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山行一年級必背古詩

山行一年級必背古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07:15:02

飛花令·海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北朝·佚名《西洲曲》

山行一年級必背古詩(每天一首古詩詞)1

圖:選自繪本《蘭亭序》,吳菲/文,葉露盈/圖

題稚川山水唐朝:戴叔倫

松下茅亭五月涼,

汀沙雲樹晚蒼蒼。

行人無限秋風思,

隔水青山似故鄉。

山行一年級必背古詩(每天一首古詩詞)2

作者簡介

山行一年級必背古詩(每天一首古詩詞)3

戴叔倫(約732-約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常州金壇區)城西南窯村人,唐代中期著名詩人。出生于一個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譽,父親戴昚用,都是終生隐居不仕的士人。年少時拜著名的學者蕭穎士為師,博聞強記,聰慧過人,“諸子百家過目不忘”,是蕭門弟子中出類拔萃的學生。德元載(756年)歲暮,為避永王兵亂,随親族搭商船逃難到江西鄱陽。在人生地疏的異鄉,家計窘迫,開始探尋仕途。 大曆元年(766年),得戶部尚書充諸道鹽鐵使劉晏賞識,在其幕下任職。大曆三年任湖南轉運留後。此後,曾任涪州督賦、撫州刺史,及廣西容州刺史,加禦史中丞,官至容管經略使。在任期内,政績卓著,是個出色的地方官吏。約貞元五年(約789年前後),他上表辭官歸隐,在返鄉途中客死清遠峽(今四川成都北)。之後返葬于金壇小南門外縣城南郊。明萬曆46年(1618年),金壇知縣張翰中為疏通城内漕河,将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今南門面粉廠南圍牆前),并親自題立“詩伯夜台”墓碑,即“大詩人之墓”的意思。

其詩多表現隐逸生活和閑适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今存詩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仔細辨僞。

山行一年級必背古詩(每天一首古詩詞)4

創作背景

詩歌具體寫于何年尚待考證,從内容看,在仲夏暑熱的“五月”,詩人宦遊途中經日跋涉,向晚來到稚川,憩息于松下茅亭,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山行一年級必背古詩(每天一首古詩詞)5

譯文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裡卻涼爽宜人,白沙覆蓋的汀洲和遠處的繁茂樹林融入了暮色,呈現出一片蒼蒼茫茫。

路上的行人興起了無限的思鄉之情,此處的青山綠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鄉了。

山行一年級必背古詩(每天一首古詩詞)6

注釋

松下茅亭:放眼亭外。涼:傳達了給人以舒暢之感。

汀沙:指靠近水邊的沙洲。雲樹:高大的樹木。蒼蒼:深青色,幽暗。

思:指思鄉的感情。

山行一年級必背古詩(每天一首古詩詞)7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江南山水風光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典型的旅遊詩,寫行旅中偶遇之景色。詩中熱情贊頌了稚川山水風光的優美,并巧妙抒寫了思鄉之情。

一二句,描畫“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見,也是對稚JII山水的點染。作為一個趕路的宦遊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熱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發現一個“松下茅亭”,豈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隻感到清幽的涼意陣陣拂來,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縱目遠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雲煙缭繞的綠樹,在暮色映照下顯得一片蒼茫。上句從小處下筆,工筆描畫;下句從大處着眼,潑墨塗染。前後相映,構成一幅意境淡遠的松亭晚眺圖,含蘊着稚川山水給予異鄉“行人”的快感和美感。三四句,抒發“行人”于松亭晚眺之中突然喚起的一種油然而生的鄉情,是稚川山水給予“行人”的一種無可名狀的感發,也在表達對于稚川山水的盛贊。點出“行人”,補明前兩句均是“行人”眼中之所見;“秋風思”代指鄉愁歸思,喚起詩人對故鄉一切熟悉親愛的事物的深切憶念。

此詩的妙處不在于它寫出一種較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寫出了這種思想感情獨特的發生過程,從而傳達出一種特殊的生活況味,耐人含詠。

山行一年級必背古詩(每天一首古詩詞)8

山行一年級必背古詩(每天一首古詩詞)9

山行一年級必背古詩(每天一首古詩詞)10

山行一年級必背古詩(每天一首古詩詞)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