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招損謙受益要真誠?滿招損,謙受益老子在這一章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論述道的不可觸摸而又廣大無邊的形象道是空虛的,是不可見的,但它的作用是無所不在而又無窮無盡的這就是作為萬物之本原的道的特質所在,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滿招損謙受益要真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滿招損,謙受益
老子在這一章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論述道的不可觸摸而又廣大無邊的形象。道是空虛的,是不可見的,但它的作用是無所不在而又無窮無盡的。這就是作為萬物之本原的道的特質所在。
《老子》一書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講,可以說出來的道都不是恒久的、終極的道。而在這一章,老子所講的道沖而不盈的特點實際上是與道之不可道的特點有着相通之處的。所謂的沖,就是空虛的意思,道是空虛的,而正因為如此,道才是沒有窮盡的。在第一章分析“名,可名,非常名”一句時我們已經知道,凡是可以名狀的事物都不是永恒的,而可以名狀就意味着一種切實的存在,而所有實在的事物,都會有窮盡的時候。比如,國家再長久,終有滅亡的那一天;金錢再多,總會有用盡的時候;烏龜再長壽,生命也有終結的一天;即便是光耀無比的太陽,也會有燃盡的時候。隻有虛空的存在,才可以成為永恒,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比如說,國家是實體,人們對國家曆史的追述,對其興亡的探究是虛的,但這種探究沒有終點;金錢是實在的,對金錢運動規律的把握是虛的,但是研究金錢确實人類永恒的話題。所謂道充不盈,正是指這種“虛空”永無止境。
從另一個角度講,道充不盈提醒我們,不要過于追求完美和圓滿,因為完美和圓滿不能持久。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對虛空有一種恐懼,而喜歡追求圓滿。這個思路和行為,顯然是違背“大道”的。這種做法固然會帶給人們一時的滿足,但帶給自己更多的還是災禍。關于這一點,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鑒》時,曾經感歎說:“漢初三傑,蕭何曾被送進監牢,韓信被呂後誅殺,張良假托修道成仙得以免禍。”其實,這裡面的道理很簡單,因為任何實體的事物都有興旺衰亡的規律。有上坡必然有下坡,有上台必然有下台之時,事情一旦發展到一定限度,必然會走向反面,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既是大自然的規律,更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所以,興旺發達之時要居安思危,切莫妄自尊大;功成名就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切莫驕傲自滿。任何事情,不要做絕做滿,最好留有餘地。名滿天下更應該謙虛待人,富甲四海更應該憐孤恤貧,唯有如此,才合乎大道。
老子教導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人隻有保持謙虛的姿态,才可以獲得不斷的進步。在談論謙虛時,首先應該理解什麼是真正的謙虛。所謂謙虛,是建立在正确的認識之上。這個認識包括對世界的認識,也包括對自我的認識。愛因斯坦有個著名的比喻,如果把我們現有的知識比喻為一個圓圈,圓圈外面就是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所知越多就越會感到自己的無知。蘇格拉底在每當人們贊歎他的學識淵博、智慧超群的時候,他總謙遜地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愛因斯坦的感悟,與老子“道充而不盈”的哲思異曲同工。《尚書·大禹谟》 中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與老子講的話有着同樣的意用,因為懂得這個道理,謙虛的人明白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也明白自己需要努力的力的,一種能速的态度,能幫助人們一如既往地沒取知識與智慧,不斷充實自己。他們會改夜以求地創新和進步,從來不會停止對自我的完善。而那些不懂得大道的驕放者同恰恰相反,他們往往看不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隻見百川而不知汪洋,因而遲遲沒有在自己的弱項上奮起直追,耽誤了自己的進步和完善。菜辛曾警告人類說,“驕傲的人,我們的驕做多半是基于我們的無知!”謙虛正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不斷擴大的前提下擁有的一種品質。
王安石有一篇題為《傷仲永》的短文,講述了一個叫做方仲永的神童的故事。五歲時他就寫出了震驚鄉裡的詩篇,可謂是一個讀書的天才。但不幸的是,他的父親以他的天才作為賺錢的工具,不讓他繼續學習。到最後,方仲永成為一個平庸的人。在文章的最後,王安石大為感慨,暗自想到,方仲永五歲就能做詩,天資不可謂不高,可就是因為缺乏後天的教育,以緻淪落為一個普通人;至于普通的人,天資與方仲永相去甚遠,如果後天再不努力學習的話,恐怕就連做平常人的資格都不夠了吧?
我們可以借用老子的話對方仲永的悲劇進行反思,方仲永之所以日後毫無長進,就是因為他的父親以自己的兒子為神童而自足,在驕傲自滿的情況下,拒絕對兒子施以教育,結果兒子雖然天賦異常,卻因蹉跎歲月,馬齒徒增,而學問卻沒有任何長進,最終就和常人無異了。這就違背了“沖而不盈”的根本法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