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一段孔子概述自己生平的話,他說:吾十有五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此便有了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的說法,四十歲為“不惑之年”,五十歲為“知命之年”,六十歲為“耳順之年”。
那麼,除了“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之外,還有其他年齡段又該怎麼稱呼呢?
古代把兒童稱作“垂髫”和“總角”,“垂髫”即指短發自然下垂的樣子。《桃花源記》中寫到: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其中“垂髫”就是指小孩子。而“總角”則指兒童将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十三四歲到十五六歲的女孩成為“豆蔻”,所謂豆蔻年華,青春正茂。另外,古時候女子十五歲行笄禮,表示已經成年,可以結婚了。所以十五歲的女孩又稱為“及笄”;而十五六歲的少年則稱為“束發”,漸漸長大了需要開始學會約束自己,不能再像小時候那樣頭發散亂,并且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
古人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古人不管男女都是不輕易理發的,頭發長了終究要梳理,束發為髻。到了二十歲,即男子成年之時,要行弱冠之禮。所以成年男子又稱為“弱冠”。
六十歲除了稱作“耳順”,還有一個稱謂叫作“花甲”,因為在幹支紀年中以“甲子”為開頭,六十年一個輪回,而人活到六十歲通常須發皆白,所以稱之為“花甲老人”。
七十歲稱為“古稀”,取自“人生七十古來稀”。古時候因為生活條件和醫療水平等限制,能活到六十就已經算高壽了,能到七十的是少之又少。“稀”就是稀少的意思了。
八九十歲稱為“耆耋”,意思是年紀很大的人。《禮記·射義》中講:“耆耋好禮。”即到了這個年紀的人會更加崇尚禮節,他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也懂得如何去禮遇别人。這也暗合孔子說得“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那麼除了以上這些,你還知道那些關于年齡的稱謂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