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出門剛好碰見呂伯奢回來,為滅口把呂伯奢也殺了。然後說,“甯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是小說不是曆史,羅貫中為展現曹操的奸詐險惡而編的故事。
那真實情況是怎樣的?根據東晉著名史學家孫盛的《雜記》記載,公元189年,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從小道逃歸鄉裡。董卓大怒,行文郡縣緝拿。途中曹操投宿故友呂伯奢家,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怆曰:“甯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曹操“甯我負人,毋人負我”這話應該怎麼理解?我們回到曹操當時的處境:被董卓通緝,遂時有被發現、被舉報、被斬殺的可能,他心生懷疑實屬正常,更何況曹操生性多疑。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如果殺對了沒什麼問題,如果殺錯了,就愧對老友一家。曹操完全有殺錯的可能。所以,他才凄怆地說出那樣的話,這話裡有無奈、有愧疚、也有開脫。
我們看一個人,不光要看他怎麼說,更要看他怎麼做。曹操真的是“甯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嗎?你看看典韋是怎樣為救曹操而死的,曹操手下很多大将是怎樣為曹操賣命的,曹操是怎樣對待關羽的,不難看出曹操是什麼樣的人。其實,曹操是非常愛兵也非常愛民的。曹魏的官兵,曹魏的百姓是非常擁戴曹操的。
現實中,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判斷是非的能力弱,看到“甯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句話,認為曹操如此雄才,能做出大事業的人,說出這樣的人生信條,一定沒錯,于是也奉為自己的人生信條,熟不知,曹操根本不是那麼說的,也不是那麼做的。真是誤人不淺。
要知道,社會上的人就如鏡子裡的你,你怎樣待他,他就怎樣對你。以“甯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為信條做人,可能會得一時之利,從長遠看隻能害人害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