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相信絕大多數人的解釋都是: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才是聰明和智慧。
今天給你的兩種解釋,将刷新你固有的認知。
第一種:
錢穆教授解釋,人有所知,必有所不知,但界限不易明辨。孔子對此不輕易表示意見。人類必先有所知,乃始知其有不知。如知馬,始知非馬,但不知其究為何物。大多數人誤認此不知為知,是非之辯,遂之混淆。簡單解釋就是: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時知道你所不知,才算知道。
第二種:
曾仕強教授曾說,孔子是聖人,如果“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豈不是小看了孔子。真正的意思是:就算你知道,如果問你的人,不該知道,你也不能說你知道。要按照不同的人,給出不同的答案。這樣的解釋是否更具智慧?這絕不是投機取巧,而是随機應變。因為中華傳統文化講究“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分為二,二合為一”這是傳統文化之精髓,并非簡單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尤值細品。
親愛的讀者朋友,當你讀到以上兩種解釋的時候,是否刷新了你以往對這句話的認知呢?是否讓你獲得新知?使你對這句話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呢?歡迎留言,一起探讨,一起學習傳統國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