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堂大笑
形容滿屋子的人同時大笑起來。
和凝和馮道一朝為官,和凝的性子急,馮道的性子平和。
一天,他們同在屋内辦理政務。和凝見馮道穿着新衣服、新鞋,便問:“馮大人,你新的鞋花了多少錢?”
馮道慢悠悠地舉起左腳,說:“不多不多,才九百文。”
和凝一聽,召來下人訓斥道:“馮大人買鞋九百文錢,我的鞋為什麼要一千八百文。你是怎麼辦事的,回府看我怎麼收拾你!”下人臉色發白,吓得一聲不吭。
這時,馮道咳嗽了一聲,又慢慢舉起右腳,說:“和大人,我還沒說完呢,這隻右鞋也值九百文,與左邊的那隻相加,正好是一千八百文。”
衆人聽了,同時大笑起來。在滿屋子的哄笑中,和凝的臉紅一陣白一陣。
箭在弦上
事情已到了不得不做的時候,或話到了不得不說的時候。
東漢末年,各路群雄不斷崛起。袁紹見曹操勢力越來越大,深感威脅,就讓陳琳寫了篇文章讨伐他。
在文章中,陳琳慷慨陳詞,曆數曹操各種罪狀,還痛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
這天,曹操頭痛病犯了,侍從剛好送來了陳琳寫的讨伐他的文章。盡管曹操非常不滿文章的内容,但又為它精彩的文筆所打動,越讀越興奮,連頭痛都感覺不到了。曹操想到陳琳這樣有文才的人不能為自己所用,非常可惜。
在曹操和袁紹的交戰中,最終袁紹戰敗,陳琳也投靠了曹操。一次,曹操責問陳琳:“當初你替袁紹寫文章讨伐我,罵我也就罷了,為什麼還要罵我祖宗三代?”
陳琳謝罪說:“當時箭已經搭在弓弦上,不得不射出去。”
曹操聽陳琳的回答,沒有追究這筆舊賬,反而對陳琳很器重。
上行下效
上面或長輩怎樣做,下面或晚輩就學着怎樣做。
春秋時,齊桓公非常喜歡穿紫色的衣服,于是全國的人都争着買紫色的布做衣服,導緻紫布價格大漲,五件白衣服也抵不上一件紫色衣服的價錢。
為此,齊桓公憂心地宰相管仲說:“我喜歡紫衣服,百姓們便跟着穿紫衣,紫布的價格就貴,你說怎樣才能讓紫布的價格降下來呢?”
管仲說:“大王,您不穿紫衣,對左右的人說讨厭紫色,凡是穿紫衣的人,都得離您遠點。”
齊桓公照做了,當天宮中就沒人穿紫衣服,第二天都城裡也沒有了穿紫衣服的人,紫布的價格就降了下來。
穿井得人
打井後省得一個勞力,卻被說成打井時挖得一個人。比喻話傳來傳去而失真。
戰國,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就雇了一個人到遠處去挑水。他覺得不方便,就在自家的院子裡打了一口井,也就辭退了挑水工。
多日不見丁家的雇工出門挑水,有人問姓丁的:“你家雇工這幾天怎麼都不去挑水了?”
姓丁的說:“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說,我家打了一口井,省了一個勞動力。問的人沒有弄清他的意思,當作奇聞到處說“丁氏打井,從井裡挖出了一個人”。
一傳十,十傳百,轟動各地,傳到國君那裡,國君覺得奇怪,派人查問,隻聽姓丁的解釋說:“我說的是打了一口井,省了一個挑水的人,不是從井中挖出了一個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