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色名片」可快速關注
内 鄉 縣 衙 宣 傳 營 銷 部
策劃/指導:何 劍
圖文/編輯:嶽 立 王 勇
攝影 | 正陽
中國人,自古親近自然,喜樹木。《禮記》記載:“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即春天植樹造林是最大的道德。植一棵樹,德行馨香熠然。
植樹造林,在我國源遠流長,深入人心。古代許多的文人墨客也大多喜歡親手種樹,并寫下了許多經典詩句。今天,我們一起行走在唐詩宋詞裡,去尋找古代詩人的植樹情懷。
晉代詩人陶淵明愛柳成癖,他中年棄甲歸田後,親自在田園水邊栽柳,以柳為友,怡然自得,人稱“田園詩人”。他在《歸園田居》詩中寫道: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裡。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他還有“萦萦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名句,更道出他對柳樹花木的`深情。有趣的是,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言之:“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号焉”,故此,自号“五柳先生”。
唐代王維酷愛竹子樹木,他隐居辋川,種了一片竹林,并在《辋川閑居贈裝秀才迪》詩中詠道: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溪。
倚仗柴門口,墟裡上孤煙。
複直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享有“詩仙”之稱的唐代李白喜歡植樹,偕同夫人、女兒來山東居住,在太白樓旁親手栽桃,三年後賦詩詠道:
樓東一株樹,枝柳拂青煙。
桃樹我所栽,别來向三年。
唐代大詩人杜甫喜歡種桃,他在成都浣花溪畔營造草堂,四處向友人尋購桃苗,并在草堂周圍十裡廣栽桃樹。他向縣令索取桃苗時寫道:奉乞桃樹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經其苦心經營,終使住宅面貌一新:
萬裡橋西一草堂,
百花潭前即滄浪。
風含翠條娟娟淨,
雨裹紅蕖冉冉香。
唐代柳宗元更愛種柳,堪稱“植樹模範”。他任柳州刺史時,極力倡導植樹,并親自在柳江沿岸栽柳樹,還滿懷激情寫下《種柳戲題詩》:
柳州柳刺史,種樹柳江邊。
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陰當覆地,聳幹會參天。
好作詩人樹,慚作惠化傳。
他還在《種樹郭橐傳》中把植樹巧妙總結為廣為流傳的五句話:“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嚴,其土欲故,其築欲密。”這實際是詩人自己種樹的經驗之談。
宋代蘇東坡也熱愛植樹,出任杭州地方官時,主持築西湖長堤(今蘇堤)廣種楊柳、芙蓉,使西湖增添了“東風二月蘇堤路,樹樹桃花間柳花”。他在黃州任職,築室東坡,自号“東坡居士”,在住宅四周種一片桑、竹、柳,有詩詠之:“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他從少年時代就喜歡種植花木。有《戲作種松》詩句作證:
我昔少年日,種松滿東崗。
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
清末名将左宗棠率軍戍守邊疆,沿途大種柳樹,人稱“左公柳”。為此,清末詩人楊昌俊寫詩記載左宗棠的功績:
大将西征人未還,
湖湘弟子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裡,
引得春風度玉關。
詩人喜植樹,更愛樹。清代詩人袁枚在《随園詩話》中記述,江西某太守欲砍伐一些古樹,一位詩人得知,事前在樹上題詩一首:
遙知此去棟梁材,
無複清陰覆綠苔。
隻恐月明秋夜冷,
誤它千歲鶴歸來。
太守讀之,怆然有感,遂命不伐。
詩人筆下植樹愛樹詩,富有詩情畫意,寓意深遠,啟迪後人。
今天植樹節,讓我們學習曆代名人們那樣“迷醉癡情造綠堆,千古萬古搖清風”,栽下一棵棵綠樹,護好一片片綠林。
來源 / 國學精粹與藝術生活、培訓網
總監制 / 王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