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2022年秋分在中秋後有什麼說法

2022年秋分在中秋後有什麼說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16:09:52

在平台上看到有網友留言:

今年中秋不一般,“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災年”,今年是在秋分前嗎?

點開問題之後,看到有10人回答了這個問題,閱讀量已經高達40多萬,收藏量也高達400個!

呵呵,第一個回答的網友是在淩晨3點多發布的,估計應該屬于自問自答型的,這個問題的關鍵詞裡面含有“中秋”“災年”“秋分”等,非常吸引人的眼球,因為大家都關心這個話題呢。

大緻看了一下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早在前些年就有如此提問的網友了,正是這個話題年年見,網友興趣并未減。

作為一名教師,對這個話題想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看看這句“老話”說得有沒有道理。

今年中秋節與教師節重合了,教師節占了中秋節的光,教師們終于能在自己的節日裡放假了。

在我的印象中,前些年的中秋節多與國慶節的時間比較接近,記得有一年,中秋和國慶連在一塊放假了。呵呵,不再說這個了,免得有網友覺得我隻是關心假期了。

2022年秋分在中秋後有什麼說法(今年中秋不一般)1

先聊聊中秋節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在天空中能夠看到的最重要的幾個天體,除了太陽就是月亮了,太陽給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光照,有了世間萬物。月亮則給地球之夜播撒如水的月輝,給人們以無限的遐想,有了嫦娥奔月、蟾宮玉兔的神話傳說。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月亮也成為曆代文人騷客筆下常用的題材。正是由于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讓古代人對月亮充滿了神秘和好奇,總是圍繞月亮産生一些話題。

據資料顯示,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的。

2022年秋分在中秋後有什麼說法(今年中秋不一般)2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的,古代人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除了周圍地球上的景物,他們所看到的景物就是空中的太陽和月亮以及無數的星星了,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天氣變化。

太陽太過剛烈,月亮顯得陰柔,能使人變得甯靜,情緒舒緩,古人可能對月亮更有感情,有什麼悄悄話願意向月亮傾訴。每月十五都是月圓之夜,而八月十五正值仲秋,農作物正是豐收的時節,古人可能要感謝月亮的庇護,要對月神進行祭拜,這或許就是最早的祭月了吧。

文化底蘊是慢慢積澱形成的,在最早的祭月基礎上,一些儀式慢慢就會添加并逐漸完善了,祭月活動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比如形成了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祈盼團團圓圓,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也祈盼豐收、幸福,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産。

2022年秋分在中秋後有什麼說法(今年中秋不一般)3

再聊聊24節氣

提到24節氣,估計很多網友都熟悉,有些甚至能倒背如流: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節氣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萌芽也是出現于上古時代。24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産物,它是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24節氣的計時方法是,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迹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作為一個節氣,從立春開始,到大寒結束。然後周而複始進入下一個序章。

有網友可能比較關心一個問題:24節氣是按照陰曆劃分的,還是以陽曆劃分的呢?

2022年秋分在中秋後有什麼說法(今年中秋不一般)4

陰曆是以月相變化為依據的,從初月到滿月再到初月,是一個完整的月相變化周期,就是一個陰曆月。這個道理大家都能明白的,比如每月十五就是月圓之夜。

為了讓陰曆的時間能夠符合天氣冷熱變化的周期,因此每隔幾年(2-3年)就得增加一個月,稱為“閏月”,我國古時就有“19年7閏”的方法來設定閏月。

剛才提到了,24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發明的,按理說應該是以陰曆的時間計算。但是,大家都知道,現在的24節氣卻是以陽曆為基準的。

比如很多網友在初中或者高中階段的地理課上都學到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知識。每年的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和冬至日的時間基本是固定的,比如春分是3月21日左右,夏至日是6月22日左右,秋分日是9月23日左右,冬至日是12月22日左右,即便出現誤差,一般不會超過三兩個天。

這是因為現在的24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時間計算的,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轉一圈是360度,把這一圈均勻分成了24份,每一份是15度。太陽從春分點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360度以後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

24節氣分布在12個月當中,每個月有2個節氣,前面的叫節,後面的叫氣,合起來就是“節氣”。

2022年秋分在中秋後有什麼說法(今年中秋不一般)5

陰曆和陽曆的算法,勢必導緻傳統節日與24節氣的時間之間的不一緻

八月十五是按照陰曆計算的,秋分則是按照陽曆計算的,一個是看月亮的陰晴圓缺,一個是看太陽的位置變化,月亮的變化規律和視太陽的運動軌迹是不吻合的,這就會造成八月十五這類傳統節日與秋分等24節氣之間并非重合或者吻合的情況。

比如今年的中秋節(陽曆9月10日)就在秋分日(陽曆9月23日)之前,領先了13天的時間,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月夕秋分前”了。

去年(2021年)的中秋節是9月21日,而秋分是9月23日,領先2天。2020年的秋分是9月22日,而中秋節是10月1日,與國慶節是同一天。

2022年秋分在中秋後有什麼說法(今年中秋不一般)6

“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災年”的說法有道理嗎?

昨天孩子姥姥打電話說,她家的花生已經從地裡刨出來,并且曬幹裝囤了。在我的印象中,去年幫着收花生的時間是在國慶節那段時間,至少比今年的時間要晚一些。

今年的春天多數地方大旱,花生在春季種下以後,就飽受幹旱之苦,隻是在今年夏天喝飽了雨水,由于先天不足的原因,今年的花生收成不是特别好。

通過收花生這件事來看,今年的農作物收獲的時間也提前了一些。

根據我的理解,月夕秋分前,是指陰曆跑在了陽曆的前面。或者說24節氣滞後陰曆了。

于是就有人擔心一件事,八月十五在秋分前面,是不是接下來的天氣要開始降溫了,會不會影響到地裡的莊稼收成呢?一場冷空氣下來,就會導緻農作物減産。

其實,在我看來,這種擔心純屬多餘,并且這種推論也是錯誤的。

2022年秋分在中秋後有什麼說法(今年中秋不一般)7

為什麼?現在的農業生産一般是根據24節氣作為指導的,并不是根據陰曆月份選擇耕種、收獲的。也就是說,農業生産基本與陽曆保持一緻。

八月十五提前,秋分拖後,寒露、霜降、小寒、大寒等節氣也會拖後,天氣變冷的時間也會拖後的,這對農作物生産收獲來說還是好事呢,怎麼會出現災年呢?

估計這是一些無聊之人閑着沒事幹,遣詞造句,弄出來的說法吧?搞得還挺押韻的,就像真的一樣。

反正我覺得這句話是毫無道理的,您覺得呢?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秋節##我要上 頭條##中秋節與教師節同天本世紀僅有三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