後,乾隆一夜未睡,天剛亮就命人跑去查訪,當地縣令到泰山北山坡一看,眼前每一棵草上都頂着一枚銅錢,卻不見一位百姓。縣令禀告乾隆後,乾隆才明白,這是泰山老奶奶嫌他高傲自大,讓泰山上的草都變成了沿途百姓。從那以後,乾隆皇帝更加勤勉,并多次上泰山祈福。而乾隆被迫撥馬而回的這個地方,就留下一處勝景叫回馬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